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我要離開原機構,自己弄個小私塾

很多家長都問過我這個問題,為什麼要離開原來的機構。說實話,這之中有很多原因,還有一些我個人的想法在裡面。我想和大家講講。

起源是一件讓我十分刻骨的事情。

時間是2014年10月底,對於高三學生的第一次重大考試,高三上學期期中就要進行了。記得當時應該是週二考數學,考前的週六,給學生進行復習。

基於我長期對北京和全國各地的高考題的研究和挖掘,我洞察到一種獨特的考法,這個考法細密而不易覺察,但是在關鍵題目的關鍵環節上,高分和低分肯定就會差在這裡。在複習中我把這一點用一個很典型的題目,給學生講解。題目是2012年海淀高三一模的文科數學的倒數第三題。我以這個題為藍本,在關鍵環節一題多解,強調了可能出現的解法。最後提煉出8個字,概括北京卷的新考法的規律:

結構創新,計算簡單。

在當時的課堂講解中,課堂效果非常好,我聲嘶力竭,我激情澎湃,我風趣幽默,我起承轉合都恰到好處,那天上課結束之後,我比平時還開心的回了家。

為啥我要離開原機構,自己弄個小私塾

然後,在3天之後的2014年11月初,海淀高三上期中的模理科數學試卷中,連出題位置都是一樣的——-倒數第三題,把這個題目幾乎是原封不動的又出了一遍。我當時看了卷子,整個人都激動的不行。新想,這個題全班應該都是全對的。一直到上課的前幾天,我都喜不自勝。

為啥我要離開原機構,自己弄個小私塾

實際的結果卻大相徑庭。

班裡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做出來了;

還有三分之一考場上想起來題目是講過,但是沒想起來方法;

最後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幾乎沒有什麼印象。

為啥我要離開原機構,自己弄個小私塾

當時我就有點蒙,雖然我知道大家上課的吸收確實不能百分之百,但畢竟考的是原題哪。就算掌握的再不好,也不至於三分之一做對吧,而且上課還反覆強調過這個點。

可冷冰冰的現實就在啪啪打我的臉。

從2010年暑假,我正式進入機構,專門教高中數學班課,備課就是奔著大班名師去的。瘋狂做題,總結題型,提煉方法,錘鍊講解。最後,形成全面的解題方法和授課體系,融合進我的個人風格,最終,以無比激情和有趣的演繹方式,把自己提煉和總結的考試技巧傳授給我的學生。

那個時候上課的感覺就是,學生高興,我自己也高興,講解自己開發出來的技巧和方法是一件激動甚至是十分神聖的事情。

為啥我要離開原機構,自己弄個小私塾

到2013年年底左右,我挖掘盡了高中數學範疇中幾乎所有的主要大題,難題,關鍵題目所能夠找到的技巧,並把這些技巧推到了極致。解析幾何模組,導數模組,數列模組,立體幾何模組,三角函式模組,機率模組,從最簡單的開始,然後不斷推進,最後,我的解析幾何運算系統徹底體系化完成,2013年的春季班,迎來了首秀。後來不斷進行修正,學生的反饋是無比振奮的。

在後來的很長時間中,我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我相信我解決了幾乎所有考試中的主要問題,我相信,教學研發上我幾乎走到了盡頭。

為啥我要離開原機構,自己弄個小私塾

但是,在這次考試中,當班裡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做不出來上課講過的原題的時候,我那個時候開始有點懷疑自己,到底什麼是重要的。

我精心準備的技巧和方法到底有什麼用呢?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掌握,而且是在講解後的3天左右的時間裡,如果一週後考呢?如果一個月之後考呢?還剩多少呢?

所有這些都縈繞在我心頭,在後來漫長的時間中我不斷進行反思。我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應該改變點什麼。

後來,2015年11月,我離開了原來的機構,那時候我有兩個班都是70人,我深深的知道,就算你方法再好,技巧再強,如果沒有對於學生的管理。那些都是白費。

那個時候,其實有兩種常見的模式

頂尖的老師+幾乎不管學生

普通老師+細緻入微的學生管理

我想營造一個我理想中的最好的課堂,最好的課外輔導班。

我覺得自己應該是第三種:

頂尖的老師+細緻入微的學生管理

這就是我自己現在在做的,這就是我自己的小私塾的來路。

這就是我對最開始問題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