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契約改變行為習慣

騎士是小學三年的男孩,弟弟亨特三歲剛剛進入幼托,家中爸爸、媽媽、奶奶跟兩個孩子長期居住。因為家裡的話語中心不明確,孩子們沒有明確的行為準則,奶奶希望騎士一門心思搞好學習;媽媽希望騎士可以積極表現自己、參加更多的課外活動;爸爸希望騎士可以有擔當、自己可以管好自己。家庭中的教導意見不統一,讓孩子沒有明確的行動目標、也沒有學習動力,經常在三個人的交錯中儘可能的鑽空子。

在三年級的寒假,媽媽帶著孩子開始進行行為契約訓練,最初因為孩子本身習慣從三個人中鑽空子、討價還價,以及媽媽對行為契約少而精、可量化等內容確立得不夠明確,每次的契約訂立都要用掉2個多小時,每次奶奶和爸爸聽到媽媽和騎士討論契約,都會抱怨幾句或者直接訓斥騎士。

在跟著劉老師學習的過程中,媽媽逐步地調整契約,把原來10多項契約精簡成為3項;每項具體到完成幾個字,讀多久時間,如何獲得獎勵,都進行了詳細說明;媽媽跟哥哥一樣,每天堅持冥想打卡、陪弟弟讀繪本。堅持一個月後,哥哥騎士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原來每天洗漱都要催促、討價還價,今天不洗腳,明天不洗臉,或者只能完成洗漱中的兩三項;開始的契約定的是一週保持五天以上堅持洗漱,就可以得到獎勵,一個月以後,洗漱已經成為他自然而然或者不用動用意志力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時,改成了每天堅持洗漱。二,已經三年級的騎士字寫得歪歪扭扭,報了練字班,也只有那兩個小時練習,寫得還非常應付;藉著行為契約訓練營,每天跟著影片練習20個字,啟動練字動力,開啟練字新篇章。三,鄰居家的孩子每天都在進行經典誦讀,但是騎士向來都是能不幹的就不幹,能少乾的就少幹,不是老師讓做得絕對不幹;在契約精神的約束下,騎士開始每天朗讀10分鐘千字文,媽媽陪騎士一起朗讀;讀到五遍以後騎士基本就可以背過,後來變成騎士背、媽媽跟著讀。

在哥哥發生變化的時候,弟弟亨特也發生了變化。弟弟看著哥哥每天都在契約上很開心的勾畫,弟弟也想要一張這樣的紙。於是媽媽跟弟弟也定了契約:弟弟每天自己穿衣、自己洗手、跟媽媽閃卡(媽媽陪伴讀繪本),完成一次獲得一面小紅旗,集齊5面紅旗可以換洪恩識字(一個識字遊戲軟體);堅持完成兩週,可以任選一塊蛋糕。每天媽媽會跟弟弟說:“寶貝快點去洗手哦,完成契約就可以玩洪恩了。”

有一個段子說,“為什麼要生二胎?”“老大,沒養好,於是開個小號重新練”。但其實是,如果老大培養好了,後面的弟弟妹妹有樣學樣,優秀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與其練小號,還不如找到合適的方法調整現在的“問題孩子”,“問題”解決了,小號自然練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