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指導】2017年高考語文:命題作文的分類命題方式高考語文篇

命題作文的分類

命題作文,是考場作文最常見的一種出題方式。那麼,又何為命題作文呢?命題作文是指匯出題者給出一個既定的題目,要求應試者根據這個給定題目進行寫作。在通常情況下,命題作文所給出的既定題目,可以是一個完整的題目,也可以是一個不夠完整、缺少部分詞語的題目,因此,我們根據命題是否完整分類,又可以把命題作文分為全命題與半命題兩大類。所謂全命題,就是命題者給出的是一個完整的題目,應試者只須按題目進行寫作,這類命題形式是一種傳統的命題形式,如《比金錢更寶貴的》《學然後知不足》等。所謂半命題,是應試者給出一個不夠完整的題目,需要應試者自己先補全題目,然後再行寫作。比如:《站在

的門口》《這也是一種

》《

在我心中》《論文憑與

》等。由於這種命題方式,給應試者在選材、立意方面較大的自由,應試者應儘量利用這一自由,選擇自己最熟悉、最有話可說的內容來補題,以差事少作文寫作的難度。

從命題作文的標題來看,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詞語式標題。

顧名思義,這類標題題是指標題是一個詞語或一個概念。如《安》、《習慣》、《嘗試》、《包容》等。這類題目本身就是文眼,就是寫作重點。要準確理解這個詞語或概念所包含的內容和外延,方可切入題意進行寫作。

二、短語式標題。

即標題是以一個偏正、並列、動賓等結構的短語形式出現。如《心靈的選擇》《平凡與自豪》《放飛自己》《留給明天》《異鄉聽雨》等。這類題目不同於詞語式標題,它的文眼一眼就可看出。這類題目的文眼往往隱藏在題目中,如《留給明天》,標題似乎找不出文眼,但仔細琢磨,文眼就隱藏其中。留什麼給明天,為啥要留給明天,這是文章要重點闡述的內容。又如《心靈的選擇》,選擇不是文眼,而是面對選擇時,心靈所產生的觸動、鬥爭,展示其選擇時的心路歷程和情感世界,才是文眼。

三、句子式標題。

句子式標題,往往是以一個觀點的形式出現,如《今年花勝去年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青春因奮鬥而精彩》《近來者未必黑》等,這類題目由於在標題中就闡明瞭觀點,相對容易把握。

四、關係式標題。

即標題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組成,概念之間形成某種關係。如《樹木、森林、氣候》,三者之間似乎是一種並列關係,沒有輕重之分,但仔細琢磨,事情並非如此。樹木決定森林,森林影響氣候,氣候反過來又影響樹木和森林,三者之間是一種因果關係。這個題目的寫作重點有兩個:一是抓住三者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來談;一是以其中的某一概念為主,兼及其他,結合現實,重點論述樹木(個體)對森林(集體)和氣候(社會)的影響或作用,使文章更富有邏輯思辯力。

命題作文的審題立意技巧

命題作文的審題立意,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把握題眼法。

作文標題中最能體現題旨的詞語就是命題的題眼,題眼就是標題的語意重心。如《北京的符號》這樣一個題目,題眼自然是符號。弄清“符號”的內涵和外延,就成了審題立意的關鍵。那麼,它的內涵又是什麼?它的內涵應是能代表一個城市文化特徵並具有傳承價值的事物。接著,我們還應弄清它的外延,它的外延既包括物質形態的符號,又包括意識形態的符號,有形的和無形的符號,舊的和新的符號,已有的和待創造的符號等等。但所有的符號前面,必須加一個限制詞“北京的”。這就把符號限制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又如《學會說不》,給人一個感覺,好像重心在“說不”上,其實不然,重心應在“學會”上。

二、新增因素法。

這主要指給標題補出相關的句子成分來開啟思路的方法。對於一些單音節詞或雙音節詞為題的命題,審題時要運用新增因素法。如《底線》這個題目,審題立意時,必須加限制語,將其具體化。如“道德的底線”“做人的底線”等等,經過新增因素後的題目,題意就變得更加明確,觀點也相對容易聚焦。又如《感受鄉村》中的“感受”,就牽扯用什麼去“感受”的問題。我們說,要感受自然要用心。這就需新增因素,為感受補充狀語。

三、邏輯推導法。

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聯絡的,任何事物都有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它們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絡。我們要搞清這些聯絡,就需要掌握以因果推論為主的邏輯推導法。如《紀念》一題,可以這樣推導:什麼是紀念?紀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對人和事進行懷念。接著再思考要紀念什麼?紀念可以是國家和民族對過去榮譽的回憶,痛苦的祭奠,也可是個人對事對親朋的懷念。再接著思考為什麼紀念?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迴響,歷史的迴音。它堅定信念,傳遞勇氣;它珍藏感動,分享幸福;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四、語素析分法。

