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條件的愛”,會毀掉孩子的自信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任何教養方式,缺少愛的根基,即使花樣翻新,看似科學,都收效甚微,甚至起反作用。

現實生活中,父母“完全無愛”的教養方式,給孩子帶來的負面效果顯而易見。而生活中更常見的,是父母迷惑性的“愛”、有條件的“愛”。父母以“愛”為限制條件,誘導孩子聽話、順從,按照成人的意願改造孩子,還美其名曰:“要不是爸媽愛你……”、“還不是為了你好……”。

這些語言和行為,裹著“愛的包裝”,其實本質是打折扣的,功利的,甚至是虛榮的,給孩子帶來隱形的傷害,讓孩子失去自信。

父母“有條件的愛”,會毀掉孩子的自信

圖片來源於網路

‬❶

下面這些情景,熟悉嗎?

“不要哭了,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你再這樣,爸媽不喜歡你了,不要你了!”

“你看xx多厲害,你就不能跟人家學學嗎?”

“考不好就別出去玩了,還玩啥?不夠丟人的!”

父母這樣的語言軟暴力無形中給孩子這樣的信念:

只有我變得懂事、乖巧、聽話,學習好,才有資格贏得爸媽的愛。

我必須足夠好,才是一個值得被別人愛的人。

父母一次次的限制和比較,漸漸消耗掉了孩子對自己價值的肯定。

父母“有條件的愛”,會毀掉孩子的自信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是非常寶貴的認知,它構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自信必須從年幼培養,成年之後再做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主人公松子極度缺愛,且自我價值感極低。電影中松子因為沒有得到父親充足的愛和關注,窮極一生想盡辦法討好身邊傷害自己的人。父親“吝嗇”的給松子“打折扣的愛”,導致松子悲劇的一生。

父母“有條件的愛”,會毀掉孩子的自信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劇照

❷‬

既然父母的“有條件的愛”不能帶給孩子價值感,什麼叫做“無條件的愛”呢?

父母“有條件的愛”,會毀掉孩子的自信

圖片來源於網路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三個原則:

一.不以索取為目的。

父母透過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養育,讓孩子明白自身的價值,長大後孩子才能幸福快樂的成長。父母生養孩子的目的,不該是“維繫婚姻”、“養兒防老”、“彌補遺憾”、“滿足虛榮心”等等。

父母“有條件的愛”,會毀掉孩子的自信

圖片來源於網路

二.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如果此刻的你已為人父母,你是否能做到?

在公眾場合,當你的孩子表現得笨拙、木訥,不盡人意時,你是否覺得顏面受損,能否做到內心坦然?

當別人家的孩子展現出優異的特殊技能,而你的孩子平平無奇時,你會不會用“你看人家xx”的語言中傷孩子?

你能否接受自己得的子長大後普通而平庸,過著和你一樣平淡的生活?

父母“有條件的愛”,會毀掉孩子的自信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很多家長把對生活的焦慮和對自身的不滿意,投射到孩子身上,看不到孩子本真的閃光內在,總用挑剔的眼光審視孩子,不停的抱怨、批判和否定,執著於想把孩子改造成理想中的樣子。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說過: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要去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

父母“有條件的愛”,會毀掉孩子的自信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三.並非無底線的付出。

有些父母認為“無條件的愛”就是無底線的付出,甚至犧牲、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替他完成。這是溺愛,並不是愛,是另一種剝削,是以犧牲孩子成長為代價的自我感動。過度“付出”會使孩子錯失成長的機會,它不是無條件的愛。

父母“有條件的愛”,會毀掉孩子的自信

圖片來源於網路

《愛的藝術》中,弗洛姆說:愛的形式中,除關心和責任心之外,最重要的是尊重。尊重是有能力實事求是的正視對方和認識他獨有的個性,努力使對方能成長和發展自己。

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請父母給足孩子尊重和愛,並非“打折的愛”,而是“無條件的愛”。

父母“有條件的愛”,會毀掉孩子的自信

《超能陸戰隊》中溫暖的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