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後,上不了別上了

開學仨禮拜,你家娃的學習生活有變化嗎?

有沒有在學校託管,託管的效果如何?

作業量減少了嗎、睡眠時長增加了嗎?

週六日無課可補,你和娃是否感到神清氣爽?

“雙減”之後,母慈子孝的美好場景是否重現?

不知你發現沒,三胎政策出臺後,所有不利於生娃的行業都懸了。

首當其衝的是學區房。

房價太高太卷,不利於生娃,必須堅決拿它開刀。

於是,今年以來遞交破產文書的房地產企業累計有203家,絕大多數是地方性小房企。

緊接著就是課外學科培訓。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給他最好的教育”、“生孩子易,養孩子難”……

於是,堅決叫停義務教育階段的週末和節假日學科培訓。大家都甭補課,自然誰都不能再搶跑了。

今兒咱不說生孩子,就聊聊“雙減”這碼事。

這次的“雙減”不同於以往的“教改”。不但要整治校園內部,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更是下了狠手。

“雙減”,內外兼修、雙管齊下,一起治一起減。

“雙減”之後,上不了別上了

然而,“雙減”不是簡單的減。

“減”其實是另一種“加”,孩子聽講效率要加、思考習慣要加、作業標準要加……“雙減”之一就是要減不優秀的孩子。

“雙減”減的是額外負擔,並未豁免家長監管的責任,“雙減”之二是要減不重視教育的父母。

所以,“雙減”的本質是篩選。

上篩選人才為國貢獻,下篩選勞力為國添磚。這不僅是教育,也是國策。

雙減之後,能學的好好學、上不了的別上了。

在中國,“尊師重教”的觀念由來已久,“教育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基”早已深入人心。

這種理念反應在家庭中,就是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不惜財力、殫精竭慮。

長期以來,孩子上學要上重點的、課外班要上最好的、輔導書要買黃岡的已成為共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可厚非,但隨著各種媒體的渲染、資本的入場、恐嚇式的營銷,上學這事就慢慢變了味兒。

“雙減”之後,上不了別上了

“雞娃”成風,週末過得比平日還累,為了啥?

從幼兒園啟蒙到小學生奧數,從中考培優到高考衝刺,你以為結束了嗎?

不、不、不。

大學的四六級英語考試、雅思託福課程、考研培訓、公務員報考集訓……多了去了。

只有你不參加的考試,沒有教育機構不幹的培訓。

於是乎,一場場選拔人才、鑑別專業的考試變成了教培機構的狂歡。

就連天津高考新政出臺後的安置考,也成了各機構斂財的好時機。十幾天的課程動輒上萬元,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而家長學生卻苦不堪言。

學生苦輔導班久矣。如果有選擇,誰願意成為做題機器?

課外班費用奇高,據悉有的一對一輔導每小時1200 元,家長不堪重負。

你說這些教育亂象該不該管?

該管、必須管!

“雙減”之後,上不了別上了

所以,“雙減”是大勢所趨,更勢在必行。

當然,雙減之後也有家長擔憂沒了教培機構,自家孩子的補課咋辦,成績如何提升?

大可不必。

一直以來,家長心心念唸的不正是教育公平嗎?

現在好了,孩子們都坐在學校的教室中聆聽老師講課、做同樣的作業、接受統一託管、週六日和節假日都不去補課。

這樣的讀書環境,壓力小了、省錢了、不內捲了,不香嗎?

當部分學生去培訓的時候,會提高他們的分數;當所有學生都去培訓的時候,很可能會提高分數線。

教育公平一直被關注、被提及,卻很難實現,

“雙減”之前的各類考試比拼的是什麼?

是分數嗎?是孩子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嗎?

是,也不全是。

在某種程度上,比的還有誰家有錢可以多上輔導班、誰能辦得下來天津戶口弄得到天津學籍,甚至還會比拼哪家教培機構能請得到市五所在職老師講課、哪家機構能押的上中高考考題……

這些都是教育的不公平。

“雙減”之後,上不了別上了

現在,“雙減”颶風席捲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終於站在了同一起跑線。

從此,家長們既不用週末為了趕N個輔導班疲於奔命,也不用為交5位數甚至6位數的課時費而節衣縮食了。

雙減時代來臨!