複合詞,一般可拆分為單個的語素,拆分後可根據單個詞的含義和語素間的關係,確定詞語的內涵和外延,並推匯出引申義。如“品位”一題,可以拆分為“品之位”。“品”是指物品,“位”是指質量的等級,合起來就是指物品質量的等級。這是本義,除了本義外,它還有一些引申義項。從評價人物方面來講,它的意思是人的氣質、趣味、修養的高下優劣。品位是指人的風度,有見地的思想,優雅的氣質,謙遜的舉止,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情感等。弄清了這些,寫作就有了豐富的內容和針對性。

五、辨識標誌法。

審題時,找出一些標誌詞語,就能辨識文體,如“記”、“房”、“故事”、“憶”、“靈”等,可判定為記作文;從“論”、“感”、“淡”、“議”、“解”、“析”、“辨”、“說”、“駁”等,可判定為議論文;從“說明”、“提要”、“介紹”、“構造”、“形成”等,可判定為說明文。

六、類比聯想法。

寓言類命題作文,往往將寓言中的現象和現實生活類比聯想,從而解讀寓意,以便更好地把握題意。我們來讀下面一個題目:

與許多動物一樣,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樂窩裡度過的,父母精心照料讓它長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離巢之前也會減肥:控制食物的攝入,同時進行鍛鍊(拍打翅膀,做俯臥撐)。減肥之後,它們就能展翅飛翔。

要求以《雨燕減肥的聯想》為題寫一篇文章。

這個命題,要求考生從雨菩減肥產生聯想。我們不妨從以下思路思考:雨燕為什麼會肥?雨菩為什麼離巢之前要減肥?雨燕的減肥使我們產生哪些方面的聯想?經過一系列的類比聯想,最後歸結寓意為:嬌慣不成器,磨礪始成材;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勇敢鍛鍊,改正不足,自強成才等。

七、由表及裡法。

寫文章,要善於由表及裡,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來看下面的題目:

走與停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其內涵十分豐富,可以引起我們對自然、社會、歷史和人生的種種感受、聯想和思考。請以“走與停”為題,寫一篇600字的作文。

從這個題目,我們可以聯想:自然嬗變,社會發展、歷史演進、人生征途都有走與停。透過分析,找出走與停的對立統一關係:即發展前進必然有停滯調整,休息調整,休息調整更是為更好地前進,為前進積蓄能量和提高能力。

八、逆向求異法。

在審題時,對題目所揭示的思想、觀念和事理,進行逆向思考,不僅可以找到命題的本旨和意旨,有時還會得出不同於傳統的新觀點,請看下面的題目:

以“說‘安’”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我們不妨這樣分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寧”、“安逸”以及“安於……”“安靜、安寧、安逸、安逸等詞,都體現了人的主觀狀態,同時又與影響我們生活的客觀狀態有關。“安”從反面思考,又有一定的消極意義。人常說:“安於現狀、死於安安樂”等等。命題要求考生揭示“安”的辯證關係,從消極當中挖掘積極的意義。

命題作文的材料安排要敢於創新

材料是寫作的基礎,積累、佔有豐富翔實的材料,對於文章寫作是十分必要的。選材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與要求。其總的原則是圍繞主題選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議論文寫作就是為了證明論點選擇論據,也只有論據確鑿、充分,才能更好地證明論點。而要做到這一點,選材必須符合真實、典型、新穎的要求。 這三條,為考生選材開闢了一條新思路。

譬如《烤火與添柴》這個題目,一般同學多從“多添柴少燒火”,即多奉獻少索取這方面去選擇材料。有的同學卻打破了這種常見的套路,他們在考場作文中寫道:我們可以把“烤火”看作是一種消費需求,而把“添柴”看作是一種“生產供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市場經濟中一種供求關係、產銷關係。現在市場上供大於求、產大於銷,似乎是一種普遍現象。即所謂“添柴”者多而“烤火”者少。以市場上的VCD為例,1966年的時候,市場上僅有一個廠家生產,真可謂“添柴”者少而“烤火”者多。此後,生產VCD的廠家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霎時“添柴”者多而“烤火”者少,出面產大於銷,供大於求的現象。由於可見,“柴”不是可以亂添的,要看“烤火”人的多少,以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否則產,就會造成嚴重的浪費。這篇考場作文,對“烤火”和“添柴”賦予了全新的含義,便整篇文章獨闢蹊徑,新意撲面。文章從資訊篩選進入哲理思考,使文章從立意到例證都更具時代氣息,正是當代中學生視野開闊、思維靈活的表現。

