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結題報告範例

標題:

《*****課程教學策略研究》結題報告

摘要:

本課題在我校領導的帶領和支援下,已經走過了兩個學年,課題研究進入總結結題階段。從第一學年的申請立項、確定方案、構想策劃、理論學習、前期調查,到這一學年具體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在一次次學習、實踐、研討、交流、改進、調整、結題的實施等實實在在的工作中,雖緊張,可卻感覺很充實,成功的喜悅與研究的困惑並存著,我們真實地聽到了自己成長的腳步聲。

引言: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詩意的文字,出自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檔案。 如此文藝範的一句話,出自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不少人為之驚喜。

“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雜詩》,曾經喚起多少遊子心中的鄉愁?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總令人夢縈魂牽。鄉愁是什麼?是孩童時牽牛吃草的一脈青山,是夏日中供我們嬉鬧的一方綠水,是夕陽裡炊煙裊裊的一片屋瓦,是世代傳承的共同記憶。

它描述的是鄉村建設的美好願景,也觸動了很多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記得住鄉愁”,說明多少鄉愁已記不得了。因為山美水美的故鄉漸行漸遠,變得不相識了。很可惜,如今論鄉愁,許多人卻欲說還休。每次回家鄉,都有越來越強烈的陌生感。青山在減少,綠水在變渾,土不土、洋不洋、大同小異的水泥樓,讓人不小心就迷失了家的方向。

伴隨著目前,全國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事件進入高發期,未來發展的壓力巨大,公眾的環境意識日益加強,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瓶頸,生態教育意識需求凸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面臨著嚴峻形勢的挑戰。多種生態系統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資源緊缺問題嚴重。這些挑戰,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中國提出了迫切的時代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生態教育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記得住鄉愁”,如此深情的語句,出現在如此莊重的會議中,可不要辜負了背後的深意!

由於我國環境問題頻發,霧霾天氣持續,令人擔憂;人們環保意識淡薄,導致環境問題持續惡化,已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因此,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學校教育所承擔的重要歷史使命,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中學生生態憂患意識已產生,但同時學生生態知識匱乏;生態文明習慣尚未養成;生態行為能力不高。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中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也成了當前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特別是作為本地**縣自然風光秀麗,旅遊資源眾多,歷史文化悠久,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成功輸水,令**湖名極一時,有著豐厚的**文明課程教育特色。

一提到**文明課程教育,很多人會立刻想到“落後”兩字,即硬體教學設施匱乏、師資隊伍薄弱、財政投入過少,生源質量不高等等不利因素。**文明課程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深入挖掘**文明課程學校建設的優勢和特色應成為**文明課程教育改革發展的應有之路。徐特立先生認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鄉土教材”。我國各地民風迥異,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明課程。這些**文明課程,經過千百年的積澱,有著豐富的內涵。

**文明課程中小學有其特殊而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有取之不盡的地方人文、社會資源,還有教師、學生身上潛在的民風、民情、民俗優勢。充分開發利用這些以**文明課程文化為載體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課程資源,使教育向民間、向地方開放,促進**文明課程學校的特色化、個性化建設,無疑是當前**文明課程教育改革發展的突破口。

本研究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縣的**資源優勢、文化傳統優勢、鄉風民情特色和自然資源優勢,建立**文明課程學校本土課程資源的分類模型,研究不同類別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模式,是面向**文明課程學校課程管理與建設實踐的行動性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本研究的價值主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釐清**文明課程資源的內容,挖掘其教育內涵,探討相應的教學模式,激發出學校、教師的課程主體意識,形成“一校一模式”的個性化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促進地方中小學的特色化發展。在當前條件下,立足**文明課程教育現實,挖掘**文明課程的教育價值,對促進**文明課程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1、學校特色化、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文明課程教育地發展必須立足**文明課程教育的實際,特別是**文明課程本土蘊藏著豐富的課程和教學資源,充分開發利用這些課程資源,使教育立足生態文明、地方特色、教師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激發出學校、教師的課程主體意識,走出一條有特色的**文明課程學校發展之路。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鄉土素材,有利於我校校本課程的積累編制,便於形成課程化、正規化、校本特色化的學校教育“個性面孔”。

2、農村教師走向專業化發展的需要

農村教師由於環境的相對封閉、資訊的相對貧乏、資源的相對短缺,往往使大量農村教師失去了發展的信心、熱情和勇氣。可在學校裡默默奉獻的老師們,也需要發展。事實上,農村教師這塊厚土有著最深的感情,對**文明課程有著最透徹的理解和感受,這兒是他們生命的根。激發教師們的課程主體意識,把他們熟悉的**文明課程和鄉土情懷融入到課程理解和課程實施之中,恰恰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起點。他們會從這裡感受到職業活動的興奮和自信,找到自身成長的“根”,享受職業生活的幸福,實現自身生命的價值。

3、樹立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形成生態教育校本課程。

提高師生的資源意識、責任意識、創造意識,提高師生的道德水準,陶冶情操、豐富情感,探索出可供開發利用的**文明課程資源,並在**文明課程資源的挖掘與利用上創新。透過課題研究,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拓展課程資源,結合學科教學,合理地開發利用,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發展。本課題的研究,有利於學生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創造;並對學生今後的成長,走出家鄉對家鄉文化的傳播,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二、主要觀點及可能的創新之處

(一)主要觀點:

1。**文明課程資源擁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和顯著的地方特色,對於周圍的人們有著深刻的影響和薰陶。**文明課程資源是多樣的、開放的,它包括各種有形和無形資源。開發**文明課程資源,要“重視利用兒童自身的興趣、經驗和活動中的發現、體驗作為活動資源。”

2。我們選擇這一課題,主要基於家鄉的獨有資源,包括田園生活、山水溼地、湖泊河流、歷史積澱等十分豐富的**文明課程資源。透過**文明課程資源的開發,加強其在各學科教學中、學校各種活動中的滲透,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從而深化生態文明教育的內涵。

3。學習動機理論。動機理論認為,學生存在著各自不同的發展水平與特點,但又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如果能夠透過開發**文明課程資源,讓他們在豐富的生活實際中得到薰陶和感染,使他們能成就正確動機,逐步提高。

4。綜合學科的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鄉土課程的資源。學校要充分認識學校周圍環境的價值,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環境資源。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習的意識,從而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可能的創新之處:

1。研究視角新:別人的研究一般侷限在校內的教育改革,我校將此課題的研究拓展到社群、**文明課程,開發和利用**文明課程資源來深化生態文明教育。

2。研究觸角新:**有三個“三”資源,即三分山、三分水、三分田,有著厚重豐實的歷史,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包括自然風光、田園生活、風土人情、人物勵志、歷史積澱,尤以源遠流長的文化,等都是其它的研究課題難以觸及到的。

3。研究思路新:透過調查挖掘**文明課程資源,掌握第一手素材;與此同時蒐集文獻,組織理論學習,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後確立課題,設計研究方案;再組織實施課題研究,由理論到實踐,在此基礎上搜集資料總結課題,由實踐上升到理論;最後進行推廣,接受實踐的檢驗。

4。研究目標新:別人的研究是立於城市或發達地區這一基點,而我們的課題研究是面對廣闊的農村山區。透過研究,深化我校的生態文明教育,也可以為同類地區對深化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鑑。

三、課題研究的路線與過程

(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現在的學生很多時候只是把精力放在知識學習上,而忽視了周圍很多的事情,真的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可憐的”讀書人了。透過研究,開展活動,和現代生活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在鄉土生活中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聯絡自己的學科學習收集資料,關注自己周圍的生活。

