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不寵不嬌教育孩子一百招 第十三、十四招

第2章不寵不嬌,做智愛兼備的父母

幼兒害怕孤獨,喜歡被關注、呵護。溫和而堅定的管教方式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孩子不能理解卻會欣然接受,如同接受世間新奇美好的事物一樣。

第13招做父母也需要“上崗證”

小強跟小朋友“打土仗”,玩成一個髒人兒跑回家,媽媽一看就急眼了,怒斥道:“你怎麼不學好呢?長大了想當流氓?”

小強一臉無辜地看著媽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更無法將自己跟“流氓”聯絡起來。

口不擇言是父母教子的惡習之一,養成這種惡習的根本原因是“沒水平”。

有人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做父母也需要“上崗證”。

想想也是,現在做什麼工作都要崗前培訓,而做父母是何等重要的工作,一身兼任領導、管理者、教師等多種要職,沒點素質,還不把工作搞砸了?

再仔細想想,每個人都是在一套傳統而又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下長大成人的,對於怎樣做父母,早就有了足夠多的感性知識,只不過這些知識尚有欠缺,而且比較零亂,只要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並加以系統化,取得“上崗證”並不難。

補充一些關於孩子的知識

嬌嬌喜歡玩門前的一堆沙子,媽媽告訴她:“記住!別玩那些沙子,狗狗經常在上面尿尿,太髒了!沾上細菌和病毒,你會生病的。”

嬌嬌才三歲,不懂什麼細菌和病毒,不知道生病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她的記憶力也不足以長時間記住媽媽的話。所以,過了一會兒,她又跑到沙堆上,興致勃勃地玩起了沙子。

教育失效的主要原因是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能力。許多老師、教授教不好孩子,不是文化知識貧乏,而是缺少關於孩子的知識。父母不需要學成兒童教育學博士,但至少要知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智力水平、心理特點和接受方式。只要看一兩本相關的書就夠了,這並不難。

為孩子做一個前期規劃

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欺負了,

哭哭啼啼地回到家。

一位父親對孩子說:“光知道哭!誰打了你,給我打回去,一定要打贏!”

另一位父親對孩子說:“寶貝,別難過!咱們去跟那個小朋友好好聊聊。”父親帶著孩子,跟打人的小朋友談了談,詢問了一些情況,很快幫助兩個小朋友握手言和。

你認為哪個父親的做法正確?

在你回答之前,我有80%的把握可以肯定:你的回答不正確!

因為80%以上的父母沒有給孩子做好初步的人生規劃,不確定要將孩子培養成哪一型別的人,那就很難說哪種教育方式正確。

培養總統或外交家,培養將軍或商人,培養教師或科學家,培養勇士或老實人,是有所不同的,對孩子的品性、素質的要求各有側重點。你期待孩子向哪個方向發展,才知道怎樣提出要求並加以指導和錘鍊。

閱讀環境

劉女士一家住在一個雜亂的小巷子裡。一天,孩子在門前玩耍,不幸被一輛摩托車撞傷。劉女士悲急交加,哭著數落丈夫:“我天生命苦,嫁給你這個廢物,住在這個破地方,孩子都不能保護好。”

劉女士的遭遇令人同情,她的話卻沒有道理。對教子而言,每一個環境都有優點和缺陷,城市或鄉村,豪宅或陋室,僻壤或鬧市,都能培養出健康活潑的孩子,都能培養出總統或其他各類人才。父母的智慧在於讀懂環境,聰明地利用環境的有利面而規避不利的因素。

界定問題

三歲的歡歡將小朋友的玩具汽車抱回了家,你認為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

千萬別急著回答!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最後問清楚了,歡歡是從小朋友的手上搶過玩具汽車,拿回了家。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

別使用“搶劫”之類的字眼,小孩子沒有明確的自我意識,沒有清晰的人我界線,價值判斷跟成年人的也不一樣。在小孩子的眼裡,一個玩具汽車跟地上的一塊小石頭、一片樹葉沒有多大的差別。搶小朋友的玩具,搶者和被搶者都感覺不到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但父母必須出面干預這件事。歡歡媽的做法是:領著歡歡,將玩具汽車送還給那位小朋友,並且說了“對不起”。歡歡暫時還不能完全理解自己有何不對,不過,規範他的行為還是有必要的。觀念決定行為,行為也反作用於觀念。端正行為,有利於培養正確的觀念。

孩子每天都在製造大大小小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該如何處理?重要的問題設法弄懂,或讀書學習,或向人請教;不重要的問題,不要隨意干預。

良性溝通

張女士在電腦上打字時,孩子對擱在地上的電源插座產生了興趣,想擺弄一番。張女士將他拉開,說:“乖!別碰,危險!”

孩子對“危險”更感興趣,想玩的慾望更強烈了。張女士只好編了個故事嚇唬他:“插座裡面住著一個藍臉紅眼睛的魔鬼,牙齒特別長,小朋友去碰它,它就會跳出來,哇,一口咬下去。

孩子果然有些害怕,同時好奇心大起,很想將“魔鬼”碰出來。張女士無計可施,終於惱羞成怒,喝道:“去!滾一邊去。”

孩子“哇”地大哭起來。

丈夫走過來,摸摸孩子的頭,說:“乖!這個不能碰。”說完,將插座拿起來,擱在高櫃子上,然後拿起一個玩具球,跟孩子玩起來。孩子很快將插座忘到了腦後。

讓孩子聽懂自己的話並且言聽計從,這是一件難事。父母只能根據孩子的特點,慢慢摸索有效的溝通方式,不能講清道理時,先求效果也可以。

保持一種心情

教育孩子不僅取決於主觀努力,也受環境、教養水平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在主觀努力和客觀條件的雙重作用下,你的孩子必然以“最合理”的方式成為“這樣”的孩子,而不是像張三、李四“那樣”的孩子。那麼,你不妨認為“我的孩子是一個很特別的孩子,我對他感到滿意”。保持這種心情,你就對孩子少了許多抱怨,對自己少了許多懊悔,這樣,親子關係也會和諧許多!

