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年 鑄就“差異化教育”品牌

作者:高玉梅

廈門市集美區曾營小學創辦於1911年。110載風雨路,110年教育情。學校歷經百年滄桑,為廈門現代工業重鎮的興起,以及國家臺商投資區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也培養了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家曾竹韶等一代又一代英才。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深厚、辦學文化源遠流長。近30年來,學校在“差異化教育”上持續探索與創新,成就了新的品牌,在百年校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華僑捐資創校

百年絃歌不輟

1911年,在中國的東南一隅,隸屬福建省同安縣的安仁裡,有一個偏僻的小漁村叫“曾營鄉”。村裡的緬甸華僑曾廣庇、曾上苑等人秉承“愛國莫先愛家,愛家則教育尚焉”的愛國情懷,發動一批志同道合的華僑,共同出資興辦“龍山學堂”,後更名為私立第一高小國民學校,此即曾營小學前身。

在舊中國,歷經艱辛,龍山學堂幾近停辦,但村民求學的熱情,讓學校依然絃歌不輟、頑強生存。

1953年2月21日,政府部門接辦龍山學堂並易名為曾營小學。1958年,廈門掀起建立工業重鎮——杏林工業區的熱潮,曾營小學由此迎來了發展的機遇。1963年5月,為解決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子女就學的需要,當時的杏林區異地重建了原杏林中心小學(曾營小學前身)。隨著學校硬體的不斷完善,學校教育質量顯著提高。1965年,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達到了全市優秀標準,學校躋身省重點小學行列。

1989年,杏林被確定為全國首個臺商投資區,這為曾營小學提供了二次騰飛的大平臺。現在,學校作為全省首批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是當地居民子女就學青睞的優質學校。

多年來,曾營小學秉承“海納百川,勇立潮頭”的辦學精神,形成了獨特的學校文化。改革開放後,學校勇於創新,實施“有差異的教育”。曾小人用大海一樣的胸懷,包容學生的差異,以敢為人先的勇氣,致力於“差異化教育”的改革,成績令人矚目。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鑄就“差異化教育”品牌

“差異教學”是曾營小學“海納百川”胸懷的一個見證。20世紀90年代,學校已經開始分檔次佈置作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浸潤著海洋文化的“差異化教育”已經成為學校的品牌。

曾營小學在照顧差異的課堂上,推行以“三核”為導向的“差異教學”模式,即根據教材提煉出反映課程標準的“核心知識”,根據“核心知識”設計每堂課的“核心問題”,圍繞“核心問題”採用討論、評論、視聽、觀察、實驗、操作、演示等“核心方法”。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得以鞏固並擴充知識,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得到基礎性的指導和幫助,每名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差異性作業研究一直是學校實施“差異教學”的攻堅專案。教師根據學段的核心素養目標要求,將要領性、關鍵性的學習內容設計成層遞式任務:一是根據挑戰水平設計,二是根據複雜性設計,三是根據資源設計,四是根據學習成果設計,五是根據過程設計,六是依據作品設計。這六大型別設計形成了“作業超市”。

“之所以叫‘作業超市’,是因為我們提供了多種作業內容,讓學生有選擇的權力,就像在超市選商品一樣。”學校副校長吳洵介紹,因為每個學生的能力有差異,所以作業也會有不同。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20以內的數學加減法時,拿到手的作業分成三個部分,分別取名為“學海啟航”“學海泛舟”“學海遠航”,對應的就是基礎知識與容易的題型、中等難度的題型、比較有難度的題型。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做其中一種題型即可,也可以選擇全部做,自主權在學生。學校將這種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的作業方式,稱為“作業超市”。避免“一刀切”的作業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作業負擔,這也是學校“差異教學”的舉措之一。

近年來,學校對課程進行系統整合,構建起“悅航課程”體系。“悅航課程”分為:“領航課程”,即國家課程和校本化實施的微課程;“遠航課程”,即基於區域、學校特色的課程,如校本課程“有趣的漢字”“經典快樂誦”等;“啟航課程”,包括社團課程、家長課程等。“悅航課程”的實施豐富了學校課程育人體系,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主題式教研引路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如何設計?核心問題的提出是否契合教學重難點的需要?問題解決是否有利於學生掌握核心知識、提高核心能力?問題表述是否準確?針對這些問題,學校啟動了“114主題教研模式”,每個教研組選擇一個主題,進行差異化教育教學的研究。如數學教研組在以“核心問題”為主題的研討中,從一個明確的主題開始,透過問題解決和能力提升,明確一個任務目標,依託4個載體,即一個課例、一份作業、一次會診、一場講座的呈現,進行研討。課例展示是學校“114主題教研模式”的重要方式。在課例研討中,教師需要對教學中的“一份作業”的差異化教育成效進行“會診”,最後由一名教師代表用一場“微講座”對該場次活動進行梳理總結。