(2)結合中學生學習比較被動的一些現象,重視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學生進行自行設計和組織,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自主、獨立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3)構建出全面發展學生素質與家鄉**文明課程資源相互滲透的新模式,開發建設校本課程,打造學校教科研的品牌特色。

(二)課題研究的技術路線

(三)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研究準備階段

1。調查研究,完成開題報告;

2。成立課題組織機構,確定研究人員;

3。組織研究人員培訓,學習相關理論,提高研究人員的業務水平;

4。正式申報課題,撰寫《課題申報評審書》;

5。聘請專家進行開題論證;

6。確定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計劃,同時制定有關研究制度。

在這一階段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課題組成員透過走村串戶進行調查瞭解獲得第一手資料;採用問卷法:制定問卷調查學生及家長和社群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名人”,蒐集一定的資訊;運用文獻研究法:到區檔案館、街道文史館查閱史料記載,同時利用學校的圖書和網路資源,對課題需要的重要文獻進行蒐集、檢索。利用學校網路為課題成員搭建學習和交流的平臺,透過文獻檢索,整合出具有學校和地方特色以及個人專長的**文明課程資源。

第二階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研究實施階段運用行動研究法,透過理論學習和專業知識培訓有機結合,開發**文明課程資源;運用調查研究法、比較法等方法完善課題研究目標,落實課題研究內容,按計劃全面實施研究方案。透過蒐集整理本地有關風景、古蹟、文化、風俗、人物、歷史、經濟等方面的資料,採用比較法:制定校本教材的編寫方案,對比其他學校編排的同類校本教材,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完成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教師並且撰寫一定數量的研究論文,,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這一階段我們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

1。校社聯動,全員參與挖資源

早在上世紀20年代,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陳鶴琴等就明確提出了“學校活動要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生活即教育,教育是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展開”的觀點這使我們認識到:我們必須樹立大教育觀,更新教育資源觀,讓教育跨越學校圍牆,充分利用社群資源來開發校本課程是課題研究的首要工作。

如何挖掘開發**文明課程資源呢?首先,應該瞭解、挖掘社群內有什麼樣的資源,鼓勵家長及社群其他人員主動參與課題研究活動,併為課題研究提供有效的教育資源。我們利用繪圖的形式進行統計分析,形成資源分佈圖,其中涵蓋了社群的各種資源,並標明瞭具體位置,使教師們能清楚掌握這些資源,也使家長能進一步明白資源的來源以及自己可以為學校提供的資源。課題研究開始時,我們將調查社群資源的一封信發出去之後,社會反響極大,許多社會人士紛紛提供資訊或參與寫作,退休老教師齊正求是有名的地方通,知道我們開展這一課題研究後,經常和我們一起交談,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資料。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員也協助課題研究,成為課題的編外研究成員。

為了準確瞭解,負責此項研究的老師帶著學生們深入群眾當中,走訪見證人、詢問知情者與當地農民。兩年多時間的調查、走訪、考實、核對,蒐集整理了比較全面的素材。為了蒐集校對名單,他們一邊到區檔案館、街道黨史館查閱資料,一邊又仔細地查閱地方誌,記錄史實。當然。這僅僅是我們課題研究中一個精彩而又動人的“視點回眸”,類似的其它走訪調查還有很多很多。面對蒐集出的各種資源,要進行分類整理,並對資源進行需要評估。透過分類整理,形成不同的資源庫,分析資源中所含的價值所在,分析資源中最具有教育價值的是什麼?並對資源進行必要的加工或重組。我們將蒐集來的大量資源逐步進行歸納整理,形成了風景古蹟類、民俗風情類、特產美食類、經濟發展類等內容,並在此基礎上提煉出了鄉土主題。

2。走出課堂,開展活動尋資源

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研究性學習課以及學科大課堂活動等多種形式,組織師生到社群開展活動,積極開發鄉土素材(1)尋訪古蹟,榜樣激勵。帶領學生實地調查,瞭解“由來;(2)今昔對比,感受“福”氣。走訪調查社群今昔經濟變化,體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面貌;(3)建立基地,實踐體驗。我們牽手相關部門,為學生們建立了基地。

3。迴歸課堂,學科整合用資源

課堂是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陣地,各科教學在制訂教學計劃時都與地方文化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機滲透。語文活動課上“進課堂。“說說我的家鄉”、“最美不過家鄉山水”等主題活動,這樣把涉及社群資源的序列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突出了生態文明教育的個性化和綜合性。

4。開展研討,課堂延伸賞資源

開展個案研究法,以某一成功的研究案例為切入點,共同研究、採集優勢、取長補短。如:將“大語文教育”的理念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教室延伸到社群。;以“感受家鄉新變化”為主題,組織學生到濱河開發區指揮部、濱河旅遊大道實地考察,透過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圖片感受家鄉發展鉅變,並讓學生獻計獻策,設計如何開發家鄉旅遊方案。

5。開設講座,聚焦鄉土傳資源

學校定期開展**文明課程專題講座,介紹家鄉的風光、風俗、風情、歷史等知識。學校邀請本地的老革命、學識老者到學校進行宣講**文明課程知識講座,以此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愛家鄉之情。最終把**文明課程彙集成校本教材內容,薪火相傳。

6。組織競賽,言情立志煉資源

利用“鄉土小報”這個平臺,每個學期透過編撰評比,讓學生說家鄉、寫家鄉、唱家鄉、贊家鄉、暢家鄉,抒情勵志。結合每年的讀書節活動,舉辦“愛我家鄉”優秀習作評選,“我的家鄉叫**”、主題演講,激起了學生愛家鄉的情感。

第三階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校本教材的探討與研究階段主要是向全校學生每人免費發放了一本校本教材,教師利用教材組織學生閱讀學習,還舉行了校本教材使用的公開課。在這一階段主要採用了比較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評估總結階段整理、彙總課題資料,完成課題研究報告,並做好課題結題的評估、驗收工作,總結實驗得失。

四、**文明課程資源的內容與開發維度

課程資源的內容十分豐富,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型別。如果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劃分,可分為素材性資源(課程的素材或直接來源)和條件性資源(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如人力、物力、財力等);按照課程資源的空間分佈劃分,則可以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中國的**文明課程博大精深,既有淵源的悠久歷史,又有不同地域、不同種群的個性和特色。釐清**文明課程構成的基本要素及其關係是研究**文明課程學校所擁有的本土課程資源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探討如何挖掘這些資源的參照系和有效利用這些資源的座標。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句話啟示我們,**文明課程是一方水土上的這一方人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澱形成的文化,是與這方人的生存、生產、生活相聯絡的文化。據此,我們認為對**文明課程的構成研究可以從自然、社會、人三個維度進行抽象分析,建立不同區域個性化**文明課程要素分析的模型。同時文化又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徵的概念,即使同一區域的文化,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涵,所以應該將 “傳統”、“現實”作為**文明課程因素分析的時間維度。這樣由區域社會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構成的空間橫軸與“傳統”、“現實”構成的時間縱軸相結合,就構成了**文明課程要素分析的理論模型。不同的要素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了各地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文明課程。按照這個模型分析各地的**文明課程,可以為**文明課程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理論上的參照,最大限度地保證**文明課程不遺、不漏地運用到學校人才培養之中,促進本土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

具體內容見下表:

表:**文明課程要素分析的理論模型

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生存

生產

生活

傳 統

山水湖泊;

人文地理;

地質地貌;

生物生態。

地方特色;

風土人情;

風俗習慣;

歷史文物。

傳統民居;

飲食文化;

村莊田地;

交通工具。

生產方式;

傳統工藝;

傳統農具。

民間藝術;

衣食住行;

風俗習慣;

交通運輸。

現 實

自然環境;

山川河流;

氣象氣候;

