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案之大明空印案,跟近一半的官員有關,這些人冤不冤?

明朝洪武9年,也就是1376年七月的一天。 皇宮外頭站了一個人,這個人來回踱步,看起來挺著急,要見皇上。朱元璋手下的一個檢校官,這個教官是錦衣衛的前身,專門負責給皇上的刺探情報。監督百官的一個諜報人員,說白了就是一個特務。特務急著見皇上,八成是得到什麼不得了的情報。守宮門的太監不敢怠慢,立即通報給朱元璋一聽了還等什麼,趕緊召集吧。只見檢校官掏出一個賬冊,呈給了皇上。這個賬冊就是明代的時候,官府記錄來往錢糧賬目用的賬本。朱元璋開啟賬本一看,當時是急火攻心了龍顏大怒。究竟是誰這麼大的膽子,竟敢用這樣的賬冊,簡直不把朕放在眼裡。

千古奇案之大明空印案,跟近一半的官員有關,這些人冤不冤?

這是一本空賬冊,賬冊上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這本賬冊雖然什麼都沒一起,可是卻蓋著各級地方政府的官印。也就是說印已經蓋好了,你想填什麼就填什麼,愛寫什麼就寫什麼。全都應允,官府全都認。好傢伙,這還了得。朱元璋立即就問了這賬冊是從哪裡來的?檢校官回答說,是在地方進京核對賬目的官員身上發現的。

明朝的時候,各個地方政府專門收稅的官員,每年都要到戶部,也就是專門負責稅收和財政政府部門核對賬目。朱元璋一聽火更大了,這些地方官員吃了雄心豹子膽,居然敢在空白的賬冊上蓋印。相關部門接到命令,馬上就行動了起來,把那些個到京城對賬的地方官通通都控制起來,挨個的詢問搜查。不查不知道一查是嚇壞了朱元璋,當時全國一共13行省140多個府,其中有接近一半的掌印官,跟這事有牽連。把朱元璋給氣的一聲令下。但凡是掌管大印的一把手,以及那些知情不報的官員,還有監管不力的檢察官,匆匆給抓起來,打入大牢。這就是發生在明朝洪武9年轟動一時的空印案。

在這些被捕的官員當中,有不少還真就是兩袖清風,受百姓愛戴的好官。有位名叫方克勤的人,被捕之前是山東省濟寧府的知府。有一年朱元璋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就下詔書號召百姓們的開墾荒地,並且承諾三年免徵稅。可是地方官員的陽奉陰違,剛過了一年就開始徵稅了。這麼一來,老百姓就不願意了,各種抱怨。

千古奇案之大明空印案,跟近一半的官員有關,這些人冤不冤?

皇上說話不算數,大夥紛紛放棄了開墾好的土地,一來二去這些土地就又撂荒了。後來新上任的濟寧知府方克勤。瞭解了情況之後,就把老百姓又叫到一塊,鄭重承諾。在我管轄的地方,一定會做到三年以後再徵稅,而且把土地分成九個等級。三年之後,按照最差的土地上的收成來定稅率,同時來告誡自己手底下的官員,誰也不許違反,誰都不許亂來。誰敢違反的話,直接你給我捲鋪蓋捲走人。老百姓當時就信了他,個個就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上,開墾荒地

地還沒種踏實,又有事找上門來了。有一年夏天,濟寧的守將要強徵民夫修城牆。家裡的地裡都還有事,非讓老百姓放下活去修城牆。方克勤出面了,他就跟這個小將說,這位將軍啊,你能不能緩一緩,不要干擾咱們的百姓的正常生產。這位將領背後還有一批開國的大將在,他們就沒把方可勤這樣的文官放在眼裡。這話說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該強徵還是強徵。沒辦法,方可勤只好越級上報到省級領導,由省級領匯出面干預,這才免除了老百姓的勞役。那一年的整個濟寧府先是久旱,接著是風調雨順,迎來了農業大豐收。

所以當地的百姓就編歌謠,讚頌方克勤。“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是誰免除了我們的勞役,是使君的力量,是誰讓我們風調雨順呢?是使君帶來的雨。老百姓就覺得風調雨順大豐收,都是因為方克勤有仁愛之心的結果。所以最後他們還說了一句,您可是我們的父母官,是父母。你可不能走。在古代社會,被老百姓稱作為“父母”,那可是地方官的最高的讚賞。

千古奇案之大明空印案,跟近一半的官員有關,這些人冤不冤?

