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溫水煮著的滋味,失享受快樂的機會:起跑線,好習慣孩子衝在先

貪溫水煮著的滋味,失享受快樂的機會:起跑線,好習慣孩子衝在先

曾看過一個大學生求救的帖子,說自己從小就有拖延症,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同學們都積極向上,快節奏的學習。他卻動力奇缺,激不起熱情,不想碰專業書和學習材料,而手機一刻也離不開,光想瀏覽網上的各色小說,玩一些弱智無聊的線上小遊戲。他不甘心就這麼墮落下去,求救於人。

方方上4年級了,從小習慣了有媽媽陪著寫作業,現在還不能獨立,脫離不了媽媽的陪伴。如果媽媽有時忙無法陪她,她就心慌,覺得自己什麼題也不會做,會急得哭,有時得等到媽媽回來才寫作業。

以上2個案例,歸結為孩子的拖延症、依賴症和網癮,都和孩子的學習習慣有關。有了不良的學習習慣的孩子,長期在這種病患狀態中學習,就如溫水煮青蛙,身在其中不知錯,漸漸地出現迷茫、恐慌和極度不快樂。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只要瞭解不良學習習慣形成的原因就明白,不良學習習慣是因為思維認知階段,大人的疏忽和不自覺,讓孩子進入了慣惡性迴圈的坑裡。

貪溫水煮著的滋味,失享受快樂的機會:起跑線,好習慣孩子衝在先

一 、為什麼孩子會形成這種病患狀態的學習習慣

羅振宇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孩子是要俯身取悅的人”還是“可以平等對話的人”,許多人確實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憑大人的感受,覺得孩子弱小需要寵愛,孩子可愛需要遷就,就有了以下的做法和結果。

1,父母事事過度溺愛、遷就,使孩子得了拖延症

很多家長疼孩子過度,怕他累著,怕他餓著,甚至怕他學習負擔太重,給他“家庭式的減負”,首先給他愛心滿滿的關懷,孩子剛寫一會兒作業,就去送果汁,送包子。

孩子放下筆開始吃,吃完了這站站、那轉轉,父母催著去寫一會兒,剛進入學習狀態,家長又來說:活動活動去,轉轉再寫吧。

這樣拖拉到晚上,孩子沒完成作業,家長開始黑臉,孩子也急了,邊寫邊發脾氣。孩子從放學一直寫到要睡覺。天天如此,孩子養成了拖延的習慣,這是誰的錯?

本來孩子到了學習的年齡,我們家長要著重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培養他要抓緊時間做好一件事的習慣和能力,發揮他的主動性教給他定時完成任務的習慣。

在孩子學習的時候不打擾,不干涉,當他在一定的時間內,安靜地、全身貫注地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他內心的快樂感,由內往外表現出來。

但如果家長不注意這個,在孩子學習中不斷地干擾,表面上是關心他,實際上是耽誤了他的時間,分散了他的注意力,長久的習慣中斷學習,吃東西、喝水 等,這些孩子不知不覺中有了依賴心理,學中要吃,學中要喝,這對孩子的成長特別不利。

電影《大林和小林》裡,大林就是被寵成了嬌氣、懶散的人,什麼事也拖延到讓家長幫助為止,嚴重到退學不再為學習發愁的結局。

除了過度的溺愛,還有過度放縱,把玩手機當作一個噱頭,讓孩子對手機上了癮後,不好的習慣表現在一系列學習上。

2,不分場合、不分時間,把手機塞給孩子,讓孩子安靜

在資訊高速發展的現時代,社會越來越富有,科技越來越發達,本來是人心所向,有益大眾的事,但由於家長的不慎和放縱,孩子有了網癮,追根溯源,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就用電視或手機來哄孩子。

孩子一不高興,就給他開啟電視動畫片,孩子看迷了,霸著電視不讓換臺。出了門給他手機玩遊戲,天天如此習慣成自然,對網路玩上了癮。

孩子開始上學了,心卻沒跟上,總想著玩手機,回來寫作業的條件是:我抓緊寫完,給我手機。所以出現了,不給我買手機,我就死給你看的悲慘事件。

3,缺乏了對孩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能力的培養

在學習中,有很多保證學習質量的品質和能力需要培養,比如,學習的自覺性,學習的主動性,尋找學習樂趣的能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欣賞自己作業的能力等。

學習並不是為了完成任務,我們大人容易犯的毛病是,孩子一放學到家,第一句話就是“作業寫了嗎?”孩子聽這句話多了,認知上就會有一種錯覺,“完成作業就是學習了”。

而忽視了學習最重要的是思考“為什麼,怎麼樣,怎麼做”這個過程,從開始就沒有深入探究的原始動力。

還有,學習不是“ 逼”,要想辦法讓孩子自覺、主動的喜歡學習才行。學習是一件“苦”事情,大人每天喊“快去寫作業,天黑必須寫完!”孩子的內心反應會“煩”。

因為聽了一天的課,也在學校寫了一天的作業了,這時容易產生反感,所以被“逼”寫作業是找不到樂趣的,並且沒效果。形成了不良學習習慣不好改,還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習質量。。

