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

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

除了人格的統一性外, 人性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這種追求與人的自卑感有著直接的關聯。如果我們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於“下游”狀態,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的願望。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會討論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發展的意義。

首先,人們可能會問,追求優越感是否和我們的本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 這是一個不大可能的設想。我們的確不認為追求優越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我們必須承認,追求優越是需要一定的生物基礎的, 這種基礎存在於胚胎之中,並具有一定的發展的可能性。

當然,我們知道人的活動侷限於一定範圍之內。對於某些能力,人是不可能達到的。例如,我們不可能擁有狗的嗅覺,我們的肉眼也不可能看到紫外線。不過我們擁有某些可能繼續發展和培養的功能效能力。我們可以從這些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中追求優越的生物學前提,也可以從中看到個體人格心理形成的源泉。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在任何環境下兒童和成人都有這樣一種追求優越的強烈衝動,並且這些衝動是無法避免的。人的本性無法忍受長期的屈從,被輕視的感覺、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總是會喚醒人們登攀最高一級目標的願望,從而獲得補償,然後臻於完美。

實驗表明,兒童的某些特徵是環境作用的結果。在某種環境下,兒童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後,這些感覺反過來又對兒童的心理產生影響。於是兒童下決心擺脫這種狀態,努力達到更高的水平,以便獲得一種平等甚至更加優越的地位。 孩子這種向上的願望越強烈,他就會將自己的目標定得越高,從而證明自己的力量。不過,這些目標常常又超出了人本身的能力界限。由於兒童小時候能夠獲得來自不同方面的支援和幫助,這便刺激了他們設想自己未來有可能成為一種類似上帝的人物。 我們發現,他們本身也會被一種成為類似上帝這樣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而那些自我感覺特別脆弱的兒童身上也常常會發生這種現象。

在這裡我們以一個心理問題嚴重的14歲男孩為例來說明上述情況。在我們讓他回憶童年時,他說,他在6歲的時候因不會吹口哨而非常難過。不過,有一天當他走出房間時,他突然會吹了。當時他非常震驚,並真心相信這是上帝附身的結果。這個案例也清楚地表明,脆弱感和想象自己是上帝式的大人物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絡。

追求優越與一些明顯的性格特徵聯絡在一起。 我們可以透過觀察一個孩子對優越感的渴望來發掘他的全部野心。 如果這種自我肯定的願望太過強烈,那麼他總會表現出一定的嫉妒心。這種型別的兒童很容易有這樣的心理, 他總是希望其競爭對手遭受某種厄運。他不僅懷有這種陰暗心理(這通常會引起神經方面的疾病),而且還會付諸行動, 給對手製造傷害,甚至帶有明顯的犯罪特徵。 這樣的孩子會透過造謠中傷、洩露隱私來詆譭同伴,從而抬高自己的身價,特別是有他人在場的時候。如果這種權力慾望太過強烈,他甚至會有報復心理。他們總是擺出一副好鬥和挑釁的姿態,然後眼露兇光,有時會突然發怒, 隨時準備和想象中的對手搏鬥。 對於這些追求優越的孩子們來說,參加考試也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 因為這會輕而易舉地暴露他們的“價值”。

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