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柔者道之用”這句話?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柔者道之用”這句話?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柔者道之用”這句話?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全文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就這兩句話,後一句話好理解,但前一句話則令人費解,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亦有一家之言,湊個數與大家分享。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柔者道之用”這句話?

何為道?道法自然,故道就是自然之規律也。那麼何為自然?自然是事物最原始的本性,玄之又玄,是隱於永珍背後的賾隱玄機,是眾妙之門內的玄牝,只能探索而不得親見。比如慣性,就是人們已探知的自然的一部分。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條件下,準是保持均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這種最原始的自然本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為世界是普遍聯絡的,人為很難創造一個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特殊環境來展示這種慣性現象,故只能靠推理的方式來探知和間接驗證之。正因為慣性的客觀存在,加之天體之間普遍聯絡的萬有引力,才形成不同層級的天體運動系統,這就是俗稱的“天”。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柔者道之用”這句話?

宇宙大爆炸後,在慣性和萬有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各天體有規律運動的天體系統,天體運動系統中的規律性就是“道”。所以“道”又引申為物體的運動軌跡,天體就是沿著這個軌跡有規律地執行。也可以說,天體就是遵循固有的規律,週而復始、迴圈往復地執行。明白了自然、道和天的概念及其相互關係,對於老子所謂的“反者道之動,柔者道之用”就好理解了。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柔者道之用”這句話?

反者,返也,這裡指天體周行往復的運動規律及由此產生的晝夜更替、四季輪迴等各種非人為的現象。迴圈往復,週而復始,說明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就是道。這種按照一定規律迴圈往復的運動變化,就是在道的支配下進行的,也就是道的體現,彷彿是道在動,

故曰“反者道之動”。

萬物歸根到底都是在自然的支配下存在和發展的,道就是萬物生存和變化過程中的規律性,是剛性的。所以萬物的生存和變化都要受自然的支配,受道的約束,也就是萬物的生存和變化都要順應自然之道。自強則剛,順應則柔,故萬物的生存和變化是柔性的,而萬物的生存和變化就是道的具體應用,

故曰“弱者道之用”。

弱者,柔也。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柔者道之用”這句話?

萬物莫柔乎水,水往低處流,這是最大的道,其背後的玄機就是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狀態下,水準是從高處流向低處,這是道最顯著的體現,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故曰“上善若水”。“善”的本義就是指事物的先天之性,無所謂好也無所謂惡,後特指好的本性。“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說,柔弱的水順道而流向低處,這是自然本性最好的體現,這就是道。也正因為水的柔弱性,才很直觀地體現了道的存在,若夫剛堅磐石,則不能直觀體現出道的存在,故曰“弱者道之動”。萬物謙下的道理集中體現在水的流動上,故道家把這種處下不爭的本性稱之為“水德”。故《道德經·第八章》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家主張人要效法水德,處世不爭,甘為弱者,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就是“弱者道之用”的思想。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柔者道之用”這句話?

據劉向《說苑·敬慎》中記載,老子的老師常樅病重,老子去看望他。常樅張口讓老子看,並問老子齒亡舌存的原因。老子說:“夫舌之存乎,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乎,豈非以其剛耶?”常樅對老子的回答很滿意,於是說:“噫!是已。天下之事已盡矣,吾何以復語子哉?”道家以齒亡舌存的現象來說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故謂“弱者道之用”。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柔者道之用”這句話?

子夏故壇認為,“反者道之動”是道家和儒家的共同思想,《易·繫辭傳》中就說:“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弱者道之用”則是道家思想,儒家認為這並不是絕對的。儒家論時,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動靜不失其時;時剛則剛,時柔則柔,剛柔相濟而無往不利。雖曰“上善若水”,君不見錢塘大潮卷地來?君不聞“金沙水拍雲崖暖”?雖言舌存齒亡,柔以勝剛,豈不知人死肉先腐,地中尚埋千年骨啊!天有五行,其行各有不同,該奮鬥時不能安逸,該安逸時不必奮鬥,乾時自強不息,坤時厚德載物,一味示弱柔順,亦不足遵為道也。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柔者道之用”這句話?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