當然,話又說回來,雙減時代並不是免試時代。

上學讀書,考試是必須的、中高考的選拔是必須的,而且“雙減”之後並不會降低中高考難度。

所以,熱愛學習、是讀書材料、能自主自律的孩子,請好好學努力考,奔赴心嚮往之的殿堂級學府。

那些不想讀書、自律性差、要靠大量補課才能升級的,就別費勁了。去學一門謀生的手藝或掌握一種技能,成為光榮的勞動者,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並實現自我價值,挺好的。

甭管願不願意,中高考一直都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考試。

什麼是人才?

是那些有品德、有腦子、有某種特長、有自覺性的可塑之才。

而非靠上幾百上千節課外班才考上大學、甚至是考上“好大學”的人,也不是“小鎮做題家”,更非“填鴨式教育”出來的考試機器。

“雙減”的本質是篩選。上篩選人才為國貢獻,下篩選勞力為國添磚。

因為,中國為培養人才付出了太多太多。

以我女兒本科和碩士就讀的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為例,在讀科碩每年的學費是8000元。但科碩每人每年都能拿到“陽光普照”的8000元公能獎學金,而且每人每月還有600元的研究生津貼,一年合計7200元。

此外,和導師一起做科研有補貼,做兼職輔導員、助管有“工資”,還有國家獎學金、專項獎學金等等諸多獎項……

看到沒,讀科碩不但不用家裡花錢,只要好好讀書還能賺到錢。

除此之外,學校還為學生提供了遠低於市場價格的住宿、餐飲服務和其他各類資源。

在學業上,教授精心講解的課程、導師盡職負責的指導、輔導員無微不至的關懷……

在這樣幸福的讀書氛圍下,三年後科碩就能拿到南開大學頒發、教育部背書的碩士畢業文憑,獲得一份令人豔羨的高薪工作。

培養一名碩士,國家付出的資金遠遠多於家長“雞娃”的金錢。

中國始終將教育視為頭等大事,國家投入這麼多財力興辦教育究竟為了什麼?

只是為了讓學生拿到一紙好看的文憑找一份賺大錢的工作嗎?

是,也不全是。

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心懷“國之大者”,高瞻遠矚、敢於擔當、善於作為,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的人才。

毋庸置疑,畢業的院校、擁有的文憑是一個人學習能力的直接體現。

但靠上大量輔導班考上大學、考取研究生的學生,其能力與文憑真的匹配嗎?

果真如此,誰還能指望那些“琢磨考試”的人去琢磨火箭飛船、指望靠補課補上來的人去創新創業?

回首過往,前輩學人的青少年時代並沒有汗牛充棟的教培機構,他們憑藉求學的熱忱、自主自覺的意識、刻苦進取的精神成為國之棟樑。

由此可見,填鴨的輔導班不僅教不出科學家,還會扼殺孩子的天賦、增加育兒成本,影響三胎政策的推行。

從創新人才的培養角度來說,我們面對的是不確定的世界。透過減少培訓讓學生全面發展,

用自己確定的能力,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雙減”,勢在必行。

“雙減”之後,上不了別上了

中國有3005所高校,有本科招生資格的1258所,但211高校只有112所、985高校只有39所。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211、985大學,這無可厚非。

但同樣,國家建設也需要大量掌握專業技能的操作型人才。

“雙減”落地、降低高中升學率、大力興辦職業教育,是國家的需要,對個人也大有裨益。

當下的中國,不僅需要高學歷的大學生,也需要大批奮戰在生產一線的勞動者。

國策是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切舉措是為了更強盛的未來。

所以,家長不必糾結沒了課外班孩子的成績怎麼辦。

把剩下來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用在對孩子的陪伴教育上,允許孩子試錯、允許孩子脆弱、允許孩子選擇,讓他們更具有“自主性”和“力量感”。

如此,條條大路通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