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開放式大腦

孩子嫌累不想跑步,說“別人都不說累,你累什麼”,這是父母的下層腦在本能地反應。羞辱、弱化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喪失各種情緒,甚至是共情力。孩子是學不會超出認知範圍的能力的。若發揮上層腦(前額到後腦勺),接納孩子的感受並慈愛地說“確實累,但我們可以先短距離訓練”,孩子會在理解性溝通中勇敢嘗試。

相比第一種父母的防禦式大腦,第二種父母的開放式大腦更能塑造孩子的開放式大腦。全球知名腦科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和蒂娜·佩恩·布賴森,對1200多個健康人腦長期研究後,認為大腦可以整合。注意力在哪兒,神經元就在哪兒放電。神經元聯結的整合大腦,就是開放式大腦。大腦功能的整合性是幸福的關鍵。全腦教養系列之《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全球知名腦科學家揭示如何培養孩子的開放式大腦》(浙江教育出版社),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發展孩子的開放式大腦,使其擁有四項關鍵特質。本書提供了開放式大腦的實踐指南。

有的孩子贏了起點,卻輸在拐點或終點。成功者未必比普通人幸福。為何?是大腦陷入防禦式狀態:刻板、封閉,外化價值感,忽視內在嘗試和探索。如果給自己一個內在嚮導,不將價值體系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主動嘗試新事物,將豐富人生體驗當作目標,勇敢擁抱挑戰,能塑造開放式大腦。開放式大腦有長期目標,會平衡情緒和行為,會悅納自己,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係,因而能讓生活變得快樂有意義,引領真正的成功。即便身處逆境,開放式大腦也會助我們意識到自己是誰、會成為誰,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失望和挫敗,從而自覺選擇富有聯結和意義的生活,實現圓滿豐盈的幸福。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幸福的人。開放式大腦,是助力孩子獲得幸福力的關鍵特質。如何發展孩子的開放式大腦,使其擁有四項關鍵特質呢?

平衡力,平衡情緒、調節行為和大腦狀態的能力。大腦中的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類似油門和剎車,協調人的情緒。年齡越小,協調性越差。用三色區聚焦情緒,綠色區讓孩子平靜,對身體和決定有控制力。如果孩子生氣,則進入混亂瘋狂的紅色區或刻板封閉的藍色區。進入哪個區不由孩子自主選擇,基於25歲前神經可塑性強的特質,父母能幫助孩子回到並擴充套件綠色區。身體病了用藥治,孩子情緒亂了,就應安撫情緒整合大腦,而不是吼孩子。這與阿德勒“罪犯往往因童年遭遇的暴力導致大腦神經不聯結”的觀點契合。精神病醫師布朗也發現,很多殺人犯在童年時遭受過暴力。發展平衡力,就要整合平衡點。即接納個體差異,不輕視孩子的感受,也不過多幹預孩子,不指責不評判,與孩子建立差異化聯結。

復原力,隨機應變,堅強而清醒地戰勝挑戰的能力。本書認為,行為即溝通。不要只想著消除有問題的行為,而應調動“內容耳朵”“關係耳朵”,傾聽孩子傳遞的資訊,然後培養相應的能力。找到根源,才能“對症下藥”根治問題。不要控制,要注重引導。孩子能力足夠但不願走出舒適區時,推孩子一把。孩子能力確實不足時,拉孩子一把。提升復原力,要幫助孩子建立牢固的依戀關係,這等於給孩子提供了安全基地,孩子知道即便探索失敗也能回到基地,就會增加嘗試的勇氣和信心。另一種方法是培養第七感。我的十歲女兒焦慮時,是這麼想的:“這麼久沒上舞蹈課,不會一上課就壓腿吧?腿會痛的。不過,我可以先在家短暫練習,上課時就不那麼疼了。即便疼,我也能忍受,以前我不都忍過來了嗎?我太有辦法了。”這個“洞察—共情—整合”的過程,就是第七感。女兒用第七感改變了對情境的看法,更好地控制了情緒和行為,做出更好的決策。

洞察力,向內看,理解自己,運用獲得的知識做出明智決定。駕馭情緒是發展洞察力的基礎。洞察自己,既要感知情緒,又要留意情緒形成的過程。教孩子洞察自己,可以告訴孩子,情緒發作時的自己是比賽正酣的球員,只專注比賽就失去了洞察力。換到觀眾的視角,跳出事外審視自己,能保持全域性觀。如衝刺去食堂吃午餐被絆倒時,想象自己是觀眾:確實挺氣人的,但他不是故意絆我的,人多,絆倒人的事情時常發生,沒什麼好氣的。還可教孩子“暫停”。處於應激狀態時,加入時間和心理的空間,緩衝一下情緒,能理智地選擇如何應對情境,能避免情緒的火苗往上躥成小火山。情緒是精靈,也是惡棍,不要壓抑情緒,要表達出來,才有益於健康。

共情力,理解、關心他人,並適時採取行動改善狀況的能力。有五個維度:換位思考、情緒共鳴、認知共情、慈悲的共情、共情快樂。每個互動和體驗都是培養共情力的資源。研究指出:人有情緒自我中心傾向,認為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一定與他人一致。這會造成自戀、成見、不寬容、缺乏耐心和批評他人意見的問題。成長的一部分是逐漸克服情緒自我中心傾向。培養共情力,可帶孩子接觸不同背景的人,擴大關心圈。胸懷世界的孩子,有無須提醒的自覺、不被打擾的自律和永不枯竭的內驅力。豐富共情語言能提升共情力。應避免“你應該……因為……”這樣的說教,人都反感被動接受指令。他人傷心時,先傾聽,然後表達愛。提建議,有顯擺智商優越感之嫌。最好是說說類似經歷表達同情,傷心時最需要感同身受。

培養開放式大腦,不是讓孩子成長為父母想要的樣子,而是讓其獲得更多技能,成長為他們自己應有的樣子。和成長型思維一樣,開放式大腦不會時刻保持,需要反覆練習。培養開放式大腦,不是讓孩子變得完美,而是更堅強、更智慧,提升幸福感。

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認知水平。教育孩子的王道是:父母永不放棄成長。父母不應成為消耗孩子的黑洞。這本書用嚴謹的理論和生動的案例,教父母提高認知水平,提升思維品質,培養孩子的開放式大腦。

(作者系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1年05月12日第10版

作者:郭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