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看見,像光一樣照亮孩子的世界

生孩子容易, 養孩子難!這幾乎是所有天下父母的心聲!父母面對難以管教的孩子感到傷心難過、心力交瘁,無奈之下,不得不動用體罰、打罵等手段,但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不僅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

很多父母不明白,過去那個乖巧可愛的孩子為何變得如此生疏?

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才能讓孩子親近父母,聽從父母教導,從而建立幸福和睦的家庭呢?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這本書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從封面上看,一隻大手牽著一隻小手,讓人感受到這世間最溫暖的親情,特別溫馨。這不正是我們養孩子的初衷嗎?曾經,我們也對孩子說過:只要你健康快樂,爸媽做什麼都願意!可是在生活的瑣事中,我們是否忘記了自己最初的心願?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看見,像光一樣照亮孩子的世界

這本書的作者戈登·諾伊費爾德是加拿大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致力於兒童與青少年發展研究,擁有40餘年的研究經驗和成果,是國際兒童發展領域最權威的專家之一,他擅長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複雜的行為表象中發現簡單的規律。

諾伊費爾德認為,

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當孩子的內心不被父母看見時,親子關係就會逐漸破裂。

親子關係的疏離促使孩子不再依戀父母,從而反抗和拒絕父母,讓父母的教養工作變得難上加難。書中也給出瞭如何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建議,希望能幫助你走出親子關係的迷霧。

看見,就是迴應;迴應,就意味著自己被看見了。在親子關係中,迴應像一縷光照亮孩子的世界;沒有迴應,孩子就像生活在黑暗之中,什麼也看不見。

一、親子關係是如何破裂的?

孩子與父母關係親密時,他們會信任父母,敞開自己的心扉,這是對父母深深地依戀。

父母如果忽視親子關係,只在乎孩子的行為表現和學習成績,甚至為了逼迫孩子學會某種技能,與孩子發生衝突,就會使親子關係變得很糟糕。

有這樣一個場景。12歲的兒子,晚上8點了還沒完成作業。爸爸提醒他好幾次,他卻捧著電腦專心地玩遊戲,對爸爸的話置之不理。後來還厭煩地甩出一句:“你煩不煩啊!”爸爸很生氣,訓斥他:“如果你在做你該做的事,我當然不會來煩你!”兒子衝爸爸大吼一句:“你什麼也不懂!”然後“砰”地一聲關上門。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孩子的冷漠和敵意,讓父母無法靠近他們。於是父母覺得這孩子太不聽話了,自己怎麼這麼命苦,養了這樣一個的小刺蝟?其實是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兒子的一句“你什麼也不懂”,意思就是,

你沒有看見我的內心,你不理解我。

孩子生來很依戀父母,但依戀關係和其他各種社會關係一樣,也是不穩定的。人類可以依戀很多東西,比如工作、家庭、朋友、興趣、某種信仰等等。同樣,對孩子而言,依戀物件也可以改變。他可以依戀祖父母、兄弟姐妹,或者一起玩耍的小夥伴。

一旦孩子的依戀物件不再是父母,親子關係就可能受到威脅。同伴關係極有可能與親子關係產生競爭,成為父母教養孩子的最大威脅。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看見,像光一樣照亮孩子的世界

因為孩子與同伴相處時,獲取到的價值觀和資訊可能與父母的教導相矛盾。比如,父母說“要好好學習,不要玩遊戲”,但同伴卻說“連遊戲都不會玩,真丟人”。久而久之,一旦同伴的影響大於父母時,孩子就會疏遠父母,牴觸父母的教導。

諾伊費爾德將孩子不再依戀父母、受同伴關係主導的現象稱為同伴導向。同伴導向的孩子喜歡學習同伴做事原則和價值觀,以獲得同伴的好感。但同伴無法替代父母完成正確引導。

他們就像盲人牽著盲人,雖然失去了方向,自己卻渾然不知。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看見,像光一樣照亮孩子的世界

那孩子可以和父母、同伴同時建立依戀關係嗎?當然可以。交朋友對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需要朋友,兒時的好夥伴對一個人尤為珍貴,甚至一輩子都難以忘懷。但前提是,這些關係不與親子關係產生衝突。

精神分析理論裡有一句話:關係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係。在關係中孩子才能被看見,父母應該知道,自己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二、如何理解孩子的叛逆行為?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全是因為孩子天生的性格。雖然基因會對孩子的後天產生一定影響,但我們更應該相信,後天的環境和經歷對孩子影響更大。很多時候,孩子因為內心沒有被父母看見,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才會和父母對著幹。

父母對孩子叛逆的最好迴應是:培養更牢固的依戀關係,而不應該採用懲罰、施壓手段。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看見,像光一樣照亮孩子的世界

什麼是逆反心理?它是人在受到強迫時自發產生的反抗心理。孩子兩歲時,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漸強烈,就會出現頑劣的逆反行為。可以說,逆反心理在任何年齡段都可能出現,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控制。