自然災害;

禽獸蟲魚;

民風民俗;

民歌民謠;

生產特色;

兒童遊戲;

傳統習慣;

飲食特色;

花草苗木;

住房特色。

作物特產;

家禽牲口;

地方企業;

蔬菜大棚。

生活習慣;

職業分佈;

社會事件。

五、**文明課程資源的利用途徑與策略

這部分研究主要是面向教育實踐的變革,探討本土課程資源在**文明課程學校建設中的具體運用途徑和策略,是本課題研究的主體部分,也為深化本課題地理論研究提供實踐依據和現實參照。

博大精深的**文明課程可以滲透到**文明課程學校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促進**文明課程學校的改革和建設,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地提高。具體地說,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展開研究和探索:

(一)學科課程的實施

學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傳承人類文明,使學生掌握、傳遞和發展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學科課程體現國家對所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要求和基本標準,是學校人才培養的載體。學科課程的實施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途徑,是學校人才成長的奠基石。**文明課程本土課程資源在學科課程的實施中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可以滲透到學科教學的每一方面。具體表現為:

1、立足現實問題,揭示學習任務

學生學習的動力直接來源於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或生活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在課堂教學的開始環節,依據師生熟悉的本土資源,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提出與學習任務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質疑討論中明確新的學習任務,對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熱情,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案例1:**縣生態問題及其主要成因與解決措施

山東省**縣處於溫帶季風氣候區,丘陵地形,森林資源豐富,水資源充足,在近幾年的經濟發展中,顯露出主要生態問題有:

一、水土流失

二、土地、耕地退化

其主要生態問題的成因有:

一、水土流失。**縣屬於丘陵地形,地形崎嶇,且位於溫帶季風區,降水充足且雨季明顯,在生產活動建設過程中,沒有按照規定和要求採取水土防護措施,人們亂砍濫伐,用作建築與薪材,特別是存在樹木買賣現象。林地植被破壞在農業生產開發中存在隨意超坡度開墾山坡地造成地表裸露。在雨季被雨水充刷易造成較大的坡面徑流沖刷和山洪衝擊。

二、土地、耕地退化。由於人們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發展經濟方便人們生活修建公路、水利設施、房屋等,佔用大量耕地,也使部分耕地退化。

解決措施:

一、政府開展各種生態環境的宣傳活動,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政府可以組織人員對農民進行培訓,在生產活動中注意生態問題。

二、完善政府管理職能,加大政策拉動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提升地方配合政府工作的積極性。

三、依託科技力量,引進科技與人才,推動生態環境的轉型發展,走新型迴圈經濟之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營造一個更加山青水秀的光澤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初二(3)班 :

地理活動小組:

成員:

【點評】同學們探究問題積極認真,對我縣生態問題的分析把握較準,但對問題成因的分析沒有分出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而且沒有分點闡述,缺乏條理性。其中自然原因應著重從氣候、地形因素展開,人為原因可從人地矛盾、人均生活燃料不足,而破壞植被等方面展開分析。,該組同學提出的生態問題的解決措施值得借鑑,但還應多針對主要的人為原因去找相應的對策,如,從怎樣解決人地矛盾和生活能源問題入手再提出合理化建議。

2、豐富感性經驗,促進知識理解

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建構新知識的過程。這裡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是學生同化理解新知識的邏輯起點。下面的教學案例儘管教材內容不同,教學物件各異,但都注重學生的本土生活經驗在理解學科知識中的作用,以感性的經驗夯實學生認識的基礎,以實際生活中的具體現象深化學生對理性的學科結論的理解,均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2:“保護環境”教學片斷

在教學《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級“保護環境”時做了如下的探索:

師:今年**縣遭受十年一遇的乾旱,同學們感受應該很深。特別是生活在山區的同學,這樣乾旱的天氣,對你們周圍的環境和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

生:我們村已經沒有水喝,而且還發生了幾次野火,村寨周圍幾乎都變成黑色,家裡到處落滿灰塵,而且這幾次野火都是我們村的村民燒荒引起的,太讓人氣憤了。

生:我們家的羊和牛,由於沒有足夠的水和草料,現在都已經餓著,看著都讓人心疼呢!

生:我們家種下的麥子已經枯死,顆粒無收,今年家裡肯定要斷糧了,這可怎麼辦呢?

……

師:是啊,在貴州和雲南的許多地方,旱得連泥漿水都喝不上。許多你們的同齡人,已經好幾個月沒有洗澡和洗臉。下面請大家看一組圖片(用多媒體播放最近抗旱救災圖片)。大家看了這些圖片有什麼感受?

生:老師,那些人生活太艱苦,我們比起他們來要幸福得多啊。

……

師:(向學生介紹專家分析的導致大旱的原因後)當人類一次又一次吞嚥破壞環境的惡果時,我們很多缺乏環境保護意識的人們,還在做著濫墾濫伐、四處燒荒、破壞環境的事。那麼作為祖國大家庭一員的我們又該為保護環境,為建設美好家園做些什麼呢?

生:我覺得我們回家應該向家長宣傳森林防火知識,改變過去燒荒習慣,不要再開荒。

生:在學校洗手應該儘量節約用水,隨手關水龍頭。

生:我認為應該加大執法力度,加強環保監督,關停一些汙染嚴重效益低下的企業,處罰各種惡意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

生:在我們家鄉應該加大退耕還林,多植樹種草,綠化荒山,只有這樣才能使家鄉的水患洪荒問題得到解決。

生:我們要建立生態農業種植模式,不能再走先破壞再治理的老路。

……

教師小結後佈置作業:同學們週末回家,認真調查你們村寨周圍的環境破壞情況後,自己設計一個改變你們村寨周圍生存環境的小方案,下週的課上交流展示。

這個教學過程從開始到結束是否與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相結合,讓學生在對乾旱後果的切身體驗中認識環境保護的作用,這樣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環境保護的知識,更多的是學生環保意識的生成和強化。

案例3:**縣大清河流域的分析及利用

一、**縣大清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1。地形:流域內多平原溼地,水利資源豐富,交通方便,水上交通作用突出。

2。氣候:本縣屬於問帶季風氣候,夏秋季高溫多雨,冬春季寒冷乾燥,降水稀少。

3。水系:水資源豐富,河流落差較小,流域面積廣大,適合航運。

4。資源:地下礦藏有煤、鐵、和石灰石等,有林區、花生是聞名遐邇的土特產品。

二、 河流綜合利用的措施:

(1) 應進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實行全流域的管理與開發。

(2)興建各種水利設施,對水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

(3)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

三、大清河航運條件分析

(1) 大清河水量充足,大清河流域內生態環境好,需加大保護。

(2) 大清河有些河道有淤塞現象,應疏通河道,提高河道的通航能力。

(3) 晉豫魯鐵路的開通及**火車站的興建提供了交通便利。

(4) 大清河流域內戴村壩景區,可發展特色旅遊。

班級:初一(1)3組

組員:彭甜甜 王偉 胡松傑 林雪 李玲瓏 龔雪琴 吳思雨 何斯敏 姜雪婷 魏祖潔

【點評】較好的運用了課本所學原理分析**縣河流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條件,分析全面、準確。對大清河流流域開發提出了一些建議,考慮周全,例如,還可增加流域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水源地的植被等內容。對大清河航運條件的分析很具體,有舉措。

3、滲透本土素材,充實學習內容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地方**文明課程資源,可以豐富、充實課程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知識來源,更好地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

案例4: “水——生命之源”活動課教學設計

1. 活動目的:

**縣有豐富的水資源,境內有**湖、大清河、稻屯窪溼地。透過參觀、考察、討論,讓學生了解水與動物、植物以及人類的密切關係,瞭解水汙染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教育學生要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從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2. 活動準備:

