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合格的父母嗎?8種行為要反思

受訪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 孫宏豔

本報記者 石筱璇

“就像考試一樣,合格的父母也有一定標準可言”,談及家庭教育問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表示,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非常關鍵,但有些家長並未達到合格標準,尤其有以下幾種行為,更應該注意。

你是合格的父母嗎?8種行為要反思

過度關注。過於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比如,因孩子考試成績偶然下降、家長群點名而焦慮。其實,孩子成長階段需要自己的生活和心理空間,過度關注是家長焦慮的一種表現,不要將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

特殊照顧。很多家庭,對孩子可謂各種“特殊照顧”,吃飯吃“獨食”,好吃的全留給孩子;大人的生日可以不過,孩子的生日大操大辦;三四歲還餵飯,五六歲不要求做家務……這樣長時間“偏袒”、大包大攬,孩子會逐漸養成自私、沒有同情心的性格。

袒護錯誤。有些父母過於崇尚“表揚教育法”,對孩子的培養是萬事皆表揚。雖說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上進心,但孩子犯錯時,總以年齡小、不懂事等為由輕易原諒孩子,甚至袒護,這會使孩子變得沒有是非觀念、性格扭曲和不願聽取他人的建議批評。

輕易滿足無理要求。很多家庭盡全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儘可能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把孩子伺候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這種無節制的愛,會對孩子成長造成危害。比如,不合理的需求越來越多;得到的太容易,不懂得珍惜;願望實現成本太低,不懂得感恩;變得自私、驕縱;只懂索取,不懂付出等。面對孩子總提無理要求,父母應根據實際情況有條件拒絕。

以自己的標準給孩子定目標。大部分父母習慣為孩子的生活做規劃,從胎教到上學,直至工作結婚,每個關鍵時點都在“出謀劃策”。為讓孩子少走彎路,以自己的經驗和標準設定了很多目標。但實際上,孩子不會按大人設計的從目標中獲得行動力,反而會產生畏難甚至牴觸心理。過高目標下,孩子很難正確看待每次挑戰,逐漸喪失掉自信心。

把物質刺激當獎勵。不少家長喜歡透過物質獎勵讓孩子喜歡學習,然而這種方式要“有度”。過於強調物質刺激,會讓孩子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旦停止,就會感到不滿,大吵大鬧,同時失去學習動力。更重要的是,過度的物質獎勵對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非常不利,容易產生攀比心理。相較物質獎勵,家長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精神鼓勵。

對孩子的困惑較少問津。孩子遇到困擾,表露出“想要尋求幫助”的意願時,不少父母會覺得矯情,批評孩子不把心思用在學習上,選擇視而不見。這樣做的潛在結果是,孩子認為父母不值得信任,逐漸封閉內心。父母要珍視孩子傳遞“求救”訊號的機會,積極應對。多瞭解一些心理健康以及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同時,用心陪伴、接納孩子,當孩子遇到困難,最有力武器就是父母的支援與理解。

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有些脾氣不好的父母,遇到小事就會大吵大鬧,甚至大打出手,完全不避諱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會變得膽小、自卑、沒有安全感。脾氣也會變得暴躁,遇事採用暴力解決問題。另外,還會影響孩子今後的婚戀觀。所以,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即便迫不得已,也要及時補救,多安慰孩子。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