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沒動力?媽媽懂得接納,孩子更優秀

媽媽們都說,養個孩子,就是一場修煉。

在修煉的路上,到底是成魔還是成仙,總覺得有些聽天由命的意思。

環視四周,感覺在“成魔”的路上狂奔的應該佔大多數。

想想孩子三歲前,我們耐心地教他們說話,扶著走路,一遍一遍,很少覺得不耐煩。

隨著孩子年齡增加,我們卻耐心漸少。明明孩子還是那個孩子,而我們當媽的自己卻不是那個自己了。

的確,孩子漸漸長大,漸漸融入社會,漸漸身負責任,也漸漸懂事。而我們做父母的,沒有因此而欣慰,反而更加不耐煩。

我們沒有耐心給孩子友好地說話,我們沒有耐心輔導孩子一道數學題,我們沒有耐心去思考孩子卷子上一個個紅叉背後的原因。

當吼叫代替了日常講話,當交流全都變成了催促,我們眼中的孩子越來越不盡如人意。

這樣的日常成了孩子的噩夢,也成了父母內疚、自責的根源,也成了一個個惡性迴圈。

我也同樣,也同樣會有以上種種。

我們為何對孩子總不滿意呢?根本的原因,我想,應該是無法接納孩子。無法接納孩子偏離自己的養育目標,無法接納孩子的錯誤,無法接納孩子的差強人意……

每當再次陷入這個惡性迴圈時,就讀一讀《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每一次讀,每一次都會減少自己內心的一些焦慮。

孩子做事沒動力?媽媽懂得接納,孩子更優秀

窗邊的小豆豆

該書主要以作者黑柳徹子童年在巴學園裡的學習體驗和對校長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理念為內容而成的回憶錄。書中寫人記事,獨立成篇,活潑自然,童心稚趣,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的內心,明白了教育的規律。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也讓我看清,作為一個母親,能做到接納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而這“愛”,正是孩子成長中所必須的“營養”。

心理學家林文采博士提出,“無條件的接納”是孩子從小需要的心理營養。

那究竟何為“接納”呢?

所謂無條件的接納,就是,不管孩子乖不乖,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此時此刻,我們都儘自己所有能力滿足他,愛他。

當然林文采博士這裡所指的“無條件接納”主要是針對孩子0-3月時候無條件的滿足,建立安全感。

但我們不要忘記,無論孩子多大,都需要家長或教育者的接納與支援。

在《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中,清晰地看到了小豆豆母親的接納,看到了巴學園校長的接納。他們更多地看到了孩子的優點,給予了孩子足夠的空間去自由成長。

孩子做事沒動力?媽媽懂得接納,孩子更優秀

窗邊的小豆豆

接納孩子是有獨立人格的人

第一遍讀完這本書,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放回原處》那篇文章。

小豆豆上廁所時,不小心把自己的錢包掉進了糞池。上課時間裡,小豆豆還在把糞池裡的東西舀出來,找錢包。

校長先生看到這一幕時,只是像朋友一樣問她,讓她找完後,把弄出來的東西再放回去,然後就像散步一樣走開了。

最後,她按照和校長先生約好的那樣,把那座小山完全放回了便池中,把舀子送回了工具房。

這時,小豆豆覺得‘即便錢包沒有了,也挺滿意的。’作者在文中這樣的一段話,對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值得思考。

實際上,在小豆豆的滿足之中,是因為“校長先生對我做的事沒有生氣,很信任我,把我當作一位很有人格的人來尊重”。

孩子的行為背後,也有自己的理由和動機, 我們其實無權干涉太多,能做的只有“傾聽,理解,接納”,僅此而已。教育孩子,實際上就是要看到孩子與我們成人認知方式的不同,然後順勢而為。

孩子做事沒動力?媽媽懂得接納,孩子更優秀

接納孩子是有獨立人格的人

尊重孩子的想法,接納孩子偏離自己養育目標的行為,可能是很多家長難以攻克的課題。對我而言,也是如此。

但當我嘗試接納孩子時,發現孩子面對成長,面對困難,有著比成年人有著更大的勇氣。

兒子今年五月因為感染EB病毒,住院治療,半個月沒去上學。孩子學校平時本來作業就多,這下更是落下不少。

復課後的第二天,兒子晚上吃完飯自己在屋裡寫作業。等我收拾完廚房去看,孩子趴桌子上已經睡著了。

後來,兒子跟我說,他中午沒有午休,在老師辦公室補作業,特別累。那幾天,兒子的確很累。

有天晚上,兒子躺下跟我說:“媽媽,我能不去上學不?”

