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清晰規則,是對孩子最好的以身作則

問:成人不清晰規則,會導致孩子對規則模糊嗎?

劉老師:是的,沒有規則,就一定會有權威,權威的統治下會產生很多規條。在這樣的環境裡,你會看到孩子之間一發生衝突,匆匆地說一句“對不起”,然後就跑掉了。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帶來什麼後果,也不知道自己在承擔什麼責任,只是把“規則”當成一個逃避問題的工具。

他們還會挑戰規則,當你想明確規則時,孩子說:“某某不是這樣說的啊!”並且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頻率特別高,幾乎幾分鐘就會產生一個矛盾,必須要老師在場才能解決。如果對規則清晰的話,孩子完全可以自己解決問題。

父母清晰規則,是對孩子最好的以身作則

問:成人比較習慣作為權威來建立紀律,這是一個限制性的信念嗎?

劉老師:規則本來是共同遵守,保護全體人的自由的,但限制性信念太主觀了,它會讓人養成固著的習慣,忽略了什麼是別人範圍內的東西,很容易侵犯界限。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家長帶孩子來園裡參觀,奶奶說:“你看,這是劉園長,這是於園長,你見到劉園長要叫劉園長好……”但當時孩子的注意力正好在別的地方。或許有人認為這沒什麼傷害,但這確實是打斷了他,每一次打斷,孩子的專注力都會受到干擾。

父母清晰規則,是對孩子最好的以身作則

問:你會怎麼跟家長溝通類似的事件呢?

劉老師:改變限制性信念需要一個歷程。首先,要知道有限制性信念這個東西,當它下次出現的時候抓住它,觀察它,試著去突破。其次,我會告訴他們,多想想這件事究竟是你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有時,我會讓父母描述事情的細節,當察覺到其中的限制性信念時,讓他停下來,把這種信念和孩子在幼兒園中的表現聯絡起來,然後再給一個建議。一次也許效果並不明顯,但堅持兩次、三次乃至更多次後,效果就出來了。孩子有變化了。這正是孩子引領我們的成長。

父母清晰規則,是對孩子最好的以身作則

問:能舉一個幫助家長髮現限制性信念的例子嗎?

劉老師:有一個孩子的口腔特別不滿足,總想方設法找吃的。但他媽媽認為食品應該是天然的,不給孩子吃任何有新增劑的食物,連餅乾都不提供。在幼兒園裡,我能明顯地觀察到這個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吃上。當我第一次把食物的壓抑和孩子的表現告訴他媽媽時,他媽媽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了,並且認為自己的原則絕不可能動搖。

第二次跟她提起,是在一次親子活動上,幼兒園組織父母和孩子一起烤餅乾。整個過程中,孩子的注意力都在葡萄乾上,根本無暇動手操作。我當即和他媽媽溝通,讓她觀察孩子的表現,並對她說:“這是孩子真實的狀態,我只想解決這件事,請你不要有情緒。我們平時想當然地認為孩子的狀態是什麼樣的,卻沒有真正從觀察中去了解孩子。你認為的真相——食品應該是自然的,其實讓孩子離生命的真相更遠了。”

他媽媽當時哭了,接下來的日子開始讓孩子帶食物。之後我們保持著溝通,能感覺到她的生命正在轉變,變得柔軟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覺察到一些自己的限制性信念,也能意識到我們和孩子是兩個不同的生命,只是有時我們太恐懼了,總認為自己所做的能避免讓孩子受到傷害。但孩子的生命不是我們想象那樣的。

父母清晰規則,是對孩子最好的以身作則

問:回到孩子身上,成人怎麼規避權威,去幫助孩子內化規則呢?

劉老師:內化規則是一個長期的體驗過程,一定要反覆練習才能做到。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有機會去做,一開始是在潛意識的層面,透過反覆地做來體驗,接下來透過心理的整合,然後將規則上升到意識的層面。

父母清晰規則,是對孩子最好的以身作則

問:在孩子體驗的過程中,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劉老師:用語言和孩子的行為配對。比如:我們帶著孩子一起歸位物品,我們要告訴他,現在正在做的事是歸位。

這個過程中,成人和孩子之間一定要平等,和孩子共同遵守規則。例如:要求孩子歸位,父母也要做到;告訴孩子不能打別人,同樣父母也不能隨意打孩子。難處在於,成人和孩子不同,規則對成人來說是頭腦先知道,再指揮行為,並且不一定能做到。

孩子透過反覆的體驗,會將體驗到的東西內化到生命裡面。

父母清晰規則,是對孩子最好的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