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林希言的文章《最好的媽媽,原來是“三不管”》

文章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jJNsuqsnygBI_kiHnidTwQ

十點簽約作者 十點讀書 2020-11-19

文 | 林希言 · 主播 | 簡寧

騰龍

Day34——

【標題拆解】

標題中的 “最好”、“三不管”吸引人眼球,能激發讀者閱讀慾望,特別是那些年輕的媽媽們,迫切希望知道是哪三不管。簡潔明瞭的標題,溫馨而具有智慧。

【內容拆解】

文首,作者引用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的話,國運掌握在母親手中,說明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素材1)

媽媽愛孩子,但不知道怎麼做。

青少年教育專家、教育學碩士尹建莉培養女兒的成功案例,她的育人經驗凝鍊在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素材2)

文章開頭部分,應用兩位教育專家的素材,說明主題:“媽媽更需要學習的,是放手,是知道什麼情況可以不管。”

01 不慣,是最好的“管”

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中張歆藝分享的故事。告訴家長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慣著孩子,稍不如意就打“肇事者”,長期這樣孩子就會養成“復仇心理”。(素材3)

尹建莉教育女兒圓圓的故事,圓圓被小板凳碰到,尹建莉趕緊給小板凳揉一揉,對小板凳說:“馬上就不疼了”。

“關心小板凳”的思維,給我們的啟示:教育孩子,不是替孩子出氣,也不是有求必應,更不是嬌慣寵溺,而是在日常小事中,教孩子學會善良和豁達。(素材4)

02 不陪,是最好的“陪”

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各種表現。

小雪輔導孩子寫作業的事情,結果自己生氣暈倒。(素材5)

尹建莉對待陪孩子寫作業的不同看法和做法。她認為,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是在瓦解孩子好習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自覺性。

尹建莉不陪女兒圓圓寫作業的做法和她的一些觀點,值得借鑑。(素材6)

文章觀點:只有父母敢於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孩子,才能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03 不將就,讓孩子更有幸福感

美劇《我們這一天》的故事,麗貝卡夫婦帶孩子們去外婆家過感恩節,半路上車壞了,於是全家人只能住在一個破敗小旅館,但父母仍具有儀式感地帶孩子過節,維繫著孩子們的親情關,留下感恩節美好回憶。(素材7)

尹建莉也用類似的儀式一一媽媽自己親手製作聖誕節禮物男芭比,給女兒圓圓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幫女兒感受愛,學會愛。作者認為,儀式感,是幸福童年的標配。(素材8)

引用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的話:“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文章觀點:在儀式感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如何在庸常的柴米油鹽中,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

04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用俗語“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夫;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媽媽。”說明好媽媽對於孩子成長和一個家庭的重要。(材料9)

用老舍在《我的母親》中所寫的說明母親給予孩子的是對生命的教育。(材料10)

文章觀點: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拆文感悟】

文章素材豐富,有教育專家的做法和觀點,有中外影視劇中教育故事的啟示,有教育孩子的精典俗語和名人名言,還有作者的金句等。這些素材論證了文章的觀點,彰顯了文章的立意,給家長們帶來教育孩子的智慧盛宴。

文章採用總分總結構,開頭總述媽媽教育孩子選擇方式的重要性,引出媽媽教育孩子要選擇“三不”。結尾用俗語和老舍先生的話點明主題一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文章的主體部分採用並列式結構,用“三不”的方式呈現,層次分明,觀點清晰。

作者的寫作語言簡潔,文字流暢,引用、敘述和議論等表達方式嫻熟,親切且具有感染力,透過故事講道理,透過引用明事理,讓讀者想讀、樂讀、愛讀。

2021年8月4日

拆解林希言的文章《最好的媽媽,原來是“三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