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傳》探索基因的奧秘

基因改造,克隆等生物實驗一直都飽受爭論。

《基因傳》探索基因的奧秘

難道不是科技越發達越好嗎?其實,採取這種小心謹慎的做法是對的,因為,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帶來不小的災難,這類恐怖的事情在基因研究史上就曾經發生過。

《基因傳》探索基因的奧秘

你是否想知道咱們人類的基因學是如何發展的,背後有過哪些可怕的過程嗎?那就一起來看一看這本《基因轉》。本書的作者悉達多·穆克吉是一位臨床醫生和腫瘤專家。

《基因傳》探索基因的奧秘

2010年他出版了代表作《重病之王癌症傳》為他贏得了普利策文學獎,但

作者的家族一直以來都在接受家族精神病的困擾,因此他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自己和兩位女兒基因中潛藏的遺傳風險,在這種憂慮的促使下他完成了《基因轉》的寫作。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其實不是很清楚自己是怎麼來的,所以各種什麼神,女媧就出現了。直到出現了一個叫達爾文的年輕人,這些倖存者會產出他提出:

動物在的繁殖的過程中會產生變異,而自然會選出最適應環境的個體,這些個體會產出更多的後代,這個過程推動了物種的進化。

這種理論在當時可是了不得的,但至於我們到底如何將這個特質穩定遺傳給下一代,達爾文還沒想明白,但他也努力了。還提出了一種

“泛生論”

的遺傳學理念。也就是說男女結合會將體內各一半的泛子一起遺傳給下一代,但是這種理論很不值得推敲,因為如果,遺傳資訊不斷的以二分之一的比例進行混合,那他們會被不斷稀釋成四分之一八分之十六分之一,甚至消失殆盡。

達爾文自己也意識到了泛生論的錯誤,他開始閱讀大量書籍,希望能夠從中獲得啟示,與此同時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業餘植物學家,已經悄悄打開了遺傳學的大門,這位作者就是用豆蔻實驗改變遺傳學歷史的孟德爾。

《基因傳》探索基因的奧秘

孟德爾豆蔻雜交實驗

與擅長分析宏觀自然史的達爾文不同,孟德爾可是行動派,他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在玻璃溫室中培養豆蔻,並透過

豆蔻的雜交實驗

來推測遺傳性狀的表現原理,根據統計資料孟德爾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

精子和卵子將分別從父親和母親體內獲得一個等位基因。這兩個等位基因,有可能是顯性的,也有可能是隱性的,雖然只有顯性基因可以表現性狀,但隱性基因不會消失,所有的遺傳資訊都會被完整的保留在遺傳物質當中,在這之後人們開始將這類遺傳物質,正式命名為“基因”

基因的發現無疑促進了人類生物學的大跨步發展。與此同時,它還帶來了很多可怕的事情,甚至有無數條人命成為了犧牲品。

19世紀80年代達爾文的百家表弟高爾頓,希望透過操控人類的遺傳過程來造福人類,1904年他在一場公開演講中提出了優生學的概念,並建議對劣質人口開展選擇性絕育,聽上去都覺得挺可怕的。

《基因傳》探索基因的奧秘

高爾頓的理論在當時催生了極端的政治傾向,其中,對這套理論深信不疑的,就有

德國曆史上一位可怕的人物,他將遺傳學當成了自己政治工具,而猶太人則成為了當時首當其衝的迫害物件,他們被稱為是“沒有存在價值的生命”,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在為清除“缺陷品種”積極的做出努力。

1924年,美國人口調查局將妓女、孤兒、抑鬱症患者、叛逆青少年等,都判定為“弱智”這些人群被強制隔離並剝奪生育的權利,1927年,美國最高法院正式通過了第一筆強制絕育的案例,21歲的女孩卡麗巴克,僅僅因為社會地位低微,而被法官判定為患有“弱智”

從孟德爾進行實驗到巴克被強制絕育,這中間只經歷了短短的62年,幾乎是轉瞬之間,

基因從一個無人關注的模糊概念變成了一種殘忍的政治工具,這一段黑暗的歷史讓人們意識到了基因研究的危險性,也開始將基因的前景和風險結合在一起去思考。

其實,基因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對它的認知還存在侷限性,比如會用智商的高低、膚色不同、以及性取向不同,將人類分為369等,但最新的遺傳學研究發現:我們人類其實都是出自共同的祖先人源自非洲,可是現在的美國社會依然會有人覺著白人和亞洲人的智商較高,而非洲裔美國人智商會比較低。但其實IQ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非洲人和白人智力的差異也是因為環境的影響,書中說有很多非洲裔美國人在做智商測試時常常會發揮失常,因為長期的歧視環境影響了他們對自己的認同感,如今科學對基因的研究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實際上又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但不管怎樣,都希望我們人類能夠安安穩穩的好好生存下去,在科技發展速度飛躍的時候,注意多謹慎,不要遭遇什麼毀滅人類文明的災難。

人生來就是自私的,就因為有自私的基因,才促使我們繁殖演化直至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