空印案裡面被抓的。有不少就像方克勤這樣的好官。既然是好官,為什麼欺君罔上?明朝的稅收是以糧食為主,輔之以貨幣稅收。給國家上稅,被稱之為上繳錢糧。按照當時戶部的規定,各個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定期把你們當地的收入、糧食、貨幣都上繳給戶部,然後跟戶部核對賬目,兩邊的數字相符,那你們這兒的稅收任務算是完成了。可是一旦有差錯,哪怕是錯一個數字一丁點都必須得加以糾正。這一糾正不要緊,糾正後的數字按照規定是不能夠在原有基礎上修改的,你得重新做賬。

重新做賬事情小,可是做完帳,必須再找自己當地的各級政府審查蓋章。這個才是麻煩事。過去交通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去個北京去個上海,來回幾小時就搞定了。那個時候去南京一趟,騎馬坐船。賬目一錯再拿回去重新蓋章,一來一回至少半年。進京上繳錢糧的官員,都是繳費官。並不是地方政府的一把手。這個印把子都在一把手手上,平時處理公務也要用,怎麼可能讓繳稅官隨身帶走。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上繳錢糧的時候,錢還好說,糧食長途運輸必然有所損耗,所以賬目對不上的機率是非常大。

那怎麼辦呢?官員們就想了這麼一個辦法,讓繳稅官進京之前,先把這個賬冊先蓋好章空白的,上繳錢糧之後,如果跟戶部的賬目完全一致,皆大歡喜。如果有誤差不怕,咱們重新把內容填寫在世間蓋好章的空白賬冊上,再去戶部核對就行了。這不是簡便的方法嗎?一大半的官員都採用了這個辦法,說明這已經是當時一個潛規則了,或者說是說明這種制度存在弊端。

千古奇案之大明空印案,跟近一半的官員有關,這些人冤不冤?

誰也沒想到,好好的怎麼就讓皇上朱元璋知道這個事還較起真來了。趁著下令徹查,要嚴懲這些涉案人員。這事聽起來其實也不復雜,跟皇上說說清楚。實在很難做,解釋不就完了?可是奇怪就奇怪在明明幾句話能說清楚的事,滿朝文武從丞相到百官,大夥兒都門清,就是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出真相。什麼原因呢?很簡單的一個字“怕”。因為朱元璋的這個人執法極其嚴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屬於不近人情,只要他個人認為有罪的六親不認,殺人不帶眨眼的。

1358年,朱元璋為了廣積糧,下達了禁酒的命令。可是大將軍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仗著自己老爹在給朱元璋賣命打仗,是朱元璋的近臣,壓根就不把朱元璋的命令當回事。不僅自己喝酒,還私自釀酒營利,沒過多久,這事就讓朱元璋知道了,張嘴就要殺了胡三舍。這個時候旁邊有人提醒說,胡三舍的父親胡大海,可在外頭給你打仗呢。言下之意就說,人家老爹正在前頭給你拼死拼活打江山擴充地盤,你後頭把人家兒子殺了,你就不怕胡大海背叛你嗎?不說則已。一說把朱元璋他給惹毛了。大聲吼道:我寧可胡大海背叛於我,也不能使我法不行。

朱元璋不僅沒有寬恕胡三舍,反而是親自動手把他殺了,儘管大夥兒都清楚空白賬冊上蓋章,那是進京繳納錢糧的無奈之舉。眼看著朱元璋就要下殺人的命令了,大夥兒紛紛後退選擇三緘其口的時候,倒是有一個人勇敢站出來。這個不怕死的人叫鄭士利,浙江寧海人,身份是生員,在明清兩代生員一般指秀才,功名是有的,但是沒有資格上金殿。

千古奇案之大明空印案,跟近一半的官員有關,這些人冤不冤?

