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後真正好的療愈,是完成第二次成長

先來思考幾個問題。

·當你是孩子的角色時,父母做的什麼事讓你無法接受?

·你從父母身上學到了什麼?

·你有直呼過父母的名字嗎?

你也可以嘗試著把想法寫在一張紙上。

這是作家安心在《重新生長》中提到的幾個問題。

安心,作為一名父母效能訓練督導,有著十多年的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研究經驗,她的溝通理念和教育方式,影響了千萬家長。

而今天介紹的這本《重新生長》,是安心的又一力作,

能夠幫助每一位父母以及渴望成長的人們,重新認識自己,拋下過去的自己,重新生長。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的腳步,踏入一場蛻變之旅吧。

成年後真正好的療愈,是完成第二次成長

01、忽略父母角色,重新認識你的父母

父母生我養我,自然也有教育我們的權利。而我們理應尊重他們,順從他們。但這也讓我們對父母有了諸多抱怨,怨他們以愛之名控制我們。

在電影《喜福會》中,就有這樣一對母女。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母親吳蘇園,從上海逃離到了美國。

她有一個理想,希望女兒阿梅將來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被人尊重,靠自己的雙手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為了實現理想,在阿梅很小的時候,就被要求每天勤練鋼琴,母親希望阿梅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鋼琴家,受人尊敬。

但阿梅並不喜歡鋼琴,為此兩人經常吵架。

在一次鋼琴表演失敗後,阿梅告訴母親,再也不想彈琴了,自己根本沒有音樂天賦。可母親絲毫聽不進去,反而變本加厲地強迫阿梅練琴。

為此,兩人又一次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阿梅憤怒地告訴母親,別期望我會成長你心目中的樣子,永遠也不可能。

成年後真正好的療愈,是完成第二次成長

母親對此習以為常,她告訴阿梅,這世上有兩種女兒,一種是聽父母話的,另一種是聽自己話的。能留在家裡的,是聽父母話的那種。

阿梅哭著告訴母親,那我希望我不是你的女兒,你也不是我的媽媽。

母親接著說,可惜已經太晚了,你是我的女兒,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阿梅滿臉淚水地說,那我希望自己已經死掉,就像之前已經離開你的兩個孩子。

原來,在到美國之前,吳蘇園曾有過兩個孩子。吳蘇園因為得了重病,生死未卜,不得不將兩個孩子遺棄,希望能遇到好心人收養。

而這段痛苦的往事也曾了吳蘇園一生的痛,她對兩個孩子的愛和期望,都寄託在了阿梅身上。

在阿梅心中,她的不幸都是由母親造成的,母親強迫她做不喜歡的事情。

其實,

大多數父母都會犯類似的錯誤,強迫孩子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而孩子在被迫接受時,會把自己不幸的矛頭指向父母。

是你逼我報輔導班,是你逼我學習,是你逼我吃討厭的青菜,是你逼我做任何不喜歡的事情。

成年後真正好的療愈,是完成第二次成長

如果我們忽略他們父母的身份,他們只是普通的男人和女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需求。他們不是無所不能,也曾經是孩子,也渴望被愛,渴望被父母理解。

而一味地把自己的不幸歸到他們的身上,是不正確的。

作者提出,

決定我們能否幸福的核心,是我們的態度、眼光。

比如,父母離婚,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會離婚。父母選擇離婚,而我們可以選擇經營好自己的婚姻,幸福地生活。

當我們把不幸歸因到原生家庭時,可以嘗試著重新去了解父母,忽略他們父母的身份,保持自己做事的態度,找到不幸的真正原因,並解決它。

02、放下父母角色,重新認識你的孩子

孩子是你生的,是你養大的,所以你自認為很瞭解你的孩子,其實,你瞭解的只不過是你心裡的那個小孩。

被譽為“怪才”、“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的王德峰,是復旦大學哲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是全國恢復高考後,第一批考取大學的天之驕子,一路從復旦本科讀到博士,妥妥的學霸。

成年後真正好的療愈,是完成第二次成長

但讓這位學霸做夢也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兒子卻是一位“學渣”。

在兒子很小的時候,他就為兒子規劃好了一條康莊大道 :

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進復旦,然後像自己一樣,再考個博士。

揣著這份美好的期望,終於迎來了高考。拿到成績後,王德峰興沖沖地給復旦招生辦打了電話,“你看我兒子這分數,能進復旦嗎?”

