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論》:熊孩子的教養需要父母先改變

這是開爸2018年的第007篇原創,透過讀書,發現孩子身上的某些特質,對自己的行為加以調整,使之加以融合,也許這就是讀育兒書的收穫。也可以加taoxiaoai2017與我們交流哦,感恩遇見。

最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叫《氣質論》。從字面上,最開始以為是對成人氣質的說明及培養,讀來發現其實是一本關於小孩子性格特徵及教育的書,這樣也不錯,作為父親的我,本就在教養這條路上一直在學習。

看完這本書,我重新理解了“別人家的孩子”及“自己家的孩子”,我想對我未來對兒子的態度及教育會有一個反思。

作為一個理工科的爸爸,這本書非常符合我的邏輯,這本書從頭到尾,採用實驗,資料的方式證明了孩子之間不同的氣質,以及教育的適用性。我把其中的我認為重要的內容與大家分享,一起交流,一起成長。

《氣質論》:熊孩子的教養需要父母先改變

從孩子一出生,你是否是陷入了這樣的情景中: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睡整晚覺,而我們家的孩子一晚上要醒4-5回;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哭起來一鬨就好,而我們家的孩子怎麼也哄不好;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讓吃飯就吃飯,讓洗澡就洗澡,而我們家孩子卻那麼費勁。

長大一點,進到幼兒園,進到學校: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合群,而我們家的孩子卻喜歡獨處;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學習那麼好,而我們家的孩子學的卻一塌糊塗。

有那麼多的為什麼,用心的你,感覺就快被孩子消耗光了耐心,是我們對孩子的瞭解不夠嗎?是我們的教養方式有問題嗎?是我們太焦慮了嗎.......

個體行為差異——天性or教養?

《氣質論》:熊孩子的教養需要父母先改變

在過去的幾百年裡,對個體行為差異的解釋基本上無外乎兩個觀點——天性和教養。第一種觀點把新生的嬰兒看成小矮人,也就是說一個縮小版的成年人。另一個觀點認為新生兒是一塊白板,外在環境給他施加影響,直到成人的性格完整地蝕刻其上。19世紀前都是遺傳決定論佔據上風,從20世紀開始,教養的概念開始產生影響,到20世紀50年代,環境決定論被普遍認可,只有少數人不認可。按照環境決定論的觀點,孩子的行為上的差異都是因為環境,也就是一般指母親,但在諮詢的過程中,作者發現有些行為上有差異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心態都很好,很積極,正能量。他們找不出孩子行為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紐約縱向研究(NYLS)

《氣質論》:熊孩子的教養需要父母先改變

20世紀50年代早期,一部分人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想法,孩子們健康或者偏離正常軌道的行為,是因為孩子的個體差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不是單單取決於媽媽的影響。紐約縱向研究從1956年開始積累樣本,經歷6年時間完成,透過對87個家庭的138個孩子父母的訪談,建立了9個關於個性定義的類別,對孩子以下9個分類進行資料收集,進行評級,發現孩子天生就是不一樣的。所以就有了“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實驗也得出熊孩子雖然在某些方面弱於其他孩子,但在另一些方面要更專注。

1. 活躍水平(Activity level)。

某個特定兒童的行為中表現出的行動要素水平,以及每日活躍和不活躍時間的比例。

2. 節奏性(規律性)[Rhythmicity(regularity)]。

在任何行為中表現出的可預見性和/不可預見性。它可用睡眠-清醒週期、飢餓與餵食模式、排洩時間來進行分析。

3. 趨避性(接觸或排斥)[Approach or withdrawal]。

對於新的刺激物如食物、玩具或者陌生人所做出的最初反應的性質。接觸反應是積極的,無論是透過 情緒表達(微笑、言語等等)還是動態行為(吞食 新的食物、伸手拿新玩具、玩耍活躍等等)表現出 來。排斥反應是消極的,無論是透過情緒表達(哭 鬧、大驚小怪、做鬼臉、言語等等)還是動態行為 (走開、把新事物吐出來、把新玩具推開等等)表現出來。

4. 適應性(Adaptability)。

對新的環境或者環境變動做出的反應。適應性不是指最初反應的性質,而是指 最初的反應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調整的容易程度。

