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事聽你的”: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

“孩子,這事聽你的”: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

其實我們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能自己拿主意的人。

有想法、有主見、有堅持,多好!

但是問題在於我們家長對孩子做主也有很多擔憂:

“孩子還小,如果事情由他們說了算,那豈不是要翻了天嗎?”

“作業不做了,鋼琴不練了,運動也不做了,天天宅在家打遊戲去!”

這當然不是我們家長所想要到的,因為這實質上是對孩子的縱容和失職。

我們想要的是一個懂得如何做決定的孩子,他會去分析得失優劣,懂得去傾聽他人的意見,願意去思考他自己的選擇。

這談何容易,我們的孩子還這麼小!

事實上,30多年前有了非常著名的研究表明:

14歲的被測者可以和18歲甚至21歲的被測者做出非常相似的決定,而這些決定類似於大多數行業專家所能提出的建議。

可見我們的孩子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決策力。可惜的是現在很多家庭都會出現養育過度的現象,“直升機父母”、“控制型父母”給了孩子過多的關注和干預,以至於孩子失去自己很多決策的機會,慢慢變成一個越來越沒有主見的人。

今天分享《自驅型成長》中三句話,理解它,正確運用它,相信你的孩子也能成為一個越來越成熟的決策者。

“孩子,這事聽你的”: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

01

“你特別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專家。”

為人父母,很多時候過份相信自己的決策能力,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同一件事情與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比如對於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這是家長最能以忍受的,可能你一輩子都忘不掉,而孩子壓根就想不起有這麼一件事。

同樣的道理,我們很多時候替孩子做的決定並不是他們想要的,而且也並不一定是最好的。

書上講了本書作者奈德的故事,奈德上大一的前幾個月裡,曾想要休學一年,但父母無法理解他,拒絕了他的想法。整個大一他遭遇了很多困難,身心疲憊。當他升到大二時,發現依然面臨巨大的困難,於是他再次提出了休學的要求。父母總算同意了。奈德終於為自己作了一回主,在休學的那一年中,他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梳理了自己的人生規劃,並他加入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合唱團,一直唱到現在。最後他終於以一種更積極的狀態重返大學,在大三,他幸運地遇見了生命中的貴人,同時也是他的愛人——他現在的妻子凡妮莎,並開始了與她的約會,正因為這個女孩的鼓勵他才去做了輔導工作。而正是這種種機緣巧合,成就了現在如此優秀的他,如此優秀的作品和更多有意義的成就。

試想,如果奈德的父母堅持拒絕孩子的決定,奈德的人生將會被改寫。

孩子才是最懂自己的人,讓孩子明白這點,可以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並建立更強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孩子,這事聽你的”: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

02

“你脖子上長著你自己的腦袋。”

這句話父母傳達給孩子的資訊是:“你可以有自己的獨立判斷。”

寫到這,想起昨天晚上的一件事。

兒子晚上比較晚才到家,回到家就說有事要跟我商量,原來是關於競賽組的事情。他情緒激昂地跟我們表明了他的想法,孩子爸聽後提出反對意見,我沒表態,但幫他指出了這樣做可能會面臨的困難以及他之後文化課上要付出的更多努力,他不急不躁,先針對爸爸的反對意見提出辯駁,又針對我的顧慮提出了應對方案。

看他滿臉激情,青春痘在燈下泛著紅光,我也被感染了。當時心裡就在想:兒子又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並極力地為自己的決定爭取支援,不再是小時候那個你們說啥就啥的順從小孩了。

兒子問我的意見,我誠實地對他說:“媽媽還沒來得及仔細思考這個事情,但媽媽相信你的決定,你現在長大了,自己拿主意,爸媽會全力支援。”

兒子既高興又有所顧慮:“其實我也不能完全確定這個決定是否明智,畢竟我不是特別清楚高一會面臨些什麼。”

我懂他的意思,告訴他:“媽媽相信你,並不意味著你要百分百地做出正確的決定,你可能會犯錯,但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他這才如釋重負。

今天在書上看到一句跟我類似的話,只是它最後一句更加高明,希望我們都能學會說它:

“這事你說了算,我相信你有能力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決定,就算不那麼明智,你也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既鼓勵了孩子獨立思考,敢於決定,又引導了孩子要善於從錯誤中反思和受益。

“孩子,這事聽你的”: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

03

“你想要讓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條不紊。”

初看這句話,是不是有點摸不頭頭腦?

樊登在講書時是這樣解讀這句話的:

我真沒想到有這樣一句話,這是一句很重要的話,我們很多家長覺得,如果把決定權交給了孩子,那就要天下大亂了,因為他好不容易有這個機會,他打24小時遊戲怎麼辦?但事實上孩子並不會這樣。因為孩子也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切都井井有條,能夠有條不紊,孩子希望自己能夠好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所以這句話給了孩子非常強烈的心理暗示,你要讓孩子知道他既有意願也有能力做到這樣。

這個解讀非常到位,這讓我想起那部經典電影《心靈捕手》的故事,少年威爾是個數學天才,他在大學當清潔工的時候,只有很短的時間就破解了一道數學界難度係數很高的題,蘭勃教授發現後驚為天人,想把他挖掘過來與自己共事,但威爾卻因悽慘的生活經歷變得很叛逆,他故意把日子過得烏煙瘴氣、亂七八糟,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的生活,直到他遇到尚恩,這位神奇的心靈捕手,透過一次次的心理輔導,讓威爾慢慢相信了自己值得擁有事業上的成就,美好的愛人,而且也有能力讓自己的日子過得井井有條,體面有尊嚴。

人只有在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時才能真正擁有。同樣,“你想要讓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條不紊”,就是在告訴孩子:你想要過一種自律的生活,你可以擁有自主的人生。

“孩子,這事聽你的”: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

最後,再叨幾句,在培養孩子的自主力時,我們要注意的幾點:

一是讓孩子做主的同時別忘了給孩子設立邊界,設立邊界始終是養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這事聽你的”並不是要為孩子提供無限的選擇。事實上,我們的孩子有時很需要大人幫著做決定;

三是“這事聽你的”不是一種操縱孩子的套路,不要取巧讓孩子誤以為自己說了算,而實際上還由父母操控,孩子雖然有時說不出,但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