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可能被手機遊戲廢掉的孩子們

拯救可能被手機遊戲廢掉的孩子們

【編者按】手機最早是由美國貝爾實驗室在1940年製造的戰地行動電話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直至1973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師馬丁·庫帕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商業化手機,手機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手機在中國的興盛則源於2000年,主要表現為手機品牌“百花齊放”,使用的人群走向了平民化,大眾化,直至今天,手機成為了影響孩子學習的重要殺手,許多學校關於禁止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制度層出不窮。學生該不該在校使用手機,成為了探討的命題。其實,從原本意義上講,手機只是一個通訊工具,它的誕生,豐富了人的生活,拉近了人的距離,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到底是什麼讓手機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讓手機成為了孩子學習的殺手。讀完本文,希望同學們能認真思考手機的問題。

拯救可能被手機遊戲廢掉的孩子們

拯救可能被手機遊戲廢掉的孩子們

作者:葉敬忠

《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13日)

大批農村留守兒童沉迷網遊的現實引起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很多家長擔心這些孩子會因手機遊戲荒廢學業。面對這一嚴峻現實,我們都在思考背後的原因和扭轉措施。最為常見的觀點往往把責任推到家長、學校和村莊身上,因為家長的外出務工導致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素質教育的欠缺導致了校園文化活動的匱乏和教師授課方式的單調,村莊活力的式微導致了留守兒童假期社群集體活動的缺乏。

(開篇直奔主題,明確指出了留守兒童沉迷於手機遊戲的現實問題,並列舉了將責任歸結於家長,學校,村莊的錯誤觀點,為文章的論證樹立了靶子,有的放矢,針對性強。)

誠然,上述諸方面的確給農村留守兒童沉迷網路遊戲提供了條件,但筆者認為,網路遊戲產業化和商品化的結構性因素是最主要的推動力。那些知名的遊戲公司的目標便是將未成年的兒童視作成熟的消費者客戶來進行培育。

(採用一分為二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讓文章具有了辯證因素。直接指出了自己對造成留守兒童沉迷網路遊戲這一問題的基本觀點。)

“遊戲”原本是人的一種主體體驗,但當其受控於遊戲工業和市場交換時,主體體驗不再是“遊戲”製造者的最終目的,而變成了獲取收益的手段和策略。此時的玩家則是遊戲商品的消費者。為了獲得更多收益,遊戲工業必須“捕獲”和“培育”更多消費者,從而完成遊戲工業的財富積累和利益再生產。

(分析工業和市場背景下的“遊戲”特點,為文章中心論點的確立提供了理論論據。)

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長時間面臨父母的不在場和親情的缺失。而鄉村學校暴露出的“課間圈養”和“差生製造”等弊端也使得學校教育不再是留守兒童涵養自然天性的有效場域。此外,鄉村公共空間的凋零使得留守兒童缺失完全社會化的場景前臺。留守兒童的這些生活體驗每每製造出父母陪伴受限的糾結感、自由意志阻滯的壓抑感、生活世界的孤立感和生活的無意義感,成為留守兒童尋求娛樂替代性方案的內在前提。然而,傳統的兒童互動式遊戲(玩耍)和單調反覆的電視內容無法消解他們的這些負面體驗,此時,網路遊戲意識便成為消除無聊和實現快樂的突破口。

(分析了網路遊戲危害農村留守兒童的根本原因。透過分析網路遊戲和農村留守兒童這兩個要素的根本特點,並尋找二者之間的契合點,合情合理,邏輯性強。)

拯救可能被手機遊戲廢掉的孩子們

在“平等進入”與“快樂共享”的包裝下,遊戲工業設計出適合不同年齡和性別群體的遊戲程式、場景和難度,使得不同留守兒童群體均能在消費遊戲中找尋各自適合的構型和角色,從而完成遊戲工業和遊戲意識形態對留守兒童日常生活的總體“收編”。設計者運用技術“製造”和“生產”遊戲,與玩家看似“你情我願”,實則使得遊戲玩家成為商業利益背後的遊戲痴迷者,而基於尋求娛樂替代性方案的留守兒童首當其衝。