5. 反應閥。

指足以引發 明顯反應的刺激強度,與反應的具體形式無關,也與受影響的具體感官無關。反應行為是指標對感官刺激、環境物體和社交而做出的行為。

6. 反應強度(Intensity of reaction)。

反應的能量水平, 與反應的質量或者方向無關。

7. 情緒質量(Quality of mood)。

指愉快、欣喜和友好 的行為與不愉快、哭鬧和不友好行為數量之比。

8. 注意力分散度(Distractibility)。

指外在環境刺激因素干擾和改變現行行為的有效性。

9. 專注度與耐力(Attention span and persistence)。

這是兩個相關的類別。專注度指兒童從事某項活動的 時間長度。耐力指在面對困難時繼續從事某項活動, 以保持活動的方向。

類別評級

每一個類別的評級是透過單項打分得來的。對於每一項單獨的客觀行為,按照3分制打分:高、中和低。為避免光環效應,每一次訪談記錄都只對其中的某個類別打分, 對一個特定兒童的父母進行的連續訪談不會連續打分。對每個兒童每個類別的分數,都使用簡單的數量加權評分。 對任何一個類別中的單項打分時,程度溫和為0分,中度為1分,高度為2分。將總分相加,再除以單項的總數,得到最後分數。比如,一個類別的單項評分為:5個0分(0),7個1分(7),和8個2分(16 )。這些分數相加為23分。單項的數量為20項(5+7+8)。將總分除以單項總數20得出加權分1。15。透過這種計算方法在考慮研究物件在氣質類別中所有各項的情況之後得出一個分數一一溫和、適中與嚴重。

三大氣質群集

《氣質論》:熊孩子的教養需要父母先改變

透過對上述九大類別的評分及一些兒童的行為特徵顯示,他們屬於三種特別的叢集之一。這些叢集並非獨立於九個分類之外,而是幾個分類的集合,看起來具有重要的意義。

《氣質論》:熊孩子的教養需要父母先改變

第一個叢集的特徵是規律性、對新刺激物做出積極響應、對變化的高度適應性、情緒反應溫和或適中且主要是積極的。

這些兒童很快養成了定期睡眠和進食規律,輕鬆適應多數新的食物,常對陌生人微笑,容易適應新的學校, 對多數挫折淡然接受,並且毫不費力地接受新遊戲的規則。這樣的兒童被稱為“隨和兒童”(easy child ),這是恰如其分的,他們往往是父母、兒科醫生和老師的快樂。在我們的紐約縱向研究樣本中,這類兒童大約佔40%。

《氣質論》:熊孩子的教養需要父母先改變

處於氣質系列另外一端的叢集則顯示出生理週期的無規律性,對新刺激物的消極抵制反應,對變化的不適應, 情緒反應激烈且通常為負面反應。

這些兒童的睡眠和進食無規律,難以適應新的事物,接受新的日程安排、新人或者新環境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哭鬧相對頻繁且聲音很大。 他們笑起來也很大聲。遇到挫折他們通常會大發脾氣。這些兒童被稱為“棘手兒童’’,母親和兒科醫生髮現這些兒童的確很難對付。這類兒童在我們的紐約縱向研究樣本中大約佔10%。

一些人對“棘手氣質”這個術語提出反對,因為“棘手”往往含有貶義,忽視了這類兒 童實際上可能展示出的重要氣質因素中的積極方面。有人建議使用“好動氣質”和“精力充沛氣質”這類術語,它們含有褒義。這些術語是有用的,因為我們有必要認識到, 一個棘手的兒童也是完全正常的。不過,人們用得最多的是“棘手氣質”這個術語,因為它已經在氣質研究和相關著作中由來已久。

第三個值得關注的氣質叢集的特徵是對新刺激物做出程度溫和的消極反應,同時在不斷的接觸之後緩慢適應。

這類兒童的特點是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反應,程度都較為溫和,而且在生理機能方面也較少呈現無規律性。對新刺激物做出溫和消極反應的情形包括第一次洗澡,接觸新食物、陌生人、新地方或者新學校。如果有機會反覆接觸這些情境,並且不承受外來壓力的話,這類兒童會逐漸地顯露出平靜和積極的興趣,並能融入環境。具有這類反應特徵的兒童被稱為“慢熱型兒童” (slow-to-warm-up child ),這個稱呼雖然並不是特別光彩奪目,但還是非常適切的。我們的紐約縱向研究樣本中大約 15%的兒童屬於這一類。

從上面的統計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兒童都屬於這三類氣質群體之一。其原因就是不同的兒童呈現出多種不同的氣質特徵組合。

而且,即使是屬於這三類氣質群體的兒童,他們之間也表現出相當大程度的差異。有些兒童幾乎在所有場合都特別隨和,另外一些則是相對比較隨和,且不是在所有場合都如此。少數兒童面對各種新環境、對各項要求都不隨和;另外—些只偶爾表現這些特徵,而且程度相對溫和。對有些兒童來說’很容易就可以預見到他們對各種新環境適應較慢;另外一些則只在面對某些新刺激或者要求時表現出慢熱,而在另外一些情境下則適應很快。

值得指出的是,各種氣質叢集都代表正常範圍內的波動。任何一個兒童的氣質表現可能隨和、可能棘手或者慢熱,任何一個兒童活躍程度可能高,也可能低;注意力可能容易分散,也可能不容易被分散;耐力可能差,也可能強; 在就某一個具體的氣質特徵進行的抽樣調査中,也可能會獲得極端的分數。但是,這樣的非正規評分並不能作為精神病學的標準。而只是正常兒童展示出來的各種迥異行為風格的指示器。

針對5歲以內兒童,他們每一年在九種氣質分類上所獲得的紐約縱向研究評估分數,需要進行因素分析,以確定是否能做出具有統計意義的氣質類別劃分。

擬合優度的概念

既然有棘手兒童,既然有所謂的“熊孩子”,那“熊孩子”就沒有救了嗎?