社會心理學家曾做過1個實驗叫做定位效應,他召集會議的時候,讓人們自由選擇位置,到室外休息片刻,再進入室內,如此5,6次發現大多數人還選他的第1次坐過的位置。這項心理實驗有力地證實了,長時間養成的不好習慣是難以改過來,它就是影響孩子學習、成長的禍根。

不良學習習慣會給孩子帶來成長過程中,心裡的不踏實,煩悶和痛苦體驗,久而久之,影響他的健康和成長,所以要在孩子認知的初始階段就開始對他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貪溫水煮著的滋味,失享受快樂的機會:起跑線,好習慣孩子衝在先

二,要怎麼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主動愛上學習。

幫助孩子找到他的興趣點,主動性就是從興趣裡來的。《最強大腦》中有一個腦癱的孩子叫周瑋,他在競賽中戰勝了專門研究數學演算法的博士,成為最強大腦的冠軍,被稱為中國的愛因斯坦。

他的媽媽在他因受外人歧視,學校不收他的情況下,只好在家教他學習識字,慢慢地媽媽發現他對數字計算,特別感興趣,就加倍呵護他的這個愛好,鼓勵他一點一點的往裡探求,媽媽並不懂數學,但她懂得指點孩子不怕難,去追求去破解它,才使一個沒上過學的孩子跨進了數學世界的最高的境界。

1,激發孩子潛在的能力,讓他知道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

潛在的能力,指每個人本身的內在,存在著隱蔽著的,不容易被發現、被覺察的能力。有目標,有覺悟的人盡力去開發它。而沒目標和目標小的人,潛在的能力會退化或消失。

激發:就是激勵使之奮起。孩子本身具有的潛力靠大人來好好觀察,一旦找到他身上的某個特質,我們的任務就是想挖山參一樣精心的呵護和一點點培育。

講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沒有讀書條件的放牛孩了,他平時有善於思考的習慣,生活中身邊的事物,他都喜歡琢磨它們存在的道理。

一天,被一位問路的皇帝發現了他愛好思考的特質,皇帝很吃驚隨口說:“看你年紀小小的,好像知道的事不少,那你知道如何治國平天下嗎?” 小孩竟然非常乾脆的回答:“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樣,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治天下不也是一樣的嗎?”

皇帝聽後非常佩服,斷定這個孩子是後生可畏,記下了地址和名字,長大了點就帶他到皇帝身邊,時時處處用心培養他的思考力,最後這個孩子成了一名足智多謀的大將。這位皇帝就是孫權。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人本身就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要做的就是激發孩子潛在的能力,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愛迪生的媽媽把一個老師定性為“傻瓜笨蛋”的孩子,培養成一位知識淵博的發明家,用的也是“激發孩子潛能”的方法。

2,悉心培養孩子的學習品質,讓孩子確定正確的觀念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巴金也說:成功的教育從養成好習慣開始。可見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為他的一生奠定最牢靠的底層基礎。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標誌,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因人而異,根據教育物件個性不同,各自的先決條件也不同的實際情況定方案。

所以是教有方法教無定法。但有一項卻是每一個孩子要具有的,那就是一心向學的學習品質。

貪溫水煮著的滋味,失享受快樂的機會:起跑線,好習慣孩子衝在先

《良好學習習慣》書上說:首先要養成一心向學的習慣,一心向學的習慣是所有學習習慣中最重要的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你就會自覺~自動的把萬事萬物都與學習聯絡起來。

你的感觀,便成為知識資訊的掃描器和接受器,你的大腦便會成為,對知識進行過濾加工再造的法寶,同時你會感到生活到處都有樂趣。

我國在四五十年代出了一個世界知名的生物學家叫童第周,他的生物剝離技術無人能比,他的導師都甘拜下風,他就是憑著“為自己爭光,為祖國爭光”的志願,一心向學,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科技組織為了表彰他的成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顆天上的星星。

3,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起著關鍵作用,用三點來說明:

(1)好的父母給孩子營造可學習的安靜環境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斯蒂文也說:志氣這東西是能傳染的,你能感染著籠罩在的環境中的精神,那些在你周圍不斷向上奮發的人的勝利為鼓舞,激發你做更艱苦的奮鬥,以求達到如像他們所做的樣子。

一個孩子看到爸爸在看書,他跟媽媽說:“爸爸又在看書了”。媽媽對他說:“你是要參加世界建設的後來者,你也一定會像爸爸一樣愛看書。” “我要成為世界最強的建設者,可是我的學習成績不夠好。”媽媽溫和的說:“不怕,只要你努力就會好起來。”