組織學生考察附近的水域情況,以漫畫、照片、錄影、考察報告等形式記錄下來。查閱課外書籍,瞭解水與動植物以及人類的關係。小記者錄音採訪當地環保局的有關專家,瞭解本地區的水資源狀況。

3. 活動時間 3課時。

4. 活動過程:

(1) 設疑導學。

同學們,我們走進美麗的**湖——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就會看到這樣一條醒目的標語(展出標語)水——生命之源(學生齊讀)。那麼,為什麼說水是生命之源呢?這一節專題活動課,我們就一起圍繞這個問題進行參觀訪問、廣泛閱讀、小組探索、討論交流,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各抒己見。

(2) 探索研討。

參觀水廠:我們每天刷牙、洗臉、洗衣、做飯都離不開水,幾乎從早到晚都要同水打交道,可是你們知道家家戶戶用的自來水是怎樣得來的嗎?同學們邊看邊想邊記,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向水廠的叔叔請教。大家談談參觀水廠後的感想。

查閱資料:同學們按照老師發下來的討論提綱自由、廣泛地查閱資料,可以聽錄音、看錄影;可以閱讀書籍以及老師提供的圖片、文字資料等。邊查閱邊作好記錄。

討論提綱:

* 水有哪些用途?

* 水資源汙染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水汙染有哪些危害?

* 我們應該怎樣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

* 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設計一下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辦法。

小組探索:由組長組織本組同學就提綱上感受最深的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討論,人人參與。各組彙報探索結果。

(3) 總結延伸。

水是生命之源,是社會 發展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 自然資源 。我國是世界上淡水資源最為緊缺的國家之一。作為地球村的小居民,我們再也不能等閒視之了,讓我們快快行動起來——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

佈置學生以保護水資源為主題,設計一個雛鷹假日活動方案,雙休日到社會上去活動。

案例5:**體育資源

環境條件:在《體育與健康》學科,農村的自然環境為開展戶外運動提供了良好條件。學校附近的山坡可以開展越野跑、上坡跑等運動;草地是天然的足球場;山地可以開展爬山、定向越野等;樹林是進行“警察抓強盜”、“打仗”遊戲的最好場所。

現實意義:同時,讓學生置身於自然環境中,可以緩解學習緊張的壓力,培養和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對當地環境、氣候的適應能力和野外生存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當然,在體育活動中學生的安全教育時刻不能放鬆。

4、融合課堂與生活,強化體驗學習,最佳化學習過程

首先是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與學生熟悉的生存、生產、生活過程相協調,打通學科與學生生活的界限,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學習環境中感受 、理解 ,進而創造 。不僅增加了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更有利於最佳化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在過程的經歷中學會思考,學會認知。

案例6:**地理考察活動設計

一、制定考察綱領

首先,教師進行一次勘察,然後根據勘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一份詳細的考察提綱,這樣使得教師和學生都心中有數。我制定的考察提綱如下:

(一)觀察地點:大清河、白佛山、稻屯窪溼地公園

(二)觀察路線:大清河——白佛山——稻屯窪溼地公園的順序。

(三) 時間安排:7:50時各班教室集合,然後按預定路線的各觀察點進行,下午3時野外觀察完畢,然後返校。

(四)各觀察點活動內容:

(1)大清河觀測點:瞭解成因,以及水系特點和水文特點;

(2)白佛山山麓觀察點:瞭解地質的形態及成因;

(3)稻屯窪溼地的形態及成因,瞭解發展變化。

((五)觀察材料整理:野外觀察完畢返校後,要及時整理觀察資料,寫出野外觀察報告,同時,把路線圖、各種因素和採集來的土壤、岩石標本整理好,出一次地理觀察成果牆報。

二、 提出目的要求

透過野外觀察,瞭解生態地質的形成、土壤的結構、水系特徵和水文特點、主要農作物以及重點工程建設情況,並使學生鞏固和加深鄉土地理知識,開闊眼界,培養學生愛自然、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信心。

三、 提供輔導資料和必需用具

打印出輔導資料,人手一份,再準備好必備的用具,如指南針、地質羅盤、小鐵鏟、小鐵錘、長繩、小袋(裝岩石標本用)、小放大鏡、小刀、簡易藥品、水壺、揹包等。

四、 具體實施

設計的實施是設計教學過程中最豐富多彩的一段,學生最樂於參加這種實際的工作活動,因而他們心中充滿了興趣和熱情,因此,具體實施是整個活動最重要的環節,我是這樣實施的:

出發前,作好學生的動員工作,分好小組,確定好小組長,分組負責,由班長領隊。安排專人分工負責搞好藥品、工具、標本的收集保管,準備就緒後出發,按計劃中擬訂的要求和步驟,在觀察點向學生提示觀察內容,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同時注意紀律,因為此時氣氛活躍,學生往往容易忘記觀察目的。

案例7:保護生態環境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進行調查、查詢有關的資料形成調查報告和相關的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師:透過前面的學習和調查,同學們知道了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例項。環境的惡化已經使得我們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黃河斷流;長江流域洪澇頻頻;淮河水因為汙染嚴重而無法作為飲用水源;土地荒漠化;沙塵暴席捲著半個中國……面對如此的蹂躪,地球不會永遠無言。下面就請看專題錄影。這些內容是來自我們班的四組小記者們採集來的報道。

生:(第一小組代表)我們走訪了生態研究所,對土地資源狀況進行了調查,土地資源評價是:土地沙化較嚴重;耕地面積少;土壤肥力低;直接影響是:風沙日益嚴重,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政府目前採取的治理措施是:改良草地,退耕還林,全面綠化,建立防護林體系。

師:除了政府對土地的整治辦法以外,你們有沒有其他建議?

生:多開闢一些植樹綠化的名目,例如種植生日樹、誕辰樹,讓更多的人參與這樣有意義的事;研製出適合北方生活的草種,改善我們的城市生態。

師:你們的想法非常得棒!接下來小記者要帶我們去哪裡呢?

生:(第二小組代表)我們走訪了垃圾處理站,瞭解了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情況,請看我們的調查報告。

隨著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數量逐年增加,平均每戶居民每天產生垃圾一公斤。政府為處理這些垃圾,投入了大量資金,產生多少清理多少,清掃—收集—運輸—轉運—掩埋,日復一日,無窮無盡。目前對垃圾採用的處理方法有無害化填埋法和焚燒法。

我們調查小組的建議和設想是:

健全固體廢棄物回收體制,設立多功能回收箱,包括廢紙箱、廢電池箱、廢塑膠袋箱、廢木製品箱、廢食品箱。其次是頒佈《環保條約》,約束居民亂扔廢品的行為,倡導大家從我做起,保護環境。

師:下面我們再隨同第三小組的記者去汙水廠看看。

生:(第三小組代表)我們走訪了汙水排水廠。由於生產、生活汙水排放量大,農業上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地面泡沼水流動差,致使地面水汙染比較嚴重,水資源短缺和汙染嚴重是大慶面臨的又一大難題。我們小組提出建議:洗衣服用無磷洗衣粉;倡導迴圈用水,例如把家中的洗菜淘米水、洗漱用水收集起來。請大家牢記一句廣告詞:“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就是人類的眼淚。”

師:聽了他們的調查,我想同學們不難懂得,珍愛生態環境就是造福子孫後代。下面我們再來聽聽前方的最後一組報道。

生:(第四小組代表)我們小組走訪了空氣檢測站,我們的調查報告如下:

據調查,空氣質量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但是在區域性地區例如化工廠的空氣中都含有刺鼻的異味。我們小組的建議是:推廣使用無鉛汽油,鼓勵人們騎單車,拆掉違章燃煤鍋爐,倡導家庭使用無氟冰箱等,讓天空呈現“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的美景。

師:每個小組的建議都非常好,同學們的確認真調查了我們的環境。老師還有個想法,同學們每天大多數時間是生活在學校中,愛護環境首先應該從我做起。從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做起。現在就請我們大家每個人說出一條措施,共同擬出校園環境的保護條例,好不好?