(再次指明網路遊戲危害農村留守兒童的根本原因。)

拯救有可能被手機遊戲廢掉的孩子們,特別是留守兒童,還孩子們以健康的社會環境,是社會、當然也是遊戲工業者的責任。

(呼籲手機遊戲的危害,提出了懇切的希望,讓議論文不再幹癟,而是擁有了溫情,展現了作者的憂患意識和悲情內心。

拯救可能被手機遊戲廢掉的孩子們

【時代警語】而鄉村學校暴露出的“課間圈養”和“差生製造”等弊端也使得學校教育不再是留守兒童涵養自然天性的有效場域。此外,鄉村公共空間的凋零使得留守兒童缺失完全社會化的場景前臺。留守兒童的這些生活體驗每每製造出父母陪伴受限的糾結感、自由意志阻滯的壓抑感、生活世界的孤立感和生活的無意義感,成為留守兒童尋求娛樂替代性方案的內在前提。

【思維導圖】題目:拯救可能被手機遊戲廢掉的孩子們

1、直奔主題,列舉反面觀點,有的放矢。(從論者的角度入手,是典型的駁論文。)

2、辯證思維,一分為二思考,深度解析。(一句“誠然”,讓問題走向辯證,走向全面,體現了作者的全面思維能力。)

3、著眼遊戲,分析基本特點,尋求原因。(分析商業背景下的遊戲特徵。)

4、思考兒童,思索生活環境,尋找契合。(分析留守兒童的現實生活環境,在“遊戲”和“孩子”之間找到了契合。)

5、探析根本,剖析深層原因,照應觀點。(關注孩子和遊戲之間的關係,照應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6、深情呼籲,提出作者希望,擁有溫情。(結尾採用抒情手法,呼籲關注手機對留守兒童的危害。)

【相關連線】

正視孩子們的手機控現象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周秀平

  作為工具而言,手機能夠支撐即時通訊、上網、拍攝、錄音等,極大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便利了父母、老師與孩子們的溝通,在智慧手機時代,手機甚至作為教育輔助工具,便利了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創新。但是,過度依賴手機、甚至手機成癮,則走向了事物的反面。

“手機控”現象在中小學生群體中的形成與發展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小學生的年齡決定了其身心特點,他們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還比較薄弱,不能自行控制手機使用的頻度和時長。二是缺乏科學、有效的監護和管束,父母們普遍沒時間陪伴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精神空虛、孤獨,往往更容易陷於以手機為載體的虛擬網路和線上世界。三是手機本身的發展越來越吸引人。從內容上說,已完全不同於傳統的通訊手段,而是極大地融合了網際網路的去中心特點,生活化、娛樂化的熱門應用,越來越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

拯救可能被手機遊戲廢掉的孩子們

  為此,必須高度重視孩子們的“手機控”問題。從目前國際上的發展趨勢來看,一方面是要完善與手機、網際網路+教育相關的教育政策,為手機科學、合理的教育功能發揮提供政策依據和保障。法國國民議會近日表決透過一項法案,禁止小學生和初中生帶手機上學。我們國家很多地方中小學也規定不允許低年級學生帶手機進課堂、進校園等,或者將帶入校園的手機交由老師統一保管,限制孩子們使用的時間和頻度。另一方面是要藉助現代化的手段,精準識別和形成使用者畫像,用技術手段緩解孩子們的手機依賴和手機成癮。防止中小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冒用家長、爺爺奶奶名義進行網路遊戲註冊。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家庭穩定和父母的用心、有質量陪伴,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完善家庭友好型社會政策,將家校合作納入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健全和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建設家長學校,發揮家長和學校共同防止、治理孩子手機和網路依賴、成癮的教育合力。

【問題思考】

1、讀完本文,你對手機影響孩子學習這一問題有怎樣的思考?

2、你覺得學校應該制定怎樣的“手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