我想了想說:“當然可以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想法,有人選擇上學,有人選擇不去上學。只是,不上學的人就失去了學習很多有趣知識的機會,就失去了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

兒子聽完,沉默了一會兒說:“這樣啊!那我還要成為考古學家呢。”

我什麼也沒再說。

兒子在臨期末考試前的那段時間裡,一直都挺努力的,補上了之前的很多作業。班主任也跟我說,兒子上課特別專注,下課都在閱讀,寫作業。

也就是從這件事開始,我終於明白,孩子在成人的世界裡成長,本來就需要足夠大的勇氣。如果,我們當父母的總是打擊他,他哪裡還有力量去面對種種困難?

孩子做事沒動力?媽媽懂得接納,孩子更優秀

接納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事實

接納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事實

小豆豆在巴學園裡上課不像別的學校那樣一節課下來另一節課的順序,而是按照每個學生自己的喜好決定開始上哪門課。老師會把當天要上的所有課,還有每節課要學習的問題點都寫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自己決定先從哪門課開始學。

作者在文章中說,學生能從自己喜歡的科目開始一天的學習,會覺得非常開心。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因為在放學之前做完就可以,也都能完成。

不由得想想,現在的應試教育,正是把各種性格不同,愛好不同的孩子塞進教室裡,學著同樣的課本。

我們用模式化的教育把性格各異,聰明活潑的孩子塞進了千篇一律的模具裡。

家長沒有解放孩子,還在使勁往模具上施壓。

看看什麼是我們常常會掛在嘴邊的話。

“你看人家xx,奧數學得多好。”

“你看看你自己,怎麼搞得,連你們班最慢的孩子都不如。”

“你看大家都這樣,沒關係的。” 甚至,往往在安慰孩子時,都不忘記比較。

法國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揭示了教育本來就該順應孩子的天性:“我們栽種草木,讓它長成自己的樣子;我們教育孩子,讓他擁有自己的才華”

其實,不說大家也都明白,每個人,每個孩子,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

而教育的本質也是如此,讓橙子長成橙子,讓葡萄長成葡萄。這應該才是孔子所說的 “因材施教”。

孩子做事沒動力?媽媽懂得接納,孩子更優秀

接納孩子的成長是他自己的人生體驗

接納孩子的成長是他自己的人生體驗

書中《不能跳》的文章裡講,小豆豆很喜歡蹦蹦跳跳,看到有趣的東西,就直接跳上去。一次跳進了蓋著報紙的廁所池,一次跳進沙堆裡。跳進去後才發現下面是一堆灰泥,幸虧媽媽及時趕到,才把她解救出來。因為這樣,她吃了不少苦頭。她自己告訴媽媽再也不跳報紙和沙子堆成的山了。

在這裡,小豆豆的媽媽始終沒有批評、訓斥孩子,而是在孩子遇到困難,滿身沙子的時候,幫她清理乾淨。

孩子正是在這種種不同體驗中,去學會認知和成長。如果我們不給他調皮和體驗的機會,而是直接告知,恐怕他們無法真正長大,還會影響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安全感。

孩子做事沒動力?媽媽懂得接納,孩子更優秀

說到這裡,不由得想起上次和朋友一起帶孩子出去玩兒的一件事情。

朋友的孩子是個男孩兒,現在四、五歲。孩子性格外向,喜歡無拘無束。在山上玩兒的時候,他自己爬到山坡上,抱著一個大樹根準備拿下來玩兒。

旁邊的孩子爸爸看到,趕緊大聲警告:“放下,趕緊下來!一會兒給摔下來了。”

這時,這個小寶貝不慌不忙地把樹根放在山坡上,自己半蹲下來,用腳蹬了一下樹根,讓樹根順著山坡滑下來,自己再跟著慢慢下來。

孩子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沒有讓自己受傷。這是孩子自己想到的辦法,是孩子在“調皮、搗蛋”中自己發現的方法和規律。

如果我們不敢放手,就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即使,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也要讓自己認識到。

孩子做事沒動力?媽媽懂得接納,孩子更優秀

接納一個真實的存在,就是愛

孩子就是孩子,無論他是不是可愛,學習成績好與不好,優秀與否,都是真實的存在。

如孫瑞雪老師所說,“接納一個真實的存在,就是愛”。我想,《窗邊的小豆豆》給我們家長的啟示或許也正是這句話。

讓我們先學著去接納,相信孩子自然會給出答案。

注:本文配圖均來自網路,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