師生共同總結出《校園環境保護公約》:

不使用塑膠袋。雙面使用紙張。

隨手關閉水龍頭。節約糧食。

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隨手關燈,節約用電。

保護草坪,善待植物。不焚燒垃圾。

不亂倒垃圾。不隨地亂扔亂吐。

認識環保標誌。多讀環保書籍。

提倡校園垃圾分類。

大家的倡議非常全面,的確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啊!為了我們生活的家園更加美好,讓我們開始行動吧!

5、開展綜合實踐,拓展學習視野

就是將學科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中綜合運用課本知識,在運用中深化知識,在活動中歷練才幹,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案例8:童年自然之旅

呈現的是學生假期外出旅遊活動的收穫。學生在遊歷山川、飽覽山河景色的同時,為提高旅遊價值,豐富文化內涵,圍繞“優美景緻、物產採擷、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四個方面,將自己遊歷祖國大好河山時拍攝的照片展示出來,與同學們分享旅行的快樂;將旅行歸來後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童年之旅”小報記錄下來,更充分體驗、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奇秀壯美;舉辦旅遊實物展覽會,為夥伴們開啟一扇感受祖國文化博大精深之門;圍繞一個地域、一種物產、一種風俗、一種建築等進行深入研究,真正領會各地的文化精髓,感悟到精神、品質。這種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實踐活動,幫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了學生生命價值。

這裡,結合學校的生態館、百草園,開展了專題“趣味之旅”活動。生態園中有標本館及其它自然奇觀,把這豐富的教育資源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使學生受益匪淺。

導遊參觀,鍛鍊口語表達。讓學生作生態園的講解員,在準備的過程中,蒐集資料,編寫導遊詞,在為同學、家長、來賓一次次的講解中,提高語文能力。導遊參觀,讓學生對神奇的自然界充滿了好奇,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

學科整合、深入研究。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選擇不同的研究專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結合自己最為喜愛的一種植物做深入的研究,瞭解它的產地、特點、分佈情況……創作詩歌、蝶趣小報。

案例9:童年社會之旅

此類實踐活動常以“小記者在行動”的形式進行。學生自由組合小組,確定研究主題,主題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的調查不拘形式,不受限制,不受束縛,用童眼看世界,自由表達對生活的感悟。調查歸來,學生還像模像樣地寫出了調查報告。報告中大量的調查過程記錄,充足的事例,詳實的資料,旗幟鮮明的論點,顯示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學生置身於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在無拘無束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每位學生都成了環境的小主人,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生態科學的探究精神,默契配合的合作意識。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於國家課程,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打破了學生活動寓於教材、教室、學校的空間限制,幫助學生體驗生活並學以致用,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與體驗。

**文明課程學校可根據地域的不同,更好的把**文明課程應用到綜合實踐活動中。以農村學生獨特的生活體驗、個性化的精神感受和田園式的視野,去感受世界,學習環境知識。

1、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一種與接受式學習相對的學習方式,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

研究性學習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文明課程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要以農村學生的生活環境為背景、透過綜合實踐活動把本土化的課程資源與學習探索實踐整合為一體,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案例10:《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活動教學設計方案

一、參與年級:

七年級

二、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知道環境的種類,與人類的關係。

2、透過實踐活動,走入生活,學會收集處理資訊的方法,增強與同伴合作探究的實踐能力及合作精神。

三、活動形式:

1、組織形式:採用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班級活動相結合的方式。

2、實踐形式:收集環境的各種資料和資訊。調查和訪問、研究、小組合作和交流,規劃表達和反思。

五、活動時間安排:

1、活動準備階段:第9、10周。

2、活動方案實施階段:第11、12、13周。

3、活動評價、總結階段:第15、16周。

六、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階段

1、確定主題,制定活動方案。

2、學生進行分組,分工。教師確定組長,其他同學自願選擇組長,老師按學生能力適當調整,全班共分為5個組。

3、擬寫活動方案,明確各組的研究課題。

4、聘請校內外的指導老師,(1)指導學生選擇指導老師。(2)指導學生擬寫聘書。(3)指導學生收集聘請指導老師的各種資料。

活動具體過程:教師指定5個組長,其餘同學自己選擇組長,學生選擇組長時教師適當進行調配學生,全班36個同學分成六大組。引導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進行合併並歸類,提煉出調查研究課題。

再由組長根據各本組同學的愛好及特長,從五個問題中確定一個本組喜歡的問題,在組長的召集下,小組討論,制定研究計劃。確定研究的內容,由大家一起討論提出研究的課題,從中確定自己小組的小課題,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制訂具體的活動方案,明確小組成員的具體任務及分工合作事宜。

第二階段:活動方案實施階段

1、深入社會生活,收集資料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收集整理資料

3、學生在小組內部、小組之間交流資料。這個階段最少重複兩次以上。

活動具體的過程: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實踐活動採用個人研究與小組集體討論相結合的“開放式作業”形式,小組成員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子課題,各自蒐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

①學生小組成員利用課餘時間到圖書室、網路蒐集有關資料。

②學生用調查法、採訪、上網等形式收集資料。

③學生將蒐集到的資料彙總給小組長,小組長加以選擇,分類整理。

④教師集中檢查程序,並加以輔導,利用網路、個別談話方式進行單獨指導。

第三階段:總結與交流階段

1、形成成果

各小組透過各自不同的形式,交流所形成的成果,可以是實物,圖片,報告、總結。

2、小組之間開展總結性交流

3、評價

4、活動延伸

(1)撰寫倡議書

(2)總結並撰寫報告

調查結果要以書面形式反映出來,透過5個組的全體成員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各小組透過開展研究活動,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他們各自完成研究報告。並帶來收集的資料、圖片、照片、實物等。為了分享各小組的活動成果,利用活動課,組織他們進行成果交流。由組長執筆撰寫成文,反覆修改後,教師驗收。

2、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

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群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

案例11:**“鄉鎮企業與環境”調查提綱

1.企業概況調查

(1)全縣企業總數、類別。全縣企業年產值,佔全縣經濟總產值的百分比。從事企業的人口數,佔全鄉人口百分比。

(2)有汙染的企業數,它們用的是哪些燃料和原材料?生產哪些產品?排放哪些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

(3) 有多少是和其它地區一些工廠擴散協作的企業?有無汙染轉嫁問題?沒有防治汙染設施的企業有多少?“三廢”處理較好的是哪些企業?

2.重點企業調查

(1)企業名稱、性質、開創時期;職工人數、性別構成。固定資產、年產值,逐年完成指標的情況。年利潤逐年各是多少?

(2)產品名稱、數量,主要原材料及其來源;全廠總耗能。

(3)汙染物名稱、排放數量、含有害物質的濃度、排放去向。治理情況及其經濟效益;職工健康狀況。

3.環境調查

(1)鄉鎮地理位置、面積、人口及地形特點和常年風向。周圍環境是否優美?企業分佈是否符合環境要求?是否設定在上風頭、水源區?

(2)鄉鎮周圍的綠化狀況,林木覆蓋率多少?有無荒山?植物生態怎樣?周圍有哪些河流和池塘?水質如何?沿河有哪些企業的廢水排入?

