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冠軍王璐瑤發自拍自稱慫了,這對射擊隊的審美到底有多嚴苛

東京奧運會,射擊運動員王璐瑤在10米氣步槍預賽被淘汰後發了一張自拍,自稱“慫了”,照片如下:

發張自拍又怎麼了?

看到這張照片,我的關注點很奇怪——王璐瑤和楊倩竟擁有同款千頌伊唇形,也有同款美甲和耳環,如果你告訴我,這張照片是楊倩我可能也會信。射擊隊有統一的審美觀嗎?

不是的,20幾歲的年輕女孩不都是這個樣子嘛。

同樣的,用自我調侃的方式直面失敗,也是很多年輕人的行為習慣,去除為國爭光的這層光環,運動員也是普通一個年輕人,把自己代入那個位置想想,發個自拍,自嘲自己慫了,這跟失利的遺憾並不衝突。

讓人欣慰的是,除了微博評論區有人在罵,輿論整體的環境還是表示理解和支援。咱們的網友比十幾年前寬容多了,放在劉翔被全網討伐的年代,王璐瑤這張自拍被上綱上線噴幾天,不會讓人感覺奇怪。現在還是不一樣了,反正中國代表團有“睜開眼又拿了幾塊”的實力,她不奪,咱們還有人會奪嘛。更重要的是,大眾對奧運的在意程度也不同了,今天我們值得驕傲的領域很多,具備了自嘲和調侃的底氣,這是實力和自信的體現。

我想說的是另一個話題。

“唯金牌論”支持者減少,並不能說明網友們“成王敗寇”態度的轉變。論壇的某些版塊裡,把勝利方捧為神,把失敗方踩成狗的故事還在上演,儘管網友們行使審判權力的正當性,僅僅來自於自稱是某個勝利者的支持者而非勝利者本身,但這不耽誤大家樂此不疲的藉著獲勝餘威去清算私仇。

“誰贏他們幫誰”,這是種在基因裡的生存法則,是大眾趨利避害意識的體現。我們今天在網際網路上審判失敗者還只是敲一敲鍵盤,傳統社會的王朝更迭伴隨的往往是從財產到生存權利的洗牌清算,這種時候站錯了隊伍,就不是被審判那麼簡單,基因能否延續都成為問題。

所以,這種風氣想扭轉過來,可不容易。

更進一步的,在頌揚勝利者,批判失敗者的時候,勝敗結果還會成為評價“成敗”之外領域的參考標準。一個贏得金牌或者贏得總冠軍的體育明星,只要他(或她,後同)沒有違法或違背公序良俗,那麼他做什麼都是好的,他的癖好會成為個性,他出席活動會成為多棲發展,十項全能。反過來,一個競技成績上的失敗者,如果他打遊戲,就會耽誤訓練,如果她美甲發自拍就是不務正業,如果他還沒心沒肺的參加綜藝,那幾乎是不能被原諒的“恬不知恥”。

這種現象可稱為“一元價值標準”,公式如下:

y=x*f(x)

y是對一個人的評價結果,x是一個人的“成敗”,不管f(x)具體的公式多複雜,只要x是零,其他都沒意義。

“一元價值標準”並不是網際網路特性,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普及的時代,網際網路價值觀念就是大眾的文化習慣的投射,有其深層次的根源。

我們在評價事物時,最喜歡用“好”這個形容詞,但“好”在不同語境下評判的標準有差別,比如,“好人”這個“好”是在道德層面,學生也是人,但“好學生”的“好”,通常卻特指成績,這時候“好”更加接近於“牛”。

“好”在特定語境下的含義本不難理解,但我們評價什麼都習慣用“好”,從潛意識裡反映出我們對價值標準的不區分。事實上,成績好”幾乎就是一個人在某個特定人生階段壓倒一切的終極評判,只要其他方面沒有大過失,這時候把一個人籠統的稱為“好”,在大多數人看來不會覺得不妥。

這跟我們傳統“泛道德”文化裡,把一切“好”指向“道德”的“一元價值標準”是類似的。比如,“修齊治平”看起來是四件事,其實是有著由內而外順序的一件事,最終的目標是指向儒家道德標準上的成功。傳統社會最為推崇的偶像“關羽”、“諸葛亮”,按今天的標準看都屬於沒有總冠軍和金牌的千年老二,但這並不是因為古人比我們更能從失敗者身上發現美,而是因為古人評價人物看的是儒家道德而非成敗得失,前者作為壓倒一切的標準獲得圓滿,就會無限放大這個人其他方面的評價。於是,二爺和丞相的功業並非最偉卻能成神,也被套上了一層遠超過他們原本成就的光環。

把道德核心換成“成敗”,就是我們當下對一切存在競爭領域的態度。(飯圈不同,飯圈的價值評判標準是“道德”,但“道德”的標準跟我們通常認為的不同,我們將來有機會講。)

往遠了看,“一元價值標準”古而有之。往近了看,從小到大的環境也是這麼培養的,只不過在“成績好”比“道德修身”更有用的當下,把壓倒一切的終極標準換了內容,學生時代是“成績好”,進入社會是“事業好”,總而言之,哪個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哪個就好。由於標準是一元的,所以“成敗”之外的花團錦簇都是旁枝末節,受“成敗”支配,比如,看小說會影響學習,所以看小說不好,玩手機會影響學習,所以玩手機也不好,上體育課踢球可能受傷,也會影響學習,甚至,睡得著覺都是不對的。

發張自拍又怎麼了?

但是,如果以上行為來自一個最終考上清華大學的好學生,那麼這些又成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佐證。

只有終極目標實現了,其他才有意義,這就是“一元價值標準”的y=x*f(x)公式。

所以,為啥大家每天都吵吵活得累?

因為世俗上的“成功”是多難的一件事,這件事不成,就否定一切,哪能不累呢?

很多時候,我們缺的恰恰是失敗之後發一張自拍,自嘲“慫了”的態度——人生很長也很廣,哪能被一次失敗就下了定義呢?

這才是年輕人該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