鄭士利是哪來的膽子?一是因為他覺得空印案這個事太過冤屈了,這麼多的好官就這麼被殺了六個隊的飄雪。所以他想向皇帝講明實情。當然他也不是一點死心都沒有,他的親哥哥鄭士元也受到了空印案的牽連。正在大牢裡蹲著。

他哥哥鄭士元,當時也是一個著名的清官。鄭士元在擔任六品監察御史的時候,彈劾了不少的貪官汙吏,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侄子朱桓。朱桓涉及一起重大貪汙,由於朱桓的父親曾經救過朱元璋的命,朱元璋這個時候就想赦免朱桓的死刑。這個執法嚴苛的君主居然也有徇私枉法的時候。在這個當口鄭士元站出來說,朱桓已經是累犯了,不是第一次,好多次都犯貪汙罪了。如果這一次你還不殺他,您乾脆制定一條規矩吧。但凡是皇親國戚犯法,一律從寬懲罰好不好。這話把朱元璋給憋得說不出話了。

鄭士元絲毫不在乎,大義凜然準備昂首就義。最後是太子朱標出面給他求情,而且這個球形一開始朱元璋還不答應。朱標勸他爹說,父皇你看人家唐太宗不管魏徵說出難聽的話,他都能夠接受,安之若素,所以才有了貞觀之治。 你再看看人家曹操,有個叫陳琳的人,寫了文章把曹操的祖宗八輩都罵了個遍。曹操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還重用陳琳。朱元璋還真就琢磨琢磨,氣由此全消掉了。

千古奇案之大明空印案,跟近一半的官員有關,這些人冤不冤?

朱元璋想想鄭士元說的也有道理,就放過了鄭士元的同時,還把朱桓給殺了。接著,朱元璋就把鄭士元叫了過來說,我聽說你家境貧寒,卻能夠拒絕賄賂。這些奸賊以死相威脅,你一點都不畏懼,我就不明白了,你是怎麼做到貧賤不能移,威武不屈的?鄭士元回答說,為官者的一言一行都是代表國家的,為官者貪,老百姓就會認為這個國家邪,為官者廉老百姓就會認為這個國家正。為官者如果不敢鎮邪,那麼老百姓心裡就沒有這個國家了。因此為臣不敢褻瀆職守,唯恐有負朝廷的重託,這番話說得朱元璋是連連點頭,甚至感嘆地說,見金動心者不可為吏,見善不揚者不可為官。

為官如此清正廉潔的鄭士元,也被牽扯到空印案裡去了。他能覺得不冤嗎,尤其是他的弟弟鄭士利,更覺得自己的哥哥太冤了,必須得為他說話。這才下定決心要跟皇上說清楚。

鄭士利一介秀才窮酸秀才而已,雖然說有公民,但是你怎麼面對聖上?就在鄭士利苦於沒有辦法的時候,機會來了。說是有一天,欽天監也就是專門觀測天象的官員,這個部門非常重要,因為天象,天體的執行,有的時候跟一個朝代一個國家的興亡聯絡在一起。專門觀測天象的官員,跟朱元璋彙報說不得了了,觀測到星變。星變古人認為有奇特的天象,表示會有災殃或者有祥瑞。這次可能是災殃。朱元璋一聽就慌了。馬上下詔書動員天下的有識之士,給他或者說政府寫信指出問題改良政治,好避免災殃。鄭士利趕緊用這個機會寫了一封長信遞了上去,結果萬萬沒想到,朱元璋看了信,不僅沒有寬恕空印案的涉案人員,反而是大發雷霆。下令還把鄭士利抓起來。

千古奇案之大明空印案,跟近一半的官員有關,這些人冤不冤?

鄭士利信裡列出了三個申辯理由,一個空白賬冊無利可圖。他說,蓋在空白帳冊上的章,那個不是一般的章子,那叫做合縫章。就是一個賬冊上的只能蓋半個印,這樣的賬冊是不可能挪作他用的,所以它不可能被貪汙腐化的官員利用。第二個理由是說,權宜之計,他表明官員們之所以用這樣的空白賬目實屬無奈,還進一步解釋說了各府離京城遠的有六七天裡地近的三四千裡。您說核對完賬目之後,再回到省府去蓋章。

這不是浪費時間嗎?他們是為提高效率才這麼幹了,而且此事由來已久,已經成為慣例了,實在算不得犯罪。最後一條更關鍵說是沒有法律依據。自大明王朝建立以來,從來沒有質疑過什麼不準在空白賬冊上蓋印的法律。您皇上突然就以這個罪名追究相關人員,誰能夠服氣呢?

