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零藝術基礎家長的一封信

當今社會,人人皆有焦慮,而最焦慮的群體應該就是中國的家長吧。

孩子在校的成績單早已不是家長唯一的愁事,還有數不勝數的外教、國學、程式設計、體能……美育也被提上了中國父母焦慮榜。幾乎所有家長都有一樣的疑問:小學語數外還能勉強輔導,但自己藝術零基礎,孩子美育啟蒙可怎麼辦?

一方面,父母的良苦用心讓人感動;

另一方面,焦慮背後是“美育觀”的普遍缺失。

寫給零藝術基礎家長的一封信

我們常說家長對孩子有養育之恩,但會養孩子已是辛苦,懂得育就更難了。在美育中常有這樣的情況:同一個五六歲孩子的畫,卻有兩種全然不同的狀態。有些畫畫得雖不熟練但很有趣味,就是這個年齡孩子本真的流露。另一些畫經過家長的指導,畫面偏於工整但卻比較僵硬呆板,缺乏個人感受。

讓人不禁感嘆,儘管大人用心良苦,卻因為美育觀念不足反倒壓抑了孩子的創造力。於是課間孩子玩起手機比課上畫畫專注得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做父母的是否想過,如果把“畫得像+技法”和“保護孩子的靈性”放在同一天平上去衡量,你覺得孰輕孰重?你是否想過,美育到底為何而育?

寫給零藝術基礎家長的一封信

美育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含義。第一種是狹義的美育,又叫美術教育,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素描、水彩、書畫等等。它側重模仿,師傅教、徒弟學,目的是初步掌握一種技能。第二種是廣義的美育,是指美感教育,也叫審美教育、美學教育,對它的含義我們還比較陌生。審美(aesthetics)的概念源於古希臘,當時的雅典人相信,音樂、戲劇、詩歌、藝術帶來的感性體悟對人格的全面塑造至關重要。後有德國啟蒙思想家席勒,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審美教育”的理念。

百年後,又經蔡元培、王國維等近代教育家在國內大力推介。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不只包含美術、音樂、舞蹈、建築等藝術,凡是“視官、聽官之所觸,可以資美感者,皆為美感教育之範疇。”當我們談論美育開啟感知、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意義時,就是在談廣義的美感教育。

寫給零藝術基礎家長的一封信

有人會問:美育不該由專業老師來教嗎?家長難道還要操心?不然。學校教育側重於“教”,教的是學科背後的認知方法;而家庭教育更側重於“育”,育的是日常親近美、尋找美的習慣。

當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穿衣的喜好、對家居的品味,你的審美傾向都會不自覺地被孩子效仿。反之,家長對美無感,孩子最美的黃金時代從你眼前流過卻不知。一眨眼間,孩子只怕已長成世故的大人。

寫給零藝術基礎家長的一封信

藝術教育家、作家豐子愷曾經寫道:

“我們不得不讚美兒童了。因為兒童大都是最富於同情的……他們認真地對貓犬說話,認真地和花接吻,認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藝術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們往往能注意大人們所不能注意的事,發現大人們所不能發見的點。所以兒童的本質是藝術的……”

由此說來,孩子的好奇眼光裡原有美的要素。大人們不妨收斂幾分教導的姿態,只怕對美的發現上,您能從孩子身上學的還更多呢!所謂美感,既是由一雙天真之眼所孵育,也需要另一雙天真之眼來回應,少了任何一端,美育都不會完整。

寫給零藝術基礎家長的一封信

家庭美育的方法其實很多,而究其要領十個字也可以概括,叫做

“陪伴、傾聽、鼓勵、參與和自修。”

事實上,家長無需變身成藝術專家。比成為專家更有益的,是從孩子的監管者變成他的同路人,主動和孩子一起成長。他偶爾搗鼓小東西,你可以湊過去聽聽他的“創作談”,還要默許他一時把桌面弄亂;如果他願意,可以讓他自己設計房間的佈置擺設,你能甘心做助手而不多做評論;你可以陪他多去看看博物館、看演出,時常郊遊一下;逢年過節,你可以和他互畫肖像、互贈卡片,一起裝飾小家……

寫給零藝術基礎家長的一封信

詩人顧城說:“你是一棵蘋果樹,你憧憬結橘子,但你還是誠實地結出蘋果。”家長固然很偉大,但也無法命令蘋果樹長出橘子——而美育就是在人原本的天性上去拓展,而不是為了成為別人。

我們不必人人成為藝術家,卻應人人成為美的追隨者,成為孩子成長的同路人。藝術與教育共同的初心,不是為了分數和炫耀,而是為了成全人性,提升人的質量。所謂美育,就是在一次次美感的發現中,鬆軟人與外界表面的差異和阻隔,擦拭人的塵垢,找回最初的那一份靈性。

但願我們建立起這樣的美育觀,家長可以少一些迷茫,也為孩子的靈性不被磨滅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