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一個假設實驗或可得出答案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一個假設實驗或可得出答案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一個假設實驗或可得出答案

文/笨水

若人相信人性本善,就會善加善,若人相信人性本惡,就會惡加惡。因此,我願意相信人性本善。

實際上,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沒有明確的證據。距今2000多年前的孟子相信性善,荀子則堅定認為性惡。告子又有不同的觀點,他說:“人性就像急流湍水,引向東邊則東流,引向西邊則西流,不分善與不善,像水一樣不分東西”。

孟子致力於將思想應用於政治和社會治理,主張性善,治理成本當然要低些。還說人性是人與非人的區別,甚至大罵楊朱和墨子是無君無父的禽獸。孟子的性,關係人倫,性善,好像天生通曉人倫的種種關係與道理。顯然有些不對勁。荀子則過度看重教育改造惡的力量。

我比較贊同告子的觀點:人性如水。而且還常感覺萬物都有水的特性。

人性善與惡,爭論了2000多年,還在爭論不休。有人試圖透過實驗來證明,而實驗物件多是成人,早被世俗化了,離人性之本很遠,結果沒有什麼可信度。

我也經常假設做這樣一個實驗,非常難非常難以實現。用一個長到5歲的男孩A作實驗物件。男孩未接受過任何人文教育,包括胎教、語言學習。在社會環境中,他幾乎是張白紙。那麼先讓他在路邊撿到一塊黃金,他會隨手扔掉,或者裝進口袋。扔掉只能表明他心中實在沒有價值的概念,裝進口袋也不能說他不道德,他完全不知道,拾金不昧是一種高尚的品格。這種結果,我們不能說,人性本惡。

接下來繼續。讓接受正常教育的男孩B,用一塊餅乾去換男孩A的黃金。男孩A開始警惕,看看餅乾,又看看黃金,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男孩透過手勢和示範,告訴餅乾很好吃,黃金不能吃。於是,男孩B得到了黃金,男孩A得到了餅乾,並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我們可以將男孩B看作欺騙,卻不能將男孩A以多易少的行為,判定為慷慨的善意,因為他真的不知道黃金可以買很多很多餅乾。

這個實驗是殘忍的,它要以一個男孩不受教育為代價。

即使實驗完成,我們仍然無法知道觸發人的善意識與惡意識的真正原因。哪怕對實驗物件進行大腦生化反應和電子活動觀測,就目前的技術而言,也將一無所獲。

不知道人為什麼會產生善的意識與情緒,人類就不會有人性本善的證據,反之亦然。

宣告:本號文章不得搬運、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