鄭士利這話說得有點尖銳,言下之意就是說,你皇上是法外用刑。最後鄭士利還勸皇上說,這些政府的官員都是國家的人才,都是幾十年積累起來的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其中還有很多都是非常優秀的官員。清廉的官員,人的生命可不是韭菜。割了是不能重新又長出來的,你可不能用這個不成立的罪名殺掉這些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字字句句用心良苦,而且都說到點子上了。朱元璋沒聽進去。不僅沒有還一聲令下,把鄭士利給抓起來了,並且充軍發配。鄭士利不但沒有救出自己的哥哥,以及那些他認為受到冤屈的官員,還把自己給搭進去了。

千古奇案之大明空印案,跟近一半的官員有關,這些人冤不冤?

那時候發配,十有八九是沒法活了過來的,這條命就搭進去了。這封信不但沒有改變朱元璋對於案情的看法,反而堅定他嚴懲涉案人員的決心。他下令把當時涉案的所有掌印官都殺了。明明已經知道事情真相了,為什麼還要一意孤行殺人。有史學家分析,朱元璋在這件事情上,其實在意的並不是空印案本身,甚至也不是這些官員腐敗與否。他在意的是所有人都不把他放在眼裡。朱元璋出身貧賤,他在乎這個,從小心裡就有陰影。你看不我從小就覺得。當了皇上以後,那更是這樣了。但凡有半點覺得你看不起我,我就弄死你。他就是這麼個性格。

首先空印案的出現,至少表明了監督機制的失效。戶部是中央政府的財政主管機構還包括稅務,各個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按照規定給戶部上繳錢糧,然後戶部再根據需要給各地方政府下撥錢糧,這是預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這叫收支兩條線。這樣一來,戶部就會相當於會計了,各個地方政府就好比是出納。如果空白的賬冊盛行,那就像是出納和會計之間的監督失去了作用。假如出納要和會計串通一氣,那麼製造假賬貪汙冒領就很容易發生了。

第二點,這個稽核制度失效了,那麼蓋章第一環就意味著稽核。如果可以在空白賬冊上蓋章,那不就等於說沒有經過稽核就已經透過稽核了。就這樣一來稽核制度形同虛設。因為如果表面上看戶部和地方政府的賬目是完全對的上的一致的,恐怕沒有人能夠輕易發現其中的破綻。

千古奇案之大明空印案,跟近一半的官員有關,這些人冤不冤?

還有最後一點,有可能是朱元璋最在意的一點。那就是這些官員對國家制度的無視。既然錢糧賬冊加蓋地方政府的官印,是明朝政府規定的制度,那麼作為官員就應該嚴格執行。當然這種制度有可能不完善,但是也應該經過嚴格的程式,才能夠實行變通的方法。上級得嚴格商討批准稽核,才能夠變通。否則就會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樣的風氣。一旦這種風氣形成了,任何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都將失效。

千古奇案之大明空印案,跟近一半的官員有關,這些人冤不冤?

照這麼看,空印案其實也不算冤呢?這個事本身冤,但這種行為此風不可長。要說他不冤吧,從結果來看,它實在是太冤了。因為在空白賬冊上蓋印,雖然違反制度,但是即便有罪,也罪不至死。況且鄭士利說的也有道理。你事先不立法,出了事情之後只知道殺人,這種不教而誅法外施刑的做法是典型的專制和暴政。當時全國13個省140多個府,接近一半的官員都跟空印案有關,而且其中不乏清官好官。這說明制度有問題。

千古奇案之大明空印案,跟近一半的官員有關,這些人冤不冤?

朱元璋不從制度上下功夫,去避免這類事情發生,反而是一味地用殺戮解決問題,這是本末倒置。而且不管朱元璋這麼做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是貪腐被懲治也好,是要樹立他的權威也好,顯然都沒有起到他想要的作用。因為就在空印案處理完不久之後,又爆出了更大的貪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