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來歷

15世紀以前,數學運算沒有現成的符號可使用。

500多年以前,德國數學家魏德美為簡便演算方法,就在一條橫線上加了一豎,表示增加的意思,就產生了+號。後來他又把+號減去一豎,又成為一號,從此加減號就被逐漸推廣,應用於全世界。

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在進行數學研究時,經常碰到兩個數字相等而無法標記,就決心創造一個符號。他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更相同了,於是他用兩條直線來表示兩個相同的數字,這就是=號。

“+、-、=、×、÷”的來歷

18世紀,英國數學家歐德萊認為乘法也是增加數目,但與加法不同,於是就把+號斜寫成×號,表示數學中增加數目的另一種運演算法。瑞士學者哈納,在算帳中遇到要把一個整數分成幾份,因為沒有符號表示,於是就用一條橫線分開兩個圓點來表示這種演算法,這就是÷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