根據當時的優惠政策,復旦教職工的子女,分數超過一本線多少分,就能直接被錄取。

因此王德峰對兒子進復旦,勝券在握。

可沒想對方卻告訴他:“這成績,差一點就沒大學上了。”

王德峰懵了,自己給兒子規劃好的完美路線,竟然讓兒子差點成了“學渣”。

冷靜下來後,王德峰反思了自己的過錯,這麼多年來,自己莫名其妙地

把他的價值觀念強加到了兒子身上。

同時,他也意識到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兒子。

原來,

兒子並不喜歡復旦,是自己忽略了他的需求,把期望全壓在了他的身上。

成年後真正好的療愈,是完成第二次成長

放下多年的期望,他不再強迫兒子考復旦。而兒子也成功從學渣逆襲成學霸,考上了世界一流院校,倫敦商學院。

為人父母,不僅喜歡以愛之名來為孩子鋪路搭橋,還喜歡以自己的標準來規範孩子的行為舉止。在他們看來,只要對孩子有幫助,就是好的。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作者在書中提到,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經過研究發現,

父母的教養並不能對孩子的人格產生影響。

也就是說,你認為對孩子好的,不一定真的對孩子好。而你認為對孩子不好的,也不一定對孩子不好。父母的言行,並不會對孩子的人格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因此,對於孩子,父母應該放下父母的角色,就像和朋友相處,用愛去理解他們,看見他們。

作者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擺脫母親角色的操控,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自己身上,並遵從自己的道路

。面對女兒,她不會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女兒身上,接受女兒的幸福和不幸福,也接受女兒善良和心懷不善。

成年後真正好的療愈,是完成第二次成長

03、面對自己,完成蛻變

放下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後,我們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我們能夠面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時,才真正完成一場蛻變。

小說《項鍊》的女主馬蒂爾德,長得美麗動人,嫁給了一位普通的小公務員。生活過得平平淡淡。

但瑪蒂爾德卻不肯面對眼下的生活狀況,她不甘心過平凡的生活,在她看來,她長得漂亮,應該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有僕人伺候,穿著漂亮的禮服,帶名貴的珠寶,出席各種高階宴會。

參加晚會時,為了滿足虛榮心,她花光了丈夫辛苦存下的積蓄,買了一套禮服。接著,她又找朋友借了一條鑽石項鍊。

沒想到在回家的路上,項鍊丟失了。但她並沒有告訴朋友項鍊丟失的事實,而是買了一條項鍊,若無其事地把項鍊還給了朋友。

但為了購買這條項鍊,她和丈夫欠下了鉅款,需要他們用十年的時間來還債。

成年後真正好的療愈,是完成第二次成長

慶幸的是,面對鉅額欠款的馬蒂爾德,並沒有諸多抱怨,而是選擇坦然面對。她辭掉傭人,挽起袖子,承包了所有家務。洗衣做飯,倒垃圾提水。

買東西時學會了砍價,也不再打扮自己。原本美麗動人的少婦,變成了一個強壯、潑辣,窮酸的老媽子。

最後,她終於還清了債務,而她也有了面對過去的勇氣,她告訴了朋友當年項鍊丟失的事情,但朋友卻告訴她,借給她的是一串假項鍊。

現在,瑪蒂爾德偶爾會坐在窗前回想過往:“如果當初她沒有弄丟那條項鍊,現在會怎樣呢?”

十年還債路,不僅是還一條項鍊的金額,還是為馬蒂爾德不肯面對自己的行為買單。

若馬蒂爾德在一開始就能面對自己的生活狀況,就不會被虛榮心矇蔽。同時,在項鍊丟失的時候,她若能坦然面對過失,告訴朋友真相,就不用借鉅款買項鍊,也不會有後面艱苦還債的苦日子。

作者認為,

生命中所有的問題和困擾,答案都蘊藏於我們的內在。

在我們成長的路上,如果現實讓我們感到不適,且外面無法滿足我們的不適。此刻,我們應該面對自己,向內探索解決方法,而不是向外尋找需求。

當我們可以真實地面對自己時,才能活出完整的自我。

成年後真正好的療愈,是完成第二次成長

在書的封面上,有推薦武志紅說的一句話:“沒有人能免於成長”。

每一個人都需要有兩次成長的機會,一次是父母生養我們後,隨著自然規律的成長。

還有一次,是在我們經歷了人生,有了不同的困惑,這時候,你不得不開始重新認識自己,以及你和周圍的關係。我們開始探索過去,覺察現在,當困惑一一解開時,也就完成了第二次成長,也可以說是重新生長。

成年後真正好的療愈,是完成第二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