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母親恨著的孩子該如何走下去?

被母親恨著的孩子該如何走下去?

作者:劉高樂

1.

我有一個悲傷的故事。

今天母親節,一大早我給我媽發影片,不知道哪來的衝動,我問她:“當媽媽,你有感覺到好的地方嗎?”

我媽不假思索地邊搖頭邊說沒有,我鍥而不捨地追問:“一點點也沒有嗎?”

她回:“沒有,都是越長大越氣人。”

這是母親節當天晚上閨蜜給我的微信留言,我看了之後一時啞言,不知觸碰了自己的哪根神經,竟生出許多念頭卻不知從何回覆。

2.

挺佩服閨蜜的勇氣,當別人在朋友圈祝媽媽節日快樂時,她真的去關注媽媽當下的體驗,媽媽,你快樂嗎?你因當媽媽而感到快樂嗎?

穩定了一下思緒,我還是決定安慰閨蜜:“你媽媽只是不想承認而已,怎麼會一點點好的地方都沒有呢。”可閨蜜認定媽媽說的就是真話。

我決定坦誠,作為女兒,聽到這樣的迴應真的很絕望吧,畢竟母女是最糾纏的一種關係,女兒很難逃脫被媽媽的願望投射的命運。

媽媽一想到這麼多年把你養大,付出的辛勞、時間、金錢,她又得到了什麼呢,換來你現在離她這麼遠,大事小事也再也不聽她的話,自然感受不好,如果去共情媽媽,很有可能得出的是這樣的結論。

媽媽的回答等同於說,你沒有符合我的期待,這直接摧毀的是一個女兒身份的存在價值。

而反覆想確認這個價值,也是閨蜜提出這個問題的無意識願望。

3.

還有沒有別的答案呢?

在一直以來比較匱乏又融合的文化作用下,很難讓我們的長輩說出一個“好”字,我在《難以取悅的婆婆》中曾經討論過這個議題,因為一個人體會到好的感受後,繼而升起的是獨立和分離的體驗。

被母親恨著的孩子該如何走下去?

得到什麼樣的答案,要看媽媽們以什麼為感受好的標準。

如果媽媽以你滿足她的願望,又不遠走高飛為好的感受的標準,那麼她確實很難感受到好,這個好指向的是母女共生。

如果媽媽以你不斷實現自我價值,逐漸形成獨立自我為好感受的標準,那麼她才可能為女兒的獨立人格感受到好,這個好指向的是母女分化。

4.

我和閨蜜確認我的解釋,她說你說得對,但也不全對,其實我那樣問,只想確認媽媽是不是愛著我。

在大家都曬母愛的偉大之時,如果你不能體驗到母愛,那麼就太分裂了,不是嗎?

媽媽你是不是真的愛我?

這個問題深埋於心底,我們會把它投射到生活中和我們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人中,進而造成了各種糾纏的關係。

被母親恨著的孩子該如何走下去?

那麼母愛是什麼呢?如何確認我們是否得到過母愛呢?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母愛是母親對孩子的身體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關注,這樣的照顧和關注是女性的本能。

除此之外,我們經常歌頌母愛的偉大和無私,母親在照顧孩子這件事上的奉獻與犧牲,這是不是母愛?

《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母女關係的悲劇》一書裡提到母愛的起源,母愛是現代化程序的產物,在18世紀以前,兒童的精神生活從沒有被重視過。殺嬰、棄嬰、虐嬰的事件顯得很平常,但是到了現代生活中,

心理學上發現了母親對孩子的重要性之後,母親的良心和責任被不斷強調,上升到對女性的一種道德要求,所以母愛是被塑造的概念。

看到這個觀點,我頗為驚訝,同時也輕鬆不少,慶幸自己也作為一名媽媽,免於被提供母愛的道德要求所催眠。

所以真實的情況可能是,母親沒有那麼愛孩子,她的愛不會超過本能,超過本能的愛就有問題,多出的部分由文化賦予它道德的意義。但凡訴諸於道德,你就要小心它的用意。

比如媽媽以學習之名虐待孩子,以安全之名控制孩子的自由等等,這樣的母愛為女性身上的負向母性情結打了掩護。

被母親恨著的孩子該如何走下去?

如果你要問有沒有得到母愛,那麼先要分清楚你要的母愛是發自本能的部分,還是經由道德包裝的部分,這個部分便是溫尼科特提出的母親對孩子的恨。

所以比起正向的母性情結,更值得討論的是負向母性情結。

5.

所謂的負向母性情結,指的是媽媽對孩子嫉妒、控制、吞噬的無意識願望,在榮格的分析心理中被稱為女性的陰影。

那麼當我們看到了這個陰影,我們要去質問媽媽們嗎?這樣的人可能也不少,尤其是在學了一些心理學之後很容易發現別人的陰影,但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了,可能只是在透過指出媽媽的陰影來鏡映自己的陰影。

最近在讀“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系列”,其中有一則童話《美麗的瓦西里薩》,或許可以告訴我們,

