被爸媽的內疚害慘的00後孩子

被爸媽的內疚害慘的00後孩子

最近,

#父母的內疚式教育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引發網友熱議並登上微博熱搜。

一切源於某衛視的一檔育兒類節目《不要小看我》,

節目裡,4歲女孩小桃的媽媽表示自己是一個強迫症患者、完美主義者。

有一次小桃有一個作業要背,但背到了半夜十二點還沒背下來,於是她一遍遍逼小桃背,小桃背錯了的時候她就抽自己;她還表示,她會將對孩子發火的次數控制在一天3次以內。

通俗來說,內疚式教育指的是家長透過激發起孩子內疚的情緒,來達成自己的教育目的,從而在短時間之內達到一種看似“成功”的教育結果。

被爸媽的內疚害慘的00後孩子

令人感到“可怕”的是,說這些話時,尤其是提到孩子感到驚恐的時候,這位媽媽的表情是笑嘻嘻的。即使不是心理專家的李誠儒都直呼,這種“內疚式教育”著實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但從家長的表情來看,這位媽媽似乎尚未認識到這一點。

如今,育兒焦慮普遍瀰漫在家長群體中;在“三胎政策”放開的大背景下,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同樣應該得到重視。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的成長與行為模式離不開父母及原生家庭的塑造,與其說這檔節目是家長觀察孩子,不如說,孩子也在反映他們的家長。

教育本身沒有好壞對錯,但真正的教育絕非家長對孩子的單向要求;裹挾著傷害的教育裡,需要反思與成長的往往是家長自身。

被爸媽的內疚害慘的00後孩子

01

內疚式教育:塑造罪惡感的心理逼迫

從節目中小桃的表現可以看出來,她是一個極其懂事的孩子:進入教室後,面對其他小朋友打鬧時扔的滿地書籍,她二話不說默默收拾好;在新加入的小朋友不知所措地站在角落時, 她關注到這位小朋友的不安並主動邀請。小桃的媽媽看到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優點時,十分驚喜甚至還有一些意外。連在節目中呈現出“嚴父”形象的李誠儒都在微博中表示,入營第一天他最喜歡的孩子就是小桃。

但很多網友直呼,年僅4歲的小桃懂事得令人心疼,因為在這種懂事的背後,也許孩子已然在成長中揹負了很多的心理負擔。

內疚式教育的本質是在兒童尚不能對自我價值形成判斷的階段裡,利用孩子對家長單純的情感為孩子營造一種“罪惡感”,並相應地讓孩子產生自我苛責與自我否定,以此倒逼孩子調整行為。

小桃的媽媽“抽自己”的教育方式僅是內疚式教育的體現形式之一,不論是言語還是行為,家長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產生愧疚。如小桃可能會在看到媽媽傷害自身時不忍,並將過錯歸咎在自己身上,進而在痛苦、無力、委屈與愧疚交織的情感中逼迫自己滿足媽媽的要求,即使這個過程很困難,但她也無法再表達自己的訴求。

被爸媽的內疚害慘的00後孩子

無獨有偶,有很多網友在這種教育模式中,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

很多采取內疚式教育的父母最常用的方式是強調自己為孩子做出的犧牲,尤其是在金錢上營造出一種匱乏感。

譬如在很多事實上經濟條件良好的家庭裡,父母卻要強調“家裡已經給你花了多少多少錢,爸爸媽媽自己都不捨得”,或者是對孩子說“你吃了/用了這個東西,家裡就沒有錢怎樣怎樣了”……家長以此讓孩子產生愧疚,並希望孩子在內疚中更有上進心努力學習。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最終的結果可能會得不償失。如果一個孩子在應當建立起自我價值的年紀裡,接受到的是價值感匱乏式的教育,這種匱乏感往往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直至他/她在以後的人生中重新確立自我價值感,補上童年的這一課。

即使內疚式教育在很多家長看來行之有效,對於達成結果來說十分“管用”,但正如心理學中一句經典的論斷所言:

“幸福的童年可以療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癒”

。我們不知道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小桃會受到怎樣的影響,但若是小桃的媽媽可以做到在採訪時所說,希望透過參加這個節目來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這樣對於孩子的成長或許會更有裨益。

被爸媽的內疚害慘的00後孩子

02

有條件的父母愛:無意識習得的模式與迴圈

反觀採取內疚式教育的家長們似乎都有一種通病——其實,他們自身的自我價值感也同樣匱乏。以節目中小桃媽媽為例,她在採訪中表示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同時也是強迫症患者。

就表現出來的特點而言,這類人群往往極度嚴苛地對待自己,不允許也不會原諒自己不完美的做法,即使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但還是會揪著自己尚未達到的部分不放,來否定自己,質疑自己。

美國家庭治療的先驅弗吉尼亞·薩提亞曾提出一個著名的

“冰山理論”

,即在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暗含著長久以來所壓抑或所形成的感受、信念、觀點和渴望等深層次內在。在她看來,很多成年以後出現的問題,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環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時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響。

被爸媽的內疚害慘的00後孩子

我們無法知道這些家長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什麼才形成了這樣的模式,但是可以看到的是,他們已經在用對待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孩子了。

而基於愧疚感,孩子會近乎無條件地去服從,並透過滿足父母的要求來討好父母,讓自己不給父母產生任何負面影響。

於是,他們也會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標準來嚴格地要求自己,甚至苛責自己。

可以預見的是,久而久之,孩子也許會無意識地習得家長的模式,並以此模式繼續對待自己,甚至下一代,正如他們的父母。

值得肯定的是,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基於愛的出發點是不容忽視的。

只是,原本無條件的父母之愛卻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悄然變了味。

被爸媽的內疚害慘的00後孩子

由於客觀的歷史因素,這些家長或許也在無意識地習得他們父母的模式,並將其加以運用。以給孩子營造金錢匱乏感的內疚教育為例,他們中大多數人的父母是在物質極度匱乏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那個年代物質的貧乏的確使“享受”成為非此即彼的犧牲,“吃飽了孩子,餓著是大人”。這種情況下,家長用自我犧牲的方式與口吻表達對孩子的愛無可非議。

儘管時代已經發生變化,然而家長們表達“愛”的方式卻還是建立在製造匱乏感的基礎之上,即使事實並非如此。

從客觀匱乏到製造匱乏,彷彿匱乏就顯得珍貴,珍貴才能彰顯愛意,殊不知,這些家長在製造人為匱乏時,也在製造愛的匱乏。

孩子會在理解父母不容易的同時,也感受到愛的珍貴與難以得到,從而對於“別人對自己的好”形成深深的“不值得”和“不配得”感,這會使一個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嚴重缺失。

節目的設定是家長觀察孩子,但事實上教育的過程絕不只是單向度的力。相反,在教育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同樣需要自我審視與不斷成長的還有家長自己。

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孩子成為他/她本來的樣子,而不是用愛裹挾著傷害來改變一個原本獨立的個體。

不只是節目裡的家長和孩子相互照見,作為觀眾的我們在觀察雙方的過程中,也是對自我的一場剖析。品不同家庭的故事,以此看清自己,這本身也就是在與自己、與家庭和解的過程。

教育著實不簡單,但換一個發力的方向,也許對彼此都是一種療愈。

本文源自知著網,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注公眾號【核桃程式設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