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叛逆期”時,家長如何導孩子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不要以為只有在教訓、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都是教育。

一位教育專家曾講過孩子的成長有3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是2-4歲,他們會透過“不”、“才不是”等語言來表達自己初期形成的主觀意識;

第二個叛逆期是7-9歲,他們開始有較強的獨立意識,經常對外界的各種規則不滿,有時甚至有點不講道理;

第三個叛逆期是12-17歲,他們正值青春期,對個體的獨立、自由的追求更甚,討厭一切束縛。

當孩子“叛逆期”時,家長如何導孩子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著名教育家劉墉對兒子劉軒的教育非常嚴厲。他常常在節假日要求劉軒學習中文;在劉軒要出去玩時,要求他撿松果、掃樹葉,清理屋簷下的排水溝。劉軒覺得父親是沒事找事,於是,經常跟父親頂嘴,對著幹。父親也經常罵他是個叛逆的“混帳小子”。

有一次,父親責問劉軒:“你為什麼總是那麼叛逆?”

劉軒理直氣壯地頂嘴道:“因為我覺得我長大了,不該什麼都聽你們的。所以你叫我往左,我就偏往右,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該找到自己在哪裡!”

可能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叛逆就是不好的行為,會一味地打壓孩子,但其實,孩子們只有經歷過叛逆期,才會成長為一個獨立而自主的個體。當孩子處於叛逆期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引導,而並非與孩子對著幹。

他們開始自我思考,表達自己不一樣的想法觀點,想讓父母看到自己的內心訴求,所以這樣的叛逆期其實是有利於孩子們的成長的,並不是“不聽話”“故意作對”,所謂的與父母言語對抗,是他們在尋找自我,建立自我個性的必經過程。

當孩子“叛逆期”時,家長如何導孩子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就像允許孩子犯錯一樣,也需要允許孩子叛逆,但並不是讓孩子任意妄為、蠻橫不講道理,那樣就是沒有教養的行為。

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叛逆期”的時候,家長們也需要有選擇性的“妥協”。

在孩子們的世界裡,思想是天馬行空的,在接觸新事物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相較於其他小朋友而言特立獨行的想法,會對父母的話說不,會反對,但這其實並不是頂嘴和沒有教養。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小時候挨訓被批評,孩子只要說一句話,大人們就會說這是在頂嘴;如果是一聲不吭,就會被認為是矯情。”久而久之,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成為壓抑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只會順從的“討好型人格”的人。

當孩子“叛逆期”時,家長如何導孩子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家長們要明白,最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相互傾聽,允許孩子發出異議,但如果孩子在原則性問題上蠻不講理,那就要及時糾正,並嚴肅告知孩子這樣是不對的,不能任由其發展。要讓孩子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重要的不是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而是父母如何去從孩子的表現中發現機會。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傾聽比說重要許多,很多家長往往是採用一言堂的教育,但其實,家長們在生活中的事情的時候,可以多問問孩子怎麼想的,讓孩子有參與感,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會有成就感和自信感。

當孩子“叛逆期”時,家長如何導孩子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要讓孩子明白,不管多大,爸爸媽媽永遠是最值得信賴的朋友。不妨在大原則下,多聽孩子怎麼說,發自內心的尊重、理解和支援孩子,減少對孩子的控制。

碁寶寄語

叛逆不是錯誤,而是成長的標誌,家長正確對待,和孩子一起跨越過去,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氛圍和和諧的環境,幫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相信孩子一定可以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