命題作文的材料安排要敢於直面現實、勇於創新。有一篇作文的題目叫做《跑的體驗》,有位考生就拿自己最熟悉的教育說書,矛頭直指現行教育的弊端。他在文中說,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上盡跑盡跑,這應是一場馬拉松,而我們卻是被逼著一直用百米衝刺的速度在跑,一路上總是被告知“重要”。“重要”、“加油”。小小年紀,總是竭盡全力,拼命衝刺,怎堪重負?同學們或因身心不適而喪失信心,或因精力不支而漸漸落伍。再說:跑應該是多樣的:跨欄、障礙跑、接力跑、短跑、中長跑……這才會有運動場上的龍騰虎躍、精彩紛呈。可我們的“跑”卻太過單調乏味,不僅要保持統一的跑姿、跑速,而且只能沿著分數這一條道跑,讓你無法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無法跑出自己的特色和個性。他還在文中寫道:十多年來的“跑”實在是少動力多壓力,少趣味多枯燥,少優雅從容多急功近利。這位學生用自己的理性眼光來審視學校教育,把自己真實的體驗熔鑄成文章的內容和觀點,在文中敢於直面生活,質疑現狀,一掃作文內容虛假膚淺的通病,從而使學生作文從虛假走向真實,從浮泛走向深刻。這一材料的安排和選擇,可謂巧妙、深刻、生動、形象,充滿了考生的智向深慧。這實際上,也是獨立思考和理性精神的培養和弘揚。

命題作文的結構佈局要有思辨之巧

傳統的寫作理論十分重視文章的結構,講究首尾曲折,銜接過渡,文脈條理,鋪墊照應,抑揚詳略等等。清人崔學古說:“文之有格,猶如室之有間架也。某處為堂,某外為廳,某處為門樓。其高凡幾,深與廣凡幾,雖斧斤未操而規模已定。”許多千古流傳的文章,都有結構勻稱穩固、嚴密精緻的特點。可見,結構在文章中顯得十分重要。

文章的結構一般由以下因素組成:段落與層次、開頭與結尾、過渡與照應等。設定段落應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單一性。即一個段落裡,只能相對集中地表達一箇中心意思(段意),不能將兩個或兩個以上聯絡鬆散的意思,放在同一個段落之中。二是完整性。即在一個段落,只能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不能把一個意思沒有表達完就會段,把本來密切聯絡的內容分析兩段。單一性和完整性並不矛盾,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單一性是從段落表意的角度來講的,完整性則是從段落內容的構成上來講的。單一性是內容相對完整的單一性;完整性是表意相對單一的完整性。安排層次,可以按照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認識發展順序、意識流動順序等,在議論文寫作中,常常按照邏輯順序安排層次。但無論用哪種方式安排,原則只有一條:那就是必須為表現主題服務。文章要有好的開頭,往往會一下子抓住讀者。文章也要有好的結尾,它可以令人遐想,回味不盡。文章的過渡方式主要有三種:詞語過渡、句子過渡和段落過渡。文章的照應方式也有三種:題文照應,首悵照應,前後照應。文章的佈局,就是為文章構建整體框架,但佈局應服從主題的需要。我們說,結構畢竟是一種外在形式,而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寫一篇文章,首先從形式考慮,而忽視了內容,那麼寫出來的文章,即使形式上有某些成功的地方,也只能是一篇平庸之作,因為它缺少獨特而深刻的內容。金代王若虛在他的《文辯》中有一段問答:或問文章的體乎?曰:無。又問無體乎?曰:有。然則果何如?曰:定體則無,大體須有。妙哉此語。文章結構是為思想內容服務的,它不能離開具體的內容而孤立的存在。你說它沒有吧,“大體”是有的,忽視它不行;你硬說它有什麼固定的格式吧,實在又沒有。文章最終要靠內容,要靠深刻獨到的見解取勝。如果內容尚未確定,便想到形式,想到條理分明的結構,那就只能妨礙內容的深化和優優。正如茅盾先生在關於藝術的技巧一文中所說:“技巧實在是形象思維的構成部分,而不是作家在構思成熟以後外加上的手術。”有人說,結構是文章要素中最少變化的,無非是那麼幾種,在結構上要翻點花樣很難。其實,結構之美源於思辨之巧。只要有了創新意識,善於嫁接和變通,在結構上也可有創新之舉。近幾年,流行一種板塊結構。幾個板塊既相對獨立又有內在聯絡,看擬相互分離卻又是一個整體。當我們讀慣了那種講究起承轉合、結構嚴謹的文章時,再讀這種板塊式結構,便有一種清新輕快之感。簡潔也是一種美,一種時尚。這種結構方式很有生命力,它的明快風格很符合生活在重負荷、快節奏的現代人的欣賞趣味和心理需求。

我們說,完美的結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一是自然、嚴謹。所謖自然是指結構安排順理成章,行止自如。嚴謹,是指文章的結構要有嚴密的內在邏輯聯絡,無懈可擊。要做到這兩點,結構首先應考慮使其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物件的內在聯絡。因為文章的結構,就是事物內在聯絡的外化。二是完整統一。完整,是指文章的內容不能掛一漏外,顧此失彼,更不可缺頭少尾、七零八碎或節外生枝。統一是指文章的各部分文脈貫通,和諧一致。文章的各個段落、各個區域性是為文章的整體而存在的,而整體又是由區域性組成的,二者共同表達同一主題,體現著作者的思路。三是靈活、自由。我們說,要求自然、嚴謹也好,完整統一也好,並不是要千篇一律,整體劃一,而是在不影響主題的情況下,儘量靈活地、自由地安排文章結構,以豐富文章的表現力,寫出更鮮活、更生動的命題作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