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伊頓前校長:父母權威很重要,先設立好界限

文|全文共2321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伊頓前校長:父母權威很重要,先設立好界限

這次和三個朋友家庭聚會時,發生了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大家一起玩體感遊戲的時候,朋友家的二寶錢錢輸了比賽,氣急敗壞下用遊戲手柄砸爸爸,只聽得“當”一聲,爸爸的鼻子被打中了。正當我們都以為錢錢要被嚴厲批評的時候,爸爸卻馬上倒在地板上,滾來滾去還學著小孩子的樣子,嗚嗚地哭了起來。把我們都給看傻了,孩子也一臉驚恐,哇哇大哭起來。

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伊頓前校長:父母權威很重要,先設立好界限

我問朋友,為什麼出現如此惡劣的情境,爸爸沒有批評孩子,卻滿地打滾像個小孩子一樣呢?誰知朋友說:“我們家是

西式教育

爸爸媽媽和孩子都是朋友

,所以爸爸這樣做,只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被打得人會很痛。”

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伊頓前校長:父母權威很重要,先設立好界限

美國中產父母:別和孩子做朋友

在真正接觸美國父母之前,我也以為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就像朋友一樣平等,不但法律規定不能和娃動手,在教育孩子時也是有商有量。但是隨著瞭解的深入,越來越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兒。

有一次,和同事一家在附近的餐廳吃飯,就見識了美國父母的“權威”,等待上菜的時候,這對美國父母4歲小女兒因為無聊,不斷用勺子去敲打馬克杯。媽媽馬上阻止:

“麗薩,注意你的行為。

”但小女孩依然我行我素,還做了個鬼臉。這下爸爸也沉下臉了,氣氛嚴肅起來。爸爸對女兒說:

“你影響到了其他人,現在必須道歉。”

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伊頓前校長:父母權威很重要,先設立好界限

圍觀了這次小風波的我,時候跟同同事聊天,我告訴他我一直以為他們美國家庭的氛圍是很輕鬆的,爸爸媽媽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

萬沒想到他告訴我:“和孩子做朋友,不過是父母不願意負責的一種說辭,父母就是父母,我們從不和她做朋友。”不僅如此,他還告訴我:“

保持權威很重要。

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伊頓前校長:父母權威很重要,先設立好界限

“平等”不代表要和孩子做朋友

伊頓前校長Lenon先生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當今跟孩子做朋友風氣,不過是因為父母缺少陪伴的一種討好,為自己的疏忽和不負責粉飾。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不對啊,美國式家庭的最大特點,不是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他們嗎?”其實這由於我們對“平等”的理解出現的偏差。

平等並不代表要像朋友一樣對待孩子

。因為那樣看上去很美,卻會帶來非常大的成長危機。

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伊頓前校長:父母權威很重要,先設立好界限

一方面,我們無法“真正”做孩子的朋友。

現在似乎和孩子做朋友成了一種時尚,像文章開頭那位朋友一樣,有很多人都聲稱

他們和孩子是“朋友”

朝夕相處陪孩子玩耍,確實會讓我們有這樣的

“錯覺”

。然而回想一下我們和朋友的相處模式,就很容易發現不同。

且不說作為成年人,我們實在沒時間去鑽研朋友該有的共同愛好,遊戲漫畫之類。試想一下,如果十幾歲的孩子像告訴朋友一樣,告訴你她要去跟隔壁班的男孩表白,你真的不會阻止,會給她打氣加油?甚至遞情書嗎?