當我們看到媽媽的負向母性情結,應該怎麼做。

簡要複述一下這個故事。

小女孩瓦西里薩被兇狠的繼母送到森林裡,繼母讓她向森林裡的巫婆芭芭雅嘎取火,芭芭雅嘎她有幫助人的力量,也有破壞的力量,她不允許別人靠近她的房子,否則就會被她吃掉。

瓦西里薩在路上看到了一位白衣騎士、紅衣騎士和黑衣騎士,然後來到了芭芭雅嘎的小屋。芭芭雅嘎對她說,你和我住一段時間,就能得到你要的火。於是瓦西里薩進了巫婆的房間,巫婆讓她幹很多活,瓦西里薩完成得不錯,巫婆也挑不出她的錯誤。

後來,瓦西里薩在巫婆的房間裡看見了三雙切段的手,這三雙手可以熟練地把巫婆的穀物分類,瓦西里薩感到好奇但卻沉默著繼續做她的工作。

當芭芭雅嘎吃飯時,瓦西里薩在一旁安靜地站著。芭芭雅嘎問道:“你一句話也不說是在看什麼,你是笨蛋嗎?”

瓦西里薩說:“如果你允許的話,我想要問幾個問題。”

芭芭雅嘎說:“問吧,但是記住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有智慧的,太多的知識使人變老。”

瓦西里薩問了三個騎士的問題,芭芭雅嘎告訴她,他們分別是她的白天、太陽和黑夜,瓦西里薩又很想問三雙手的問題,但是她不敢問只保持沉默。

芭芭雅嘎問,為什麼不再多問一點

瓦西里薩說,這樣足夠了。是你說的,太多的知識讓人變老。

然後芭芭雅嘎把瓦西里薩推出房間,並給了她一個眼睛冒火的頭顱。

這本書的作者馮·法蘭茲分析,三雙手象徵著魔鬼的三個面向,它是下界的三位一體對上界的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的補償,三雙切段的手是母神終極的邪惡,對於深不可測的陰暗面,人只能帶著恐懼觀看然後轉身離開。

被母親恨著的孩子該如何走下去?

在另一則童話《特魯德太太》中也有相同的主題。

小女孩闖進巫婆特魯德太太的房子,她問特魯德太太,她看見的黑衣、綠衣和紅衣男人是誰,特魯德太太都回答了她,當她又問,我從視窗望進去,我沒有看見你,卻看到你一個可怕的魔鬼頭。

特魯德太太說,那你就看見了巫婆真正的樣子了,我等你很久了,而你該給我增添一點好火光,說著她抓住小女孩,把她丟進了火堆裡。

尼采說,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

如果看到了母親對我們的恨,如果我們和母親的陰影糾纏,只會掉進深淵。

6.

《美麗的瓦西里薩》還有一個重要意義是看見自己的負向母性情結。

當瓦西里薩帶走了眼睛冒火的頭顱,抵達家門時,她想要把它丟掉,但是頭顱說她應該把它帶給她的繼母,她照做了,最後頭顱赤紅的雙眼一直瞪著繼母直到把她燒成灰燼。

冒火的頭顱代表著破壞性的力量,原本繼母要用取火這件事摧毀瓦西里薩,但最後反被自己加在瓦西里薩身上的東西所焚燬。這裡隱喻著一個人被自己的陰影所吞噬。

被母親恨著的孩子該如何走下去?

當角色從媽媽的孩子,變成孩子的媽媽,應該儘可能地覺察,不要那麼著急地問我怎樣才能控制自己不打孩子,不吼孩子,而是要去和自己為什麼會打罵孩子的陰影進行連線,這樣首先不會被自己因陰影而形成的罪咎感折磨。

其次瞭解自己的邪惡越多,越能夠整合它。陰影沒有被壓抑,就不會在意識之外興風作浪。

當你開始瞭解自己想利用孩子的願望,接下來和孩子分離的能量就會出來。“正向本能是瞭解對立面產生的。”這是馮·法蘭茲提出的如何和自己的負向母性情結相處之道。

如果換成這個角度來看閨蜜媽媽的回覆,她在那一刻覺察了自己不好的感受,之後會不會生出很多對孩子好的感受呢。

瞭解了正向母性情結和負向母性情結,我們就瞭解了母愛,充分地瞭解之後願你放下了一些對母愛的執念。

7.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換成你是母親,當你的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的感受是什麼?我想這個可能是一開始聽到閨蜜媽媽回答時,我語塞的原因。

或許我也沒有體驗到好的部分,我想到了起來衝夜奶的晚上,想到了小孩哭鬧發脾氣,想到了我在工作時他過來亂敲我的電腦鍵盤,想到了各種他不好好吃飯不好好上廁所時我的暴怒或無助。

看到papi醬在母親節那天的微博,她說做什麼都比不上做母親累,簡直不能再認同。

被母親恨著的孩子該如何走下去?

但是,好的部分呢,他剛出生時帶來的喜悅,他第一聲叫媽媽,他把最喜歡吃的冰激凌遞到我嘴裡,他從很遠的地方跑過來衝進我的懷裡,讓我感受到世上有一人對我如此之強的依戀。

如果一個媽媽,沒有辦法整合被迫害的和被滋養的,她就會在一會兒體驗好,一會兒體驗不好的兩端來回擺盪。

一個整合得比較好的母親的回答應該是:

成為媽媽,我覺得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對應地,孩子聽到這樣的回覆後,他也能把正向母親情結和負向母親情結整合,他既不誇大母親有多愛她,也不否認母親有恨她的部分。

而我更希望的是,一個孩子,他心裡不曾盤算過這樣的問題。

作者:劉高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