學校主題教研還以問題為導向,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規範的主題教研工作機制,包括教研主題選擇、職責分配、成果形式記錄等;二是對教研效果進行監督,學校成立質量監督與稽核小組,定期對主題教研效果進行調研和指導;三是建立教研評價制度,學校兼顧學生的學業發展和教師的專業發展,結合論文、案例等作為評價的參考指標。不同學科、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在主題教研中聚焦一個主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有力地促進專業發展。

學校語文教師洪翠蘭說:“以前我認為教研只是一種學習形式,而我們學校的‘114主題教研模式’,讓我和全體語文教師浸潤在同一個主題中,真正實現了從學習到實踐、再從實踐回到學習的迴環。”她認為,有了主題教研,她才能成為青年教師中的佼佼者。工作8年的她已經成為市級骨幹教師,並且多次在全區教師技能大賽、創新大賽中獲獎。

學校還啟動“領航教師”培育工程,用“三級帶教”制度來推動教師成長。在“三級帶教”中,第一級帶教物件是市級以上骨幹教師或區級以上學科帶頭人、專家型教師,他們是處於成熟期的“領航教師”。學校聘請校內外教學名師或教育專家,對他們進行指導,助其形成鮮明的教學主張。第二級帶教物件是區級以上骨幹教師或校級以上教學新秀,屬於成長期的“遠航教師”,由領航教師對他們實施“一對一”或“一對二”指導,助力其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第三級帶教物件是入職5年內的新教師,他們是處於適應期的“啟航教師”,由“遠航教師”對他們進行指導,促其儘快勝任教育教學工作。

“領航教師”培育工程啟動以來,學校各梯隊教師發展勢頭良好。先後有一人晉升為正高階教師、福建省教學名師,3人被確認為福建省學科帶頭人、福建省名校長候選人,6人被確認為廈門市專家型教師,4人被確認為廈門市學科帶頭人。20年來,曾營小學先後走出了20位校級領導和9位中層幹部,在集美區各校積極作為、示範引領,彰顯了學校的“領航”精神品質。

提煉“領航”精神

引領黨建品牌

百年曾營小學,春華秋實,薪火相傳。學校從創辦到今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精神。這些精神,也鑄就了學校的黨建品牌。

一是愛國精神。學校創辦者、華僑慈善家曾廣庇等人捐資辦學,學校黨組織將他們身上“廣行義舉興醫興學昭海嶠,庇廕英才愛國愛家耀祖邦”的興學育才、愛國愛鄉精神總結為“捐資辦學的愛國精神”。

二是開拓精神。曾營小學早期傑出學生代表曾竹韶,遠赴重洋,為中國雕塑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主創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虎門銷煙”浮雕,參與籌備中國革命博物館,是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著名雕塑家、美術教育家。學校黨組織將其身上“學貫中西,開拓開創”的精神總結為“學貫中西的開拓精神”。

三是敬業精神。蓋軍銜是新時代廈門特區產業工人的傑出代表、中華技能大師、全國勞模。他三次加入南極科考隊保障機械運轉。學校黨組織將其總結為“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

四是創新精神。具體指學校教師勇立潮頭的課改“領航”精神。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在全國優秀教師沈怡蓉、許金珠與高亞勤的帶領下,學校成為全國首批課改實驗校,成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急先鋒”。學校黨組織將其總結為“課程改革的創新精神”。

“領航”黨建品牌的成功打造,讓曾營小學全體師生紅心向黨、以校為榮,教職員工爭做“領航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欣欣向榮:2021年初,學校榮獲“福建省文明校園”稱號;2021年4月,學校獲評廈門市第二批“教師發展示範學校”。現在,學校黨總支以“領航”黨建促發展,使之成為學校賡續輝煌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