(3)地面狀況如何?有無工廠廢棄物和居民生活垃圾?其汙染程度如何?學校附近有無工廠?它對學校的正常教學和師生身體健康有無影響?

(三)校本課程建設與實施

校本課程是基於學生髮展的需求,立足學校辦學實際,由學校自主設計開發的課程。根據現在各地各校的實踐探索經驗,校本課程主要包括校本專題課程、校本活動課程兩種實現形式。

1、校本專題課程的開發建設

所謂校本專題課程,即針對學生髮展所需要的某一專題內容,組織課程開發和編寫教材編寫,以類似於學科課程的形式開課實施。 美國教育家泰勒指出,任何課程設計都必須回答四個問題,即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如何評價教的效果?這四個問題構成了著名的“目標”、“內容”、“組織”和“評價”模式,被認為是課程開發與設計的基本步驟。校本課程開發具有課程開發的一般特點,無疑也應從這四個方面研究探討校本課程建設的問題。

**文明課程,作為**文明課程學校所獨有的本土化課程資源,是**文明課程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基本素材,也是**文明課程學校校本課程建設中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 校本教材建設,應在統籌兼顧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突出**文明課程學校的本土化特色,實現校本課程獨有的育人價值。在建設中要注意貫徹下列原則和要求:

①以鄉土資源為依託

校本教材內容要體現自身的特色,切忌與國家課程、學科課程交叉重複。要立足本地**文明課程的特點和實際內容,建設自己獨有的內涵。

②以育人功能為導向

校本教材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要從本校學生的思想實際、學習實際和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提升的實際需求出發,確定課程類別、選擇教材內容。

案例12:關愛校園 呵護綠色——教學案例

一、 活動目標:

透過本次活動,讓學生了解校園綠色意識,引導學生都來關心、愛護綠色植物,瞭解綠色植物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整理資訊的能力及主動積極參與活動,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重點和難點:

設計校園綠色方案及維護校園綠色的措施

三、活動步驟:

1、就“校園綠色”展開設想

2、學生各抒己見,設計可行方案

3、彙報設計方案

4、保護校園綠色,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四、活動過程:

(一)匯入:

老師這有一幅水彩畫,請同學們欣賞一下,哪位同學能將你看到的景色,談一談給你的感受呢?

生1:主顏色以綠色為主。

生2:感受到身處一片鳥語花香的茂密翠綠的樹林裡,空氣非常清新。

生3:想擁抱大自然。

師:同學們說的非常好,綠色象徵生命的活力,綠色給人以清涼舒適之感,沉醉在綠草如茵的景色之中也給予人們一種歡愉的心情,想不想使我們正在改建中的校園也讓它充滿生機與活力啊?

生:想(齊聲回答)

師:那我們現在為我們的校園設計一份綠色方案,把我們的學校建設的更美麗好不好?

生:好(齊聲回答)

師:今天我們實踐活動課的主題就是:關愛校園 呵護綠色(板書)

(二)新授:

師:哪位同學能說一說,我們的學校現在擁有哪些綠色呢?

生:甬道兩旁屹立的松樹,房前綠茵茵的草坪。

師:看來我們學校的綠色環境好單一,現在就請同學們動手來設計一份符合我們學校的綠色方案吧!相信你的設計一定是最適應我們學校的!

生:(設計方案)

師:哪位同學能說一說你的設計方案?

生1:我設計的方案是:在校園圍牆邊上種植爬山虎,讓它形成一片美麗的樹牆,學校的甬道兩旁可用種植萬年紅之類的花點綴。

生2:我覺得在藍球場的周圍應該種植矮小的樹牆,既美觀又可以起到阻攔藍球的作用。

生3:在我們教室的窗臺上應該放些好看的盆栽植物。

………。。

師:同學們的設計都不錯,也很符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身處這樣優美的綠色氛圍中,我們以後要採取怎樣的措施去維護綠色植物呢?

生1:約束自己的行為,保護好我們校園的綠色。

生2:還可以做警示牌,用擬人的手法告誡人們要愛護我們校園的綠色植物。

生3:還可以做板報進行宣傳。

師:同學們的提議非常好,老師為你們這些精彩的建議感到高興,希望從我們自身做起,做一個呵護綠色的使者,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

(三)活動拓展:

綠色植物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

生: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

(四)小結:這節課老師看到你們這樣用心地呵護綠色,愛護我們的校園,老師相信,我們的校園會在你們這些“紅花”的映襯下而變得絢爛美麗的。

③以學生活動為主線

校本教材的內容組織和編寫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力避直線式、邏輯式陳述,把校本課程變成學科課程,變成學生死記硬背的“死書”。

案例13:**縣**街道中學校本教材

**縣**街道中學開發建設了系列化校本教材,其《家鄉篇》包括家鄉概況、家鄉生態、家鄉地貌景觀、家鄉文化、家鄉道教文化、家鄉歷史人物、家鄉美麗傳說、家鄉詩文碑文、家鄉英模人物、家鄉風物特產及愛家鄉、愛校園等。

每節內容包括基本內容、實踐活動等,在“實踐活動”中專門增加了活動中“注意安全”的提示。

為了體現上述原則,校本教材在組織、編排時,要反映學生學習的要求,以學生的認知、實踐活動序列為參照,組織編排教材內容。具體可以參照下列模式展開:

①“基本閱讀”

為學生提供該專題最基本的閱讀材料。這些材料要通俗易懂,避免生澀枯燥的字詞(不可避免者應加上詳細的註釋、說明或注音),符合學生的閱讀實際,增強閱讀效果。

②“我的補充”或“我也知道”

教材中留出適當的空間,讓學生補充完善自己所聞、所見的相關內容。這樣學生就不僅僅是教材內容的接受者,也是教材的“編寫者”。

③“我的實踐”

在這兒讓學生寫出自己或小組相應的實踐活動計劃或方案。教材中可以包含對學生活動的指導和注意事項的提醒。

④“我的認識”或“我的感想”

學生在這兒可以盡情地抒發自己的認識、體會、感受,內容可長可短,只要是學生想說的都可以在這兒盡情發揮。

這樣的校本教材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反映學生學習的需要,規劃學生學習的過程,就不再是隻可供學生死記硬背的“死書”。

2、校本活動課程的開發建設

校本活動課程類似於我們熟悉的興趣小組的形式,圍繞某一主題,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組織實施。這些活動參加範圍可大可小,內容靈活多樣,形式不拘一格,完全以學生的成長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的成人成才為目標。

(四)**文化建設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學校每一面牆壁說話,發揮出人們期望的教育功能。”**文化以一種隱性課程的方式出現,他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將育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以學生作為**文化建設的主體,經過多年的培育、沉澱和積累,形成各校獨特的**文化。

**文明課程學校的校園內文化建設要走自身的特色化發展之路,這樣才能符合農村兒童的實際,適應農村兒童發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務於學校教書育人的目標。在具體建設過程中,要貫徹下列原則和要求:

1、地方性原則

每一所學校的歷史傳統、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等不同,各個學校的**文化建設應表現出其獨特性。農村山水是他們生活的環境,花鳥蟲魚草隨時可見,所以要從學校實際出發,根據當地的所處地域環境,彰顯自己學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各自弘揚優勢、挖掘潛力、發揮創造性,才能提高教育質量。

案例14:鄉土內容與課程教學有效結合的問卷調查

1。你在讀的年級?( )

A。 初一 B。 初二 C。 初三

2。你對地理學科的興趣程度?( )

A。一般 B。很興趣 C。 不興趣 D。 害怕 E。 無所謂

3。你對家鄉的自然、人文等鄉土地理方面情況的瞭解程度?( )