雖然父母很苦惱孩子的逆反行為,但逆反和人類所有的其它本能一樣,在某些條件下也具有關鍵的作用。逆反就像小草周圍的籬笆,保護小草不遭受別人的踩踏。孩子在逆反的保護下,為發展自我意識創造空間,能抵抗所有自己之外的思想。

正常的逆反保護他們成長為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或者父母的影子。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看見,像光一樣照亮孩子的世界

在教養過程中,父母不可避免的會給孩子施壓,但睿智的父母懂得儘量不強加自己的意願給孩子。他們懂得孩子既依賴父母,也有發展自我的逆反需求。聰明的父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輕易越界。隨著孩子真正獨立成熟,逆反心理就會消失。這時他們能處理複雜的情感,當面對不同想法時,會辯證地思考,懂得什麼時候接受別人有益的思想,什麼時候堅持自己的看法。

有時候,我們越著急,孩子越磨蹭;我們要求孩子打掃房間、做作業,他們偏偏就不願意做。對逆反心理強的孩子來說,父母期望越高,他們的反抗就越強烈。逆反心理給父母和老師帶來了很多難題。既然是人的本能,逆反心理當然不能完全消除了,那麼,能得到緩解嗎?能,但前提是必須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依戀父母的孩子,對父母的期盼和引導,一般是很樂意接受的,他們更願意和父母溝通自己的想法;相反,沒有了依戀關係,孩子會把父母的話當成教唆,認為父母在擺佈、控制自己,而一旦服從,就表示自己妥協了。這個時候,父母的發號施令顯然是自討沒趣,即使父母的要求很合理,孩子也會像拒絕陌生人一樣拒絕父母。

對於同伴導向的孩子,即使父母一言不發,一個表情和動作,都可能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這個時候父母在孩子心裡,如同陌生人,甚至是敵人。他們時時刻刻像刺蝟一樣防備著。

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能分清什麼是孩子自然的逆反,什麼是同伴導向的反抗,這樣才能在面對孩子逆反行為時做出正確的反應,不傷害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三、如何重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看見了的依戀關係的重要性,父母們應該明白在孩子真正成熟之前,重建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回到正軌的唯一機會。穩定的依戀關係是教養的根基,只有孩子依戀父母,願意接受父母的管教,孩子才能在父母的保護下,慢慢長大,實現真正的獨立成熟。那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把注意力放在關係上,而不是糾正行為

一個14歲女孩的父親說:“我留言了我和女兒的對話,我發現大部分都是讓她做什麼,教她東西,或者糾正她某些行為。很少有單純地在一起,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時光。”

從孩子學會走路開始,父母就開始擔心孩子的安全、學習、行為舉止,總之是各種擔心,生活中也充斥著“這不能做”、“那應該怎樣”等等各種管教。如果我們總是自以為是地把目光放在改善孩子的行為上,我們就無法和孩子建立深層的親密關係。

父母應該以恰當的方式靠近孩子,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不是硬生生地、高姿態地去糾正孩子的行為。

2、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喜歡真實的自己

想讓孩子依戀父母,就需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需要他、喜歡他,對父母而言,他是最特別、最重要的。父母給孩子的愛,不能附件任何條件。比如,聽話才喜歡,成績好才不被批評,這些行為都是有條件的愛。有些父母甚至透過分離來懲罰孩子,以孩子依戀父母為籌碼威脅孩子,這種做法雖然讓孩子看起來聽話了,但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在這種壓力下,因為害怕父母不喜歡錶現不好的自己,孩子不能表現真實的自我,也就無法全然信任父母、依賴父母了。

3、鼓勵孩子依賴父母

現在社會崇尚獨立,好像孩子越早懂事獨立,父母越覺得自己教養有方。我們有時還會嘲笑孩子:“這麼大了,還要粘著父母”。這種理念,在某種程度上給教養造成了障礙。孩子沒有成熟之前,我們催著他們長大,害怕他們退化,這種做法其實是在將孩子往外推,而不是拉向我們的懷抱。孩子的成長、成熟並不是靠父母催促出來的,而是他自然成長、自發實現的。就像我們不用費心孩子會不會長身高,只需餵給他們食物就可以了。

自然界自有更替,沒有誰為了春天而拒絕冬天的到來。同樣,我們不能為了孩子的獨立,而拒絕他們依賴父母。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看見,像光一樣照亮孩子的世界

親密的親子關係

在現代的快餐文化中,我們都注重以結果為導向,所有行為都希望短期就能見到效果。比如父母們會去學習一些管教技巧,只要贏得了孩子暫時的順從,就認為自己的辦法是有效的。但對於親子關係而言,所有功利的、技巧性的做法,都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

當我們放棄“教養中應該做什麼”,將注意力放在親子關係上,看見並及時迴應孩子,讓他們感到安全和滿足,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