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化的題,動腦筋的才是笨蛋

生活中有三種未知數,這三種未知數對我們起不同的作用。

數理化的題,動腦筋的才是笨蛋

第一種,真正的未知。

我們不光不知道這個數是多少、如何分析,甚至不知道這個數與什麼因素有關。比如,我們不知道宇宙之外是什麼,我們睜開水汪汪的大而空洞的眼睛(我是小眼睛,我都不睜),我們的腦袋也空洞,我們甚至連自己看見了什麼都沒有把握。

這部分未知大家都不懂,也沒有相關的思維方式,可長輩好像認為自己沒有不懂的東西,他們保持科研精神,一通瞎猜,直奔火坑……他們非要做出與科學無關的解釋:“沒什麼好研究的了,宇宙中的星星有些是文曲星,有些是我的祖輩,有些是愛情的象徵……哪天我也會變成一顆星,永恆不變……我只要天天做好人就可以不用死後下油鍋……”

我們有好奇心、有理想、有一顆科學家的心,自然就會接受長輩的思維啟蒙。

我們聽著聽著也就踏實了,好奇心逐漸消失,轉而開始燒香祭奠祖先。

奇怪的是,我們雖然不懂,卻覺得自己一點都不傻,甚至可以跟別人討論人生觀了!

唉,

其實我們沒必要對這種未知過分在意,因為這種未知主要由科學家考慮,而我們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沒資格去考慮這種很需要能力的問題。

數理化的題,動腦筋的才是笨蛋

第二種,對懶鬼來說的永遠未知。

我們的大腦永遠充斥“對別人來說是已知的,對自己來說永遠未知的未知數”,只要你惶恐、懶惰、頭暈、胡思亂想、口算,這種未知就是“你永遠不知、永遠無知”的意思。

這種狀態會侮辱你的智商、奪取你的尊嚴、修飾你的弱人體質!

你會轉筆頭,斜視著題目:“這個題好多中文字,我沒看就暈了……”

看完題後又翻白眼:“那個未知數到底是多少……我老師上課太差,可他卻覺得自己很厲害……阿姆,此題該怎麼做?”

你繼續轉著筆頭,耐心等死……當時的時鐘已停止,世界已凝固。

……

很明顯,這種未知數會陪伴我們一生,構築我們的性格。

可我們並非一開始就這樣,我們都是接受了長輩對我們的一些教育後,才淪落至此等境地:

1,長輩過度培養我們的心算能力。

長輩認為我們智商進化了,為了驗證我們的聰明,便叫我們天天想象、口算、豬心算。

小學6年中,我們做的就是“在不動筆記錄(轉筆可以)的前提下,如何透過想象、口算解決那些一眼就可以知道答案的題目”。

我們都習慣了這種思維,做題就只剩下“直接寫答案”這最後一步,即便題目要寫5個方程才能解,我們也轉著筆頭:“咦?答案是多少?好亂……我猜……我覺得肯定是……”

從此後,無論題目有多難,我們都能做到:

從頭到尾憑想象、看透前世今生、完全沒記錄(空中樓閣的思維極大提高生活的不確定性,我們直接從考清華,掉入N本大學,而且N不小於3);完全都不顧題目的條件,經常看漏條件,然後又新增條件(我們還沒開始做題,就已經改題);就算得了方程組,我們也會繼續口算(我們小學學得紮實著嘞)。

這種空中樓閣式思考方式的後果很直觀:

我們思考很久才得到錯誤答案,效率還不如那些不做題的人,他們沒有浪費時間、精力,就和我們一樣撈到0分。

上帝看見我們這麼思考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他的嘴咧得像個甜甜圈!

奇怪的是,考清華的學生永遠動筆算,考N本大學的學生永遠懂腦。

難道聰明人相信筆,不是特別聰明的人卻選擇相信大腦?

我猜,老師這麼培訓我們,一來暗示我們不是學霸,二來擔心清華校門被踩爛……

2,長輩還教我們設X。

老師還是擔心清華校門會被踩爛,他們還額外教我們如何設X

!比如,求質量就設X,求重量就設X,求人數就設X,我們甚至都不想將未知數設為Y!

慢慢地,我們習慣用X表示“未知數”,承認X的神秘性。為了進一步侮辱我們自己的智商,我們甚至還擴大了X的用處。比如,X戰警,X檔案,X因素……

我對X有新認識:“X畢竟代表未知數,只有不解出X方能保持其本色,所以那些做不出題目的人是對的,他們用行動證明X未知、自己無知……他們為了做不出答案而做題?估計他們這樣想——未知數能做出來就不叫未知數,我只要設X就可以交卷……此題顯然是愛因斯坦出的……我玩遊戲還行,做題不是我的強項,希望老師看見我寫了‘解,由題意得’,會給我一點乞丐分……”

數理化的題,動腦筋的才是笨蛋

第三種,用來解方程的未知數。

這種未知並非“未知”(老師早有答案),只是目前暫時未知,只要安心解方程組,這種未知數“未來可知”。

我們也不在意這種未知數,我們想節省更多時間去自卑、娛樂、自負,自然就沒精力做到——列方程,帶入已知量、消元、整理、計算!

我們認為,這種未知數應該由學霸來處理。

有意思的是,學霸真地去列方程,帶入已知量、消元、整理、計算……然後他們就為自己贏得上清華的資質,也順便贏得我們對他的崇拜!

……

唉,就算我們崇拜學霸,那也應該瞭解學霸,尤其要了解學霸解方程時的表現:

學霸知道,題目都是新瓶裝舊舊,無需探索,只需步驟,全是同一種類題。接下來,學霸就開始“翻譯題目、解方程組”的做題過程:

1,名詞字母化、動詞方程化或者不等式化或者圖形化。

題目寫成中文了,我們不能用中文字來計算,只能用中文字胡思亂想,所以我們要把中文翻譯成方程。

首先,看到名詞儘管字母化,大不了字母設多了(沒用上);

其次,不要看到什麼都設為X,要儘量保持此量原意,比如,質量設為m,這可以提示你用什麼規律公式(G=mg),從而迅速建立方程;

再次,只要列方程需要,儘管設未知數(不要求的未知數可以確保“出方程”,然後在計算中消掉);

最後,題目無非是換字母考著玩,今天考質量、明天考速度、後天考加速度,公式還是那個公式——你不用關心題目問你什麼,大不了最後消元時留下要考的未知數。

2,條件翻譯成方程、不等式或幾何圖形。有幾個方程至少有幾個未知數,需要解方程組。

3,消元、整理。

透過消元,能得到一個“關於X的方程”;

透過整理,得到平常人經常利用空中樓閣的思維方式思考的“X=?”。

接著將已知的資料代入,得到大家仰慕已久的那個“小學多項式”。

到了這一步,學霸並不胡思亂想,他們立即計算出答案!

……

總結:

1,所有題都是舊題,都按舊有的同一套思維步驟進行操作,胡思亂想、不按步驟的人自然沒腦袋,動腦筋的人是笨蛋,而按步驟做題的學霸是在“抄作業”。

2,未知數並非特殊的數,而是公式中的一個普通量,你只需列方程、帶入已知量、消元、整理、計算、答……

3,以前用錯腦子不能說明我們是笨蛋;以前沒動筆倒證明我們是個大懶蟲;只要改進思維、動作,學會“翻譯題目、解方程組”,那我們就可以重新自信!

嗯,瞭解到這一步,我們才可以有理有據地崇拜學霸!

數理化的題,動腦筋的才是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