A。很瞭解 B。 瞭解一些 C。 不太瞭解 D。 不瞭解

4。 你認為老師在地理教學中運用你熟悉的鄉土地理內容有必要嗎?( )

A。有 B。很有必要 C。可有可無 D。 沒有必要

5。你認為地理老師結合鄉土地理內容進行課堂教學對你的學習有沒有幫助?( )

A。很有幫助 B。有一點 D。沒有 E。 依教材內容而定

6。 你在學習哪部分教材內容時最希望老師能運用鄉土地理內容進行教學( )

A 。自然地理 B。人文地理 C。人類活動與區域發展

D。 自然地理 E。世界地理 F。 中國地理 G。 全部 7。你希望鄉土7。地理內容在今後的地理教學中應該:( )

A。進一步加強 B。維持現狀 C。 因佔用了一定教學時間,應該削減 D。完全取締

8。 在地理課的學生探究學習活動中需要運用的鄉土地理資料,你是怎麼獲取的?( )

A。上網查詢 B。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自行編寫

C。 調查訪問 D。實地考察 E。 其他

9。 你希望地理課堂上運用的鄉土地理材料是怎樣來的?( )

A。 全由老師提供 B。 學生自己蒐集、調查所得

C。 師生共同合作 D。 最好有現成可直接用的

10。你希望有一本較專業的、內容較全面的、可供學習時參考的鄉土地理教材嗎?( ) A。 是 B。 不 C。 無所謂

11。 你認為鄉土地理內容運用於教學中對你學習有什麼幫助?

12。 你對地理老師在教學中運用的鄉土地理內容和形式有什麼要求?

2、教育性原則

育人是學校環境建設的目的所在。**文化以一種隱性課程的方式出現,他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將育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最大限度地挖掘**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3、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文化建設的主體,所以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依靠學生的力量,儘量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使校園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文化的建設者。只有當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文化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學生才能夠真正的成長與成才,**文化的教育性才得以體現。

案例15:學校綠地變身記

學校佔地100畝,有4個小花園,可是學生似乎對這些小花兒、草地並不是很感興趣。兒童的天性使他們更喜歡可以動手參與、親身體驗的互動環境,而草地對他們來說僅僅是一種擺設,一個沒有新奇感的物品而已,我們不是見過學生在一堆沙子邊上玩上一整天也不亦樂乎的場景嗎?學校的綠地也是一門課程,為什麼不讓學校的綠地和學生們互動起來,讓他們動手參與、親身體驗,讓他們在與植物對話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變化、科學的奧秘、學校的可愛呢?於是我們開始了學校綠地的變身行動。

我們學校參觀接待任務較多,學校的綠化要求較高,為此學校把綠化承包給了一家專業公司,一年四季提供各種盆景和花卉。幾年下來,錢花下去了不少,可是卻沒有一盆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既然學生們喜歡動手參與,何不把原來承包給公司的綠化自己進行養護呢?在總務主任的倡議下,學校成立了一個園藝養護社團,招收了32名小花工,他們利用每天的社團活動時間給花兒澆水、施肥、修枝、整葉、換盆,學校還專門為這個社團新建了一個50平方米的陽光房,作為他們的活動基地。每個班級也開始自己栽種花卉,聘請園藝社團的學生擔任技術指導,遇到花卉“病危時”可以送到“陽光花卉住院部”進行治療。在他們的努力下,學校的花卉由原來的一無所有到現在的2000多盆。懂得花卉養護和喜愛花卉的學生越來越多,每個班級綠意盎然,下課時經常可以看到學生們圍在這些花草旁邊細細地觀察、開心地討論。

我們把綠地作為一門探究性課程來開發,不在乎綠地是否美觀,在乎的是學生在這樣的平臺上是否真情投入、探索參與。在實踐中,學生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不僅收穫了成功的喜悅,更是親身經歷了動植物生長過程的細微變化,學校的一景一物都與他有對話、有交流,他們在與動植物對話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變化、科學的奧秘、學校的可愛,他們的心靈會更加健康、更加陽光,更富有責任感。

4、先進性原則

社會在發展,**文化建設也會隨之變化,並體現出發展性、動態性特點。因此,**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在內容上要堅持時代旋律,體現發展主體;在形式上要開拓創新,培育時代精神。**文化建設要注意不斷地創造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的內容和方法,結合時代特點,與時俱進地給已有的**文化賦予新的內涵和精神。

5、人文性原則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聖地,是充滿人文精神的殿堂。北京國子監街兩側分別有一下馬石,用滿漢文鐫刻“文武官員到此下馬”,足見對學術聖地的尊重。所以學校文化建設要充滿人文性,體現對學問、學術的敬重,對教師、學生的人文關懷。 當前最重要的是遠離浮躁、遠離功利,給教師的治學、學生的成長以寧靜的心靈空間和濃郁的文化氛圍。

附:**文化建設專案舉例

建設主題

認識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

專案名稱

專案形式

基本內容

建設方法

社會生活

(傳統)

展板

名人典故;歷史文物;地方名人;民族節日;古代建築;民間工藝;傳統農具;傳統交通工具;傳統服飾;傳統傢俱;民風民俗

設立開放性展板,由學生收集、整理,透過繪畫、照片、文字等形式分批展出。

社會生活(現代)

展板

生活習慣;職業分佈;新農村建設成就;社會事件;生產方式;能工巧匠;地方企業;特色住房

同上

自然部分

展板

自然環境;山川河流;;奇石古樹;氣象氣候;自然災害

同上

動物部分

櫥窗

(展臺)

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家禽牲口;

設立開放性櫥窗,由學生收集並製作標本或模型,分批展出

植物部分

櫥窗

(展臺)

野花野草;作物特產;

同上

勵志名言

標語

民謠;諺語俗語;經典對聯;

由學生收集、整理,以標語形式定期更新。

六、 課題研究的實施原則

本研究要嚴格遵循教育研究的基本規範,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立足學校、學科的實際,開展個性化、創造性的研究和探索。具體地說,要貫徹落實下列原則和要求:

(一)基本規律與個性化探索相結合的原則

開發與利用**文明課程本土課程資源有其基本的規律和規範,像**文明課程資源的挖掘分析模型、各類資源的有效利用模式以及課程資源的型別與其相應利用模式之間的關係等,都存在一般意義上的開發與利用規律。根據自身特有的資源優勢和特色,立足本校的發展基礎和建設實際,進行個性化地探索和研究。

案例16:**中學臘山國家森林公園夏令營計劃

(一)日程安排(略)

(二)營員守則(略)

(三)臘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考察

1。考察目的

瞭解臘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自然生態,調查其物種資源,認識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

2。路線示意圖(略)

3。考察內容

(1)在臘山國家森林公園:觀察臘山附近的自然環境,瞭解山青與水秀的關係,認識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在林場:觀察杉木林。

(3)在林場總部:參觀標本室,瞭解臘山自然保護區林木資源的種屬,知道植物標本的壓制方法。

(4)在分場:觀察紅楓、毛竹等經濟林木的生態環境及用途。

(5)觀察臘山的自然環境;觀察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林;瞭解林區植物的層次結構及其明顯的過渡性;觀察臘山特有的珍稀樹種,認識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有組織地採集珍稀植物的標本。

(二)整體推進與區域性探索相結合的原則

**文明課程資源的開發既有學科課程的實施,也有學校校本課程、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更能滲透到**文明課程學校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但本課題研究不追求“大而全、假大空”的目標,我們希望有關學校能夠自足本校的基本條件和師資隊伍建設實際,開展有針對性地某一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以保證課題研究取得實效。