當一個有機體的能力、動機與行為風格和外在環境要求與期望一致時,結果就是達到擬合優度。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這種協和能促進最最佳化的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如果有機體的能力和特徵與環境的機會和要求不一致,就會產生擬合差度,結果導致適應不良和扭曲發展。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

如果我們在教育家裡的熊孩子時方法得當,就能促進孩子朝著最最佳化的良性發展,如果找不到方法,一味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做比較,就會適得其反,最終家長和孩子兩敗俱傷。

但是孩子的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父母,所以,父母要保持根本,不要把孩子弱的方面進行一味的強化,那樣會讓自己更焦慮,孩子有可能永遠成為熊孩子。

父母指引

建立在擬合優度概念基礎上的父母指引,是兒童精神病學中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治療策略。這項策略指的是,設計一套方案,父母改變行為與態度,從而減輕孩子承受的過大和有害的壓力。父母指引還包括推薦父母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合適的環境調整,如讓孩子轉學,或者改變孩子 的居住環境等。

父母指引強調的基本點是父母改變行為以及公開表示的態度,而不是著重於對父母面臨的衝突、焦慮或者防禦機制進行定義或者改變。換句話說,父母指引的目的是改變父母對待孩子實際行為中的某些方面,而不是解釋或者試圖直接改變他們內在的任何態度或者防禦機制,雖然這路態度或者機制可能與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態度有關聯,這種策略的假設前提是,孩子的行為問題不一定表明孩子內心存在著必須消除以確保治療成功的焦慮、衝突或者不適應的條件反射模式。父母指引甚至可能有效地改善或者消除父母內心深處的部分焦慮或者衝突。

與氣質有關的父母與孩子成功教育案例

桑德拉在孕育與出生時都非常順利,家庭也穩定健康。 但是在她兩個月的時候就顯示出,照顧她並非易事,無論是睡眠、進食、情緒還是適應變化方面都如此。她的父親是一位知名的發展心理學家,通曉氣質理論。他很快就意識到,桑德拉的行為顯示出典型的棘手氣質特徵。

在認識到這一點後,桑德拉父母就知道如何正確對待她睡眠與進食不規律、在首次洗澡時大聲尖叫、使勁吐出新食物等表現。桑德拉是個挑剔的孩子,但由於父母對她做出了耐心與清晰的迴應,她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適應了生活的日程。每當她對新的環境做出強烈的積極反應時, 她的父母會受到她那令人愉悅而充滿活力的表現的獎賞。

進人幼兒園後,桑德拉做出了激烈的反應,正如他們的父母所預期的那樣。但因為他們已經預見到,知道怎麼應付而且也指導幼兒園老師如何應付,桑德拉在幾周之內做出了調整,在幼兒園度過了輕鬆快樂的時光。但在她轉人一所新學校讀一年級之後,事情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她要面對新教室、陌生老師與同學。而且她不得不非常正式地 學習,與幼兒園只管玩耍完全不同,此外她還得面對各種 對她行為的新期望與新要求。她這一次真的是大發雷霆, 並且第二天早上拒絕去上學。她的父母堅持認為,不管在 學校有多麼不愉快,她都得去上學,而且她適應學校的環境至關重要。桑德拉知道,在許多情況下他們會靈活寬容, 在有些時候又非常堅定,而現在就是這樣的時候。所以她還是去了學校,度過了悲慘的一天,但回到家後一直不高興。後面的故事其實可以預見得到。她的沮喪一週比一週減少,一個月之後她就已經適應,開始喜歡上學了。

由於熟悉了新學校的各種要求,桑德拉順利度過了後面的幾年。她智力超群,喜愛學習,是一名優秀的學生。此外,她一旦適應了新環境,就很容易與大家交朋友,而 朋友們也喜歡她積極而活潑的性格。在桑德拉的小學階段,對於她的父母兄弟與親戚來說,她就是一個惹人喜愛的孩子—聰明好學,樂於做家務興趣廣泛,喜愛社交。一直到12歲即將進人初中時為 &,她基本上沒有出過什麼問題。