一個能站在孩子立場,用行動和語言給孩子溫暖的家庭,就是創造了適合學習的安靜環境,而如果每天家中罵聲、吵架聲,對孩子說:“你這個笨蛋,還想參加世界建設,連個好成績都考不出來,以後就去做苦工吧。”

這樣的環境怎麼能讓孩子安下心來一心向學?真正的好環境,不只是滿足孩子的生活質量,還要保護孩子的心理,促使他健康成長。

(2)好的父母注重孩子的學習品質和能力的培養

孩子到了上學的時候,著重培養他的學習品質和能力,父母在孩子每次作業完成的時候,要引導他寫好字,做對題,檢查做出來的作業是否優秀。

還要在速度和時間上,制定相對的規則,這屬於學習品質自測。還要有意識的引導他的閱讀搜尋,查閱及學習所能用到的各種能力,儘量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孩子內心的力量感。

孩子在中小學這個階段,他的內心的力量和能力感都比較弱,需要大人的協助、支援,漸漸養成對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濃,內心的自信和自動性也隨之不斷加強,這中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家長要掌握一定的度,適合年齡和認知水平。

1-3年級可以把學習品質作為時期的培養重點,耐心並且有方法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作業展評和書法這樣的活動,既提高下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品質的積極性,又可體驗理解參與活動的意義,父母給予恰當的引導。

隨著年齡增長,選擇適合他們的能力進行培養,並且有步驟的進行訓練,家長創造環境,就是給予孩子,好的學習環境和鍛鍊的機會。

上了中學的小明上代表班級,參加年級的數學競賽,第一場預賽,因心理緊張,在答題環節出錯,反而給對方加分,他一直控制不好情緒,後面的題都發揮的不好,因此被淘汰,走下來後,他蹲在地上哭的都站不起來。能力培養包括孩子的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家長注意,從小就培養孩子多方面應對場面的能力,尤其是心理素質情緒方面,在良好學習習慣養成裡,他們都佔一定的地位。

三,孩子平時出現不良的學習習慣,給予恰當的修正

人在一生中犯錯是一定有的,關鍵是當孩子那種天然努力成長的動力,最強的時候出了偏差,我們要及時給孩子糾正,當孩子在初期有天然對外界的好奇力的時候,我們不要給他撲滅。我們大人要做的是保護他們的天性,同時給予很好的引領。

1、身教引領

大人的引領特別重要,尤其是做人做事中的表現,都被孩子視為他的榜樣,如果孩子還小,有拖拉寫作業的表現,我們不能認為是個小事情。應及時的用行動告訴孩子,拖延是應該立刻改掉的。

你只要站起身來去做一件事和孩子說:“我能理解你現在不想寫作業的心情,但是工作要做完才能做別的事,我們馬上比賽,看誰先又快又好的完成自己的事。”

孩子的積極性會很快調動起來,和你一同抓緊完成自己作業。在做完各自的事情後,還要注意提醒他,體會抓緊時間做完事情的心情多麼輕鬆,讓他感受到完成任務的愉悅。

2、限時用手機規則

比如,吃飯的時候,大家統一把手機放入餐廳門前固定的盒子裡,吃完飯後才能看。同樣寫作業和睡前手機也應該“休息”,放回盒子裡。第2天天亮才能看,除非工作和緊急事,能破一下例,全家人一視同仁。

有了規則,在這裡手機濫用,熬夜方面會得到遏制。對孩子學習和遵守時間的習慣養成,都是很有幫助的

3、放手自立

這個放手、自立,指家長放手,孩子自立。首先,把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區別開。小學階段讓孩子在學習中自立,不再有依賴的習慣。中學階段放手要和心理輔導配合起來。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要在外表和行為上引導他的審美意識,髮型上,衣著上,給他建議,讓他懂得怎樣著裝是美的,怎樣的儀表是帥的,還得指導他怎樣的處理同學關係,才是雙方都開心的。

同時在信任的基礎上,放手讓他去參加一些同學或者朋友的社團活動,在參加這些活動前,自立規則、自守規則,這些看似是與學習習慣沒聯絡的事,卻為大人和孩子之間保持友好相處有益,

有了這種和諧的關係,家長定期與孩子談談學習上的情況,有沒有障礙和困難?孩子感覺到了家長很貼心,不再會產生距離感和防備之心。孩子的心情平靜,學習的自理程度就會加強。

記住:忽視習慣,習慣給你難堪,重視習慣,習慣給你金磚。

最後,起跑線不是給孩子最貴的學校,和最強的電子裝置,而是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養好了,在起跑線上跑在最前面的,一定是那些感恩父母為自己付出過的孩子。

貪溫水煮著的滋味,失享受快樂的機會:起跑線,好習慣孩子衝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