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伊頓前校長:父母權威很重要,先設立好界限

另一方面,朋友型家長的家庭中會缺少權威。

有父母說,我們只是想和孩子更親密,不想再延續自己原生家庭的緊張氣氛。然而親密並不是一定代表沒有權威。而在

沒有“權威”的家中

,各種準則也沒有建立的標準,這對於他們的

心理成長來說也是極為不利的

在很多和孩子做朋友的“寬鬆”家庭中,叛逆問題卻越來越嚴重,也說明了這一點。朋友有很多,父母卻只有一對,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

引導孩子的行為,並且堅定地站在他們身後提供支援。

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伊頓前校長:父母權威很重要,先設立好界限

溫柔立權威,三個界限先設立

朋友告訴我,之所以不願意太過拘束孩子,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爸爸媽媽都非常嚴格,導致自己的童年並不快樂,所以想要讓孩子“放飛自我”。然而溫柔對待孩子和樹立權威並不是矛盾的事情,那些被“正面管教”的孩子,也並不會不快樂。

在《斯賓塞的快樂》中作者寫道:孩子的快樂多種多樣,但很多沒有什麼目標,也並不長久。而教育則是為了引導他們獲得有目標的快樂。

這個觀點不但適合學業,也非常適合日常對孩子的教導,一味縱容只會讓孩子喪失尊重權威遵守規則的能力,在日後的社會化發展上會面臨跟嚴峻的挑戰。那麼到底該如何從細節入手,

既“慈”又“嚴”

的建立規則感呢?可以從設立這三個“界限”開始。

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伊頓前校長:父母權威很重要,先設立好界限

第一:讓孩子對“不可以”做出恰當迴應。

帶Tim去遊樂場玩的時候,我常常到了這樣的父母,他們的“不”在孩子耳朵裡,彷彿成了空氣。連說好幾句“不可以”都沒有效果,最終只能以大喊大叫收場

。父母的權威建立,要先從對“不可以”做出迴應開始培養。

孩子1歲時就可以聽懂了,這時候我們可以

輔以手勢

,如果沒有效果馬上

採取實際行動

,比如帶他們離開現場,或出手阻止,讓孩子理解“不可以”的真正含義。

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伊頓前校長:父母權威很重要,先設立好界限

第二:讓孩子理解必須承擔後果。

對待已經建立因果認知的孩子,樹立權威的辦法並不是爸爸媽媽說什麼是什麼,而是建立一套規則。這套家規可以

在日常生活中滲透

,也可以在某項活動前對孩子說明。如果孩子違反規則,馬上讓他們承擔後果。比如

終止遊戲、減少玩耍時間

等等。

Tips:父母是規則的

制定者

,也是執行者,所以儘量不要總是“破例”,否則會向孩子傳達錯誤資訊:

規則是可以打破的

家長和孩子做朋友?伊頓前校長:父母權威很重要,先設立好界限

第三:讓孩子瞭解“孩子的責任”。

Tim爸爸曾跟我說過,Tim爺爺在他上小學前曾經很認真地跟他聊起過“孩子的責任”,而且還寫了下來。所以幾十年過去了,印象還是很深刻:包括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獲得好成績、培養兩三個愛好之類。最重要的是,爺爺告訴Tim爸爸:

大人有大人的責任,小孩有小孩的責任。

現在為了和孩子假裝

“做朋友”

,一些父母卻非要在孩子履行自己

“責任”

的時候全程陪伴。

比如孩子做作業,大人就一定也要在旁邊學習,等到孩子睡了,再熬夜做家務。再比如孩子喜歡小提琴,為了讓他練得起勁,爸爸也要跟著學。相比這樣,真的不如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的

“同伴”

,在互相競爭的氛圍內日日精進呢!

小辮子媽有話說:

人的一生中會扮演很多角色,雖然我們和孩子可以很親密,但絕不是他們的“朋友”,真正應該做朋友的夫妻雙方,無論從心智上,還是共同承擔的責任上。父母做好朋友,孩子才會獲得更明確有界限的教養方式,並且內心充滿安全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連結一:

寶寶喜歡扔東西,心理學家:孩子在學習,這樣做培養“小學霸”

相關連結二:

從英國紳士到中國君子,兩類貴族教育有不同,“紳士”育兒可借鑑

相關連結三:

六個教育孩子的方法,你的孩子不能再溺愛下去了,不然會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