突然有一天,桑德拉回到家裡眼淚汪汪,見到父母回來,她忍不住開始抽泣說:“今天我在學校聽說明年我得去另一個學校上初中。我感到很惱火,我不能去那個學校。 我很害怕。怎麼辦?”父母對她突然的情緒爆發感到不高興,但並沒有感到震驚或者沮喪。他們知道怎麼回事。他們在她臥室坐下,安慰她,等了半個小時後她停止哭泣, 看起來很茫然。她的父親開口說話,媽媽也不時插上兩句。“桑德拉,你感到惱火,我們很難過。但答案很清楚。你還記得剛上一年級的時候,你非常惱火,花了一個月時間才適應過來嗎?從那以後這些年你在學校都很快樂。”她聽了以後問:“我記得,但那跟今天的事情有什麼關係? ”她的父親是一名優秀的老師,他冷靜而緩慢地向她解釋說,孩子的行為存在差異,這就是氣質。她的氣質就屬於那種很難馬上適應不同的事物的型別。這就是她開始上一年級的時候出現的情況,也是她現在為什麼會在聽說要上完全不同的新學校後做出這種反應。跟在一年級的時候一樣,她最終也會適應,不過是慢慢適應,而不是一下子就適應。

桑德拉認真聽著,依舊眼淚汪汪。“也許吧,你說的有道理,但你說的太難懂了。是不是說我不正常? ”媽媽安慰說:“一個人在惱怒的時候是很難理解新事物的。你完兔 正常。書房裡有一本好書,是向父母介紹氣質概念的。今晚你先別看。我們吃晚飯,然後一起聽你最喜歡的唱片 然後你去睡覺。明天待在家裡,我和你爸爸一起踉你討 論。”

翌日早晨,桑德拉爸媽坐在早餐桌旁,祈禱好運,等待桑德拉。過了幾分鐘,桑德拉拿著一本書跑來說:“早上好。我醒得早,開始讀你們說的那本書。剛看了幾頁我就上癮了,我得把它讀完。太高興了,這本書講的就是我啊, 現在我知道氣質是怎麼回事了。”她又對父親說:“你還沒吃 完早餐,但我等不及聽你細說昨晚要跟我講的事情。”她父 親點頭,說:“好吧。”

桑德拉:

從書裡來看,我是否屬於“棘手而活躍型氣 質”?

父親:

確實如此,你打小就有那種氣質。

桑德拉:

有多少小孩跟我的氣質一樣?

父親:

這個數字一直在變化,不過大概是10%〜15%

桑德拉:

看來我運氣不好,有這個大多數孩子沒冷牌氣。

父親:

別這麼說,桑德拉。你的氣質完全正常。氣質都有一些好的方面,也有另外-些有時候不那麼好的方面。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可能會非常生氣。當你面對大的變化必須做出調整的 時候,比如上新學校,你可能會非常惱火,就像你昨天那樣。但是你的氣質也有非常好的方面。當碰到讓人高興或者有趣的事,你會非常高興、興奮,以極大的熱忱投入進去。在這些時候,你充滿活力。這樣的時候很多。而且, 你從來不輕易動搖。如果有人,可能是你的朋友,也可能是一個團體,試圖讓你馬上答應什麼事情,而你覺得沒有道理,你會堅決說不。

桑德拉:

我的氣質會不會改變?

父親:

這正是研究人員努力要解答的一個基本問題。 不過,即使你的氣質不會改變,你也可以學會克服適應變化的障礙。以前你遇到挫折就會大發脾氣。不管是什麼時候,如果你想買什麼很可笑或很貴的東西而你媽媽不同意,你就會大喊大叫。你媽媽就會把你拉出商店,告訴你想鬧多久就鬧多久,但你不會得到你要的東西。 你冷靜下來之後,還會繼續高高興興地跟媽媽逛商店。經歷過幾次這樣大發脾氣之後,你明白了媽媽不會讓步,然後你就不鬧了。

桑德拉:

哇!要是媽媽當時讓了步,我就會變成—個被寵壞的孩子。

父親:

的確如此。你是位好姑娘,我們是好朋友。我們堅信,不管你的氣質是什麼樣的,你長大後 都會是一個快樂的人。

桑德拉:

我怎樣才能不那麼容易動怒?

父親:我有個好辦法。如果你對什麼新的東西感到惱火,就對自己說:“又上一年級了。”這會提醒你,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喪氣,但如果你堅持下去,不久你就會放鬆,開始享受新的生活。現在你正在成長,你可以自己這樣做;我們不需要強迫你。你可以像在一年級時候那樣堅持不懈。不管碰到什麼新的不同的事物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

桑德拉謝過爸媽,吃完早餐,宣佈要去上學。大一個星期她感到不開心,然後就開始露出笑容。她告訴媽媽:“我記住了你們跟我說的話,我每天都對自己說很‘又上一年級了’,一直到感到開心為止。我現在開始上初中的那種有趣的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