(三)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的原則

新課程實施以後,人們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是耳熟能詳。但針對**文明課程學校的本土文化和學生成長的需要,哪些資源具有現實的教育價值、應該選擇哪些資源、如何利用所選資源等等,都沒有也不可能有現成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深化理論的學習與研究,站在現代課程論、教學論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之上看待、審視我們面臨的教育教學問題。同時,理論不可能給予所有現實問題以現成答案。特別是教育發展到今天,面對急劇變革的社會對教育培養目標不斷提出的新要求,面對教育物件的新特點、新思維,任何教育問題都不可能有統一的解決模式和不變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創造,以創新的教育實現教育的創新,以理想的教育實現教育的理想。

七、研究的成果

(一)課題研究使學校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1。改變了傳統教育觀念,鍛造了科研型教師隊伍。

我們的課題從開發到實施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凝聚著我們每一位同學和老師的心血,它不僅培養了學生們的綜合實踐能力,也是對我們每一位研究教師的重大考驗,一個課程研發與實施能力很強的教師隊伍逐漸形成。

斯賓浩斯提出“教師即研究者”。只有進行教育教學的研究,才能使我們教師的工作更具科學性。經過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激起了教科研的熱情,湧現了一批教科研骨幹,促進了自身專業化發展。**撰寫的《植根**文明課程 踐行教育理想》課題研究論文在教育刊物刊載,**老師至今已有多篇論文獲得省市級獎項,**、**、趙昕等老師也有多篇論文發表或獲獎。除了積極撰寫論文,學校的大部分老師都意識到自身水平的不足,紛紛參加各級各類學歷進修。

2。拓寬了學校教育廣度,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

在研究過程中,學生透過課題的引領,將課堂放到了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學生透過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參與社會服務、參觀考察等系列綜合實踐活動。豐富了學習題材,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達到了提升學生能力的目的。例如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要求,編寫科學的提綱,而且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資訊整理的能力,最後還要寫出採訪報告,鍛鍊了寫作能力。

案例17:清河公園植物環境調查計劃

活動1 清河公園實地考察

選擇學校附近的清河公園,按照教師事先制定好的路線,對主要植物進行觀察,記錄植物的名字,或請教公園管理人員。

出發前的準備工作:

1. 儘可能找一張所清河公園的平面圖。

2. 學生準備好記錄紙、墊板、鉛筆、橡皮、指南針等用具。

3. 學生量好自己的步長並記住。

4. 如有條件可帶上相機,選擇一些典型的植物和景色拍照。

5. 帶上幾個夾廢棄物的長夾子,用於清潔和統計公園綠地上的廢棄物。

活動2 清河公園植物標本採集

徵得清河公園管理部門同意後,採集主要植物種類標本,具體方法如下:

1.用枝剪或採集竿將標本採摘下來,夾在標本夾中帶回。採集時作好記錄。

2.回來後及時對標本進行整理。

3.把標本放在標本夾中,中間用吸水紙隔開,放在通風處,直到標本乾透。

4.上臺紙。

活動3 整理資料並進行討論

1。 將在清河公園調查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

2。 討論:

l 為什麼人們喜歡去清河公園?

l 公園內的主要植物有哪些?有沒有特色植被?

l 公園內的各種植物是怎樣分佈的?有什麼特點?

l 你認為公園內景色最好是哪一部分?為什麼?

l 我們能為清河公園植物的更好生長、為公園更漂亮做些什麼?

活動4 撰寫小文章

利用調查的資料和閱讀資料,結合活動3中的問題,撰寫小文章,如描寫清河公園美好景色,討論公園種什麼植物好,告訴人們怎樣保護公園美好的綠地等。

表1 清河公園植物種類及分佈調查

公園名稱: 時間: 觀察者:

序號 植物名稱 類別 地點 數量或面積 保護情況

1

2

3

……

表2 清河公園綠地廢棄物記錄

公園名稱: 時間: 觀察者:

序號 廢棄物名稱 數量 地點 距最近垃圾箱距離(米)

1

2

3

3。明確了開發基本原則,形成了校本教材體系

我們在挖掘**文明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的實踐中,提煉出了一定的理論經驗。我們感覺到:校本課程開發必須首先解決三個最基本的問題,即:在什麼基礎上開發?為什麼開發?怎樣開發?只要抓住這幾個基本的關鍵的問題,樹立開發基礎上以校為本、開發目標以人為本、開發實施上以生為本的理念。就能夠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於國情、校情的校本課程開發之路。

(1)開發基礎上以校為本

“校本”是21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課程開發,必須以學校為基地,以學校為基礎。要在充分認識這些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基礎上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穩妥、恰當、科學、有序。

(2)開發目標上以人為本

校本課程的開發,應以人的發展為目標。馬利坦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確切地說,幫助兒童成為充分成型和完善發展的人”。不應把校本課程的開發引入應試教育的軌道,僅僅變成對相應的考試科目的拓寬與加深。當然,學科校本課程的開發,也並不排除對該學科相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但應納入人的發展這一總體目標中。

(3)開發實施上以生為本

校本課程的開發,在實施上應擺脫傳授式的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式地投入,即讓學生自主把握校本課程目標、自主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自主進行校本課程評價。應當讓學生對前述四個層次的目標心中有數,讓他們自己把握、選擇和調整目標,克服盲目性的“題海”的影響,也避免在眾多書籍、報刊及其他資訊渠道面前的無所適從。

4。激活了學校辦學潛能,凸顯了學校教育特色。

我們在**文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中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全面提升活動效能。在指導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只是為學生實踐活動提供一個機會,一個表現才能的舞臺,而在整個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完全處於自主的地位。除了教師必要的指導,所有的實踐活動,均把學生推到第一線,鼓勵學生大膽地走進社會、親近自然,融入生活。學生要出色完成實踐任務,就必須發揮自己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由被動變為主動,其積極性就發揮出來了。

(二)形成了可喜的物化成果:

1。形成了課題結題報告;

2。形成了部分教案、教學案例文集;

3。編撰了校本教材、學生鄉土文選;

4。形成了部分課題研究發表、獲獎論文

、思考與展望

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建立的**文明課程綜合實踐課程,能夠與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參與性和適應性,極大調動了教師們參與課程開發的積極性,人文素質培養由枯燥抽象、封閉變得開放而富有活力。研究給學生打開了一扇鄉土傳統歷史文化的視窗,引導學生踏進文化傳統的門檻,彌補了學生學習內容與生活聯絡不夠密切的不足,培養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初步的欣賞、審視、判斷文化現象的能力;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良好的態度、價值觀。

總之,雖然課題研究工作結束了,但課題的實施工作無止境,在以後的工作中,本課題組的所有成員將切實按照課題組的總體計劃和要求,並結合自己的進行實際情況,努力工作,為學生的生態教育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貢獻。

說明:

本方案中引用的“案例”是為了說明本課題研究的理念和精神,不是本課題研究的成果,未必能真正體現本研究的真正要求。我們期待著在深入開展本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創造出與地方文化相適應的大量典型案例。

附:研究參考選題

課題類別

論文題目

經典課程思想研究

晏陽初**文明課程教育實驗中的課程論思想研究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課程論思想研究

梁漱溟**文明課程教育理論的課程論思想研究

盧梭自然主義教育中的課程論思想研究

杜威經驗課程論思想研究

蘇霍姆林斯基課程思想研究

**文明課程與**文明課程學校建設的實踐研究

**文明課程的教育價值研究

民族節日的教育價值研究

**文明課程在學科教學(或某一門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文明課程在**文明課程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研究

**文明課程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研究

**文明課程學校**文化特色化建設的研究

開發利用本土課程資源的理論基礎研究(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哲學、文化學、人類學等理論基礎)

**文明課程學校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模式研究(**文明課程的分析維度)

**文明課程學校本土化課程資源的應用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