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的人都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

前幾天看到一則訊息:有一對夫妻送他們的小孩到培訓機構參加培訓,花了21萬,最後小孩考試成績出來只有59分。

家長責罵培訓機構沒有教會小孩知識,培訓機構說小孩太笨,學習沒有效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後他們只能對簿公堂。

很顯然,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從培訓機構的角度還是學習的角度,學習的效果是很不明顯的。

厲害的人都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

難道說學習是一件很難,高不可攀的事情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有些人能成為學習高手,有些人卻永難突破,止步不前。

怎樣才能高效的學習?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掌握學習的底層邏輯,厲害的人都用這樣的學習方法,才會事半功倍。以下從四個方面來闡述,以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

厲害的人都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

01 改變錯誤認知,避免無效努力

正如很多人認為成為父母后就一定能做好父母一樣,很多人認為學習是天生的,靠直覺的,是人就會學習。

殊不知學習是一種技能,是需要掌握正確的認知和科學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會學習。所以學習之前要改正錯誤的認知。

錯誤認知一:只要在某件事情上花的時間足夠長就可以更好地記憶或掌握所學的知識。

比如長時間背誦課文中的段落,大家一般認為這樣不斷重複,花的時間越長,記憶越牢固。可研究發現,長時間反覆背誦只是浪費時間,根本無法產生持久的記憶,而且往往會給我們產生一種錯覺:隨著對所背誦的課文越發熟悉,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內容。

厲害的人都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

這是因為花幾個小時重複做同一件事,看起來是很刻苦,但學習時間的長短並不能用來衡量掌握的程度。

錯誤認知二:知識多不等於學習能力強

學習就像建造房子,我們先需要準備各種各樣的材料。材料備齊之後,我們才開始打地基,構建框架,最後架樑封頂。

各種建築材料是知識,而學習能力是運用知識的能力,就像用各材料組合撘配建造房子的過程。

知識跟學習能力是兩個不同概念和範疇,不可劃分為等號。而錯誤的認知指導我們錯誤的學習,理所當然效果也是沒有價值的。

厲害的人都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

02 理解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才能深度學習

在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到:我們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一直無法提升,就是因為我們掉進了追逐技術效率的遊戲圈: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我們看似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實是在原地打轉。

所以需要提升認知效率,把80%的時間花在20%重要的知識和關鍵問題上。

厲害的人都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

同樣學習層次低跟認知深度有關。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要儘量去了解和找到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和定律。

因為這些知識往往是現象背後的本質,可以說具有“四兩撥千斤”的能量。

找到這些知識後要去分解,細化,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去深度關聯已有的知識,甚至去教授別人,進行深度學習。

厲害的人都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

03 透過刻意練習,把知識內化成技能

學習分為三個層級:資訊、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接收資訊,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以記憶為目標;學習高手磨練技能,只求日日精進。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把知識內化技能,同時知識是一種靜態的,是安安靜靜躺在書本或者存腦海裡。也只有動態地運用知識,把它變為可以用來完成某件事情技能,知識才能完全屬於我們,我們也才能對他運用自如。

所以學習如同寫作、唱歌、表演一樣,它也是一種技能。而任何一種技能都需要不斷的練習,從而達到一種熟練和條件反射。

厲害的人都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

以心理學為例,心理學課本里的很多理論,如果我們只是理解與記憶,那些理論永遠就只是靜態的知識。

但是,如果我們把它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並知道生活,那麼靜態的知識就轉化為動態的能力,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

當然剛開始在運用這些理論時會很生疏,隨著運用的次數越來越多,慢慢就變得熟練,熟練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一種條件反射,碰到類似的問題不用思考直接可以解決。

或者說,這個生疏到條件反射的轉變就是刻意練習的過程。

厲害的人都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

04 透過不斷反饋和反思,促進成長、精進

牛吃完草後再反芻,是為了細化吃進去的草以促進更好的吸收。

學習也需要不斷的反饋和反思。反饋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自己的練習的方向、方法是否正確,是否達到想要效果。

一方面反思可以更加深化我們知識,它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它可以幫助我們關聯新舊知識,從而創造新知識;它還可以督促我們把知識運用起來,並檢查運用的效果。

比如在鋼琴學習的過程中,聽很重要。為什麼聽會重要?聽實際上就是不斷反饋。從聽到的聲音來判斷琴是否彈得正確。

厲害的人都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

如果聲音太尖,說明觸鍵方式和用力方式不對,手指太立,力量是直接砸下去而不是手指放平,力量用推的。

聲音太悶說明沒有抬手指直接戳下去的,聲音沒有發生共鳴。

正是因為不斷的反饋,才知道練習是否正確,才發現錯誤,不斷調整,一直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在不斷反饋的基礎上不斷改正錯誤,調整方向,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就會發現找到一些內外的規律,再運用這些規律就能做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厲害的人都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

還是以鋼琴為例,透過聲音太尖的反饋,知道觸鍵和用力方式不對,調整並改正錯誤的方式,運用新的正確的方式,彈出柔美的音色。

所以當我們透過練習,把手、腦和耳朵之間建立一種關聯或者心智模式,想要柔美的音色,自動匹配正確的觸鍵和用力方式。

曲子中抒情的地方几乎都需要柔美的音色。透過反思你會發現抒情性的句子、段落跟柔美音色建立起一種關聯。在練習曲子時,只要碰到抒情的部分,都用這種觸鍵和用力方式就能很快練好。

這就是透過反饋和反思,就很容易做到以點帶面,提高學習的效率,促進不斷成長和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