第14招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模仿物件;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弱,對父母的優點、缺點都可能照單全收。

林女士下班回到家,感覺很累,她攤開雙手,躺在沙發上,脫掉高跟鞋,將雙腳擱在茶几上。小女兒跑過來,也爬到沙發上,學著她的樣子,攤開雙手,靠在她的懷裡,踢掉鞋子,將小腳擱在茶几上。林女士一看女兒的模樣,感覺有些不雅,教訓道:“女孩要有女孩的樣兒,你怎麼能把腳擱在茶几上?難看死了!”

女兒說:“你不是女孩嗎?你可以擱,我為什麼不行?”

林女士臉紅了,無言以對。

類似的情景在每個家庭都可能有過,有些家庭還會經常上演。有些父母的風格是,嚴格要求孩子,堅決放任自己:一面打麻將,一面催促孩子做作業;一面捧上色香味全無的飲食,一面教導孩子認真辦事;一面應付單位的差事,一面鼓勵孩子追求成功……這像是在告訴孩子一個道理:如果你掌握了話語權,你就可以蠻不講理。

父母是孩子初涉人世的第一部“教材”。父母的成功在於,讓孩子百讀不厭;父母的失敗在於,讓孩子一讀就厭,乃至於成為反面教材。

許多兒童教育研究者在強調父母的榜樣力量時,將孩子對父母的學習描述為機械模仿。據筆者多年觀察,孩子對父母的模仿,實際上是一個揚棄的過程,不是見樣學樣。瞭解孩子的取捨方式,才能知道怎樣發揮示範作用。

孩子樂於模仿父母易於模仿的行為習慣

喬喬的媽媽是個形象設計師,每天衣著新潮得體,喬喬從小就愛“臭美”;喬喬的媽媽愛玩手機遊戲,經常將大事小事丟到一邊,玩個天昏地暗,喬喬的手機遊戲也玩得倍兒棒。孃兒倆的情景經常是:一人捧著一部手機,各玩各的。

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不強,對自己的判斷力也缺乏足夠的自信,模仿父母是比較“安全”的學習方式,也不太困難,這是他們樂於模仿的原因。所以,不論好的習慣還是壞的習慣,他們都會照搬照抄。

孩子畏懼模仿父母不易模仿的行為習慣

李先生是一位高階工程師,為人穩重,辦事嚴謹,專業能力出眾。他很想將兒子培養成像自己一樣的人,但兒子卻“不聽話”,成天跟一些“差生”混在一起,喜歡玩樂,不愛學習。在兒子的眼裡,父親是個英雄,也是他向小夥伴炫耀的資本,但他好像並不打算成為像父親一樣的英雄,更樂意走向反面。李先生對兒子的感覺只有兩個字:失望。

“虎父犬子”現象,在生活中並不鮮見。一個主要原因是:父親成為“英雄”,必然經歷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磨鍊,這樣的成功之道可能讓“不需要吃苦”的孩子視為畏途。但是,隨著時日推移,孩子能力增強了,認識水平提高了,有可能化“犬”為“虎”。但由於起步遲,能否取得像父親一樣的成就,就不一定了!

想讓孩子從小就學做“英雄”,只能持之以恆地在小事上打磨,第一要訣是培養吃苦的能力。孩子吃得起苦,也就有了成為“英雄”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孩子喜歡模仿父母受人稱道的行為習慣

張女士開朗樂觀,性情和善,樂於助人,大家都誇她是個“好女人”。無論在工作單位還是在社群,她人際關係都處得很好。她很少教兒子怎樣做人,但兒子很自然地繼承了她的優點,長大後成了一個人見人誇的“好人”,並且成了“成功人士”中的一員。兒子從不談他所受的高等教育,倒是經常說:“我今天的成功,得益於我的母親。”

每個人都會受“群體效應”的影響,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身上有大家喜歡的東西,孩子自然是繼承下來了。

孩子厭惡模仿父母受到批評的行為習慣

李先生為人正直,處世公道,言而有信,受到領導的信賴和同事、下屬的敬重。妻子卻認為他不會“來事”,家庭建設搞得不如那些“腐敗分子”好,經常當著兒子的面,譏諷他“沒本事”。兒子受到了什麼影響呢?他的性情跟父親形似而質不同,表面看像個正人君子,但到了關鍵處,很會“來事”——撒謊,推卸責任,自私自利。

父母將孩子視為與己一體,孩子也將父母視為與己一體,父母的譭譽連線著孩子的榮辱。當父母的某些行為受到批評時,孩子會因此對父母產生懷疑乃至厭惡。有時候,孩子的頂撞和不尊重,往往包含著看不起父母的成分——“你有什麼資格管我?”但孩子礙於情面或別的因素,不會將真實的想法說出來。

根據以上特點,父母如何給孩子樹立正面榜樣,就比較清楚了:不輕視小事;尊重公共價值觀,重視公眾的評議;夫妻彼此欣賞,杜絕相互詆譭;讓教育跟孩子的接受能力相匹配。

第十三招、第十四招完關注我揭秘接下來的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