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折騰的孩子,成績不一定會差

很多家長都贊同,知識不斷迭代,但學習能力可以遷移。那麼,我們究竟如何幫助孩子系統性地提高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做家長的,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折騰”呢?

來聽聽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怎麼說——

跑一萬米只是為了到達終點嗎?

“不,我是為了鍛鍊身體啊!”

BBC曾做過一個紀錄片,把上海五個數學老師請到了英國去教一個月的課。剛開始這五位數學老師在教學時,有各種不適應的情況。但是最後這五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在數理成績方面比其他的學生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的確,我們的基礎教育是有優勢和長處的。在學科的教育上,系統性和紮實性、完整性確實比較強。當然,我也不認為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教育籠統比較,我們必須要將比較專案細化。

在全民重視教育的環境下,每一個家長相比原來都更加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除了創設好的環境之外,孩子的時間安排、未來發展之路大多都被家長鋪好了。

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是同時,因為我們過分強調固定知識的掌握程度,使得我們反而對知識的發明和創造的過程有所忽視。

在清華當老師的時候,我講數學不是講現成的結論怎麼證明,我是講當年這個問題是如何被提出來的,多少人經過努力,怎麼把這個結論得到的,我是帶著學生重新發現數學結論。這個東西是現成的結論,是100年前、200年前得到的,但是孩子們不知道,他重新探索一遍。這個過程,提高的是能力。

同樣都是掌握了一個定理,這個過程和你直接告訴他讓他記住相比,重新探索一遍的效果會更好。

就如同,孩子要跑1萬米到終點。有一個家長來了,說你不是就到終點嗎?我直接把孩子帶到終點,那就完了啊。大家想這個過程能一樣嗎?我跑1萬米的目的是為了僅僅到終點嗎?我是為了鍛鍊身體。

所以,不注重過程和思維啟迪的教育,容易讓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不高。

這裡的教育哲學有一個差別,我們教的東西一方面確實得有一定的知識性。但是除了知識外,我們要透過這些知識把學生的能力、創造性思維的潛力挖出來、培育起來,這也很重要。

知識過幾年就忘了,但是能力永遠成為了孩子的素養,他就可以是遷移的、通用的。因此,在學科教學注重紮實性、系統性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對孩子們個性的尊重、選擇、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批判性精神進行培養。

敢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折騰”?

“愛折騰的孩子,成績真不一定會差”

同樣是分數很高的學生,同樣是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進去和出來的時候會差別很大。因為一個學生的分數只是丈量了一個角度、一個維度,許多東西是分數無法評價和考核的,但是這些東西恰巧會在孩子未來的人生中發揮巨大作用。

我覺得對學生思辨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背後牽扯到一個學校校長對教育的理解。

比如說,雖然高考裡沒有體育,但是清華附中還是特別重視體育。這是一種對教育的理解,我認為高考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體力活,不光是腦力活。只要身體好了,考兩小時精神飽滿,思維發達,頭腦清晰,你一會兒瞌睡了,一會兒打個盹,答案就填錯行了。

體育對於人的塑造價值不僅僅是身體,還包括心理、規則意識、合作意識等等。可有的人認為,多寶貴的時間,我還不如讓孩子做兩個卷子,記幾個題型,說不定還能撈幾分。這就是短視,不瞭解人的正常規律。

清華附中也重視藝術教育。繪畫、藝術,弄了好多實驗室,沒有特殊的任務,就是讓孩子們自己想問題,自己在實驗室折騰。折騰出名堂也好,折騰不出來沒關係,重要的是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鍛鍊自己,提出問題、琢磨問題,沒有知識向老師請教,老師不懂的就查書,再不行就向專家請教。

這麼做了之後就會發現,凡是這些愛折騰的孩子,成績真的一點兒都不差。

我最後就得出了一個結論,只有全面發展、自由發展的學生,才是既能夠高考好,又能夠未來好的。

家庭教育怎麼才能讓孩子學會獨立呢?

家庭該放的時候一定得放。

我聽說有一個專職媽媽,她的職業就是安排孩子的一切事物。但是,一個孩子從你幫他做這個、做那個到他自己獨立幹,中間總得有一個過程,如果要是一直給他安排到底,有一天突然放手,他真的不會思考和自己做決策、自己思維了。

要讓孩子有靈活的思想,家庭是第一課堂。所以,關鍵時刻,一定要放手、放下、放心。

現在我們的教育環境還是不錯的,所以我們應該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就鍛鍊自己思考、自己作主。

我是地地道道農民的兒子,但是我父母很會教育我。怎麼教育的?就是不教育,他說我就認真按老師的要求好好讀書,他們都不識字,別指望著提問他,更不行。後來我都當了大學教授,我的女兒問我奧數題,我也不會。後來我就沒讓她再學奧數了,因為她學奧數,我很艱難,她本身也不適合學奧數。我女兒後來沒學奧數,但也照樣學習很不錯。

我覺得要讓孩子鍛鍊創新思維,首先得讓孩子學會獨立,有一定自主學習、自主規劃、自主發展的能力和動機,如果我們始終把孩子當一個三歲小孩,他就永遠也長不大。

所以,家庭該放的時候一定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