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向孩子撒嬌?小心,有些嬌不能亂撒|育兒心理

前天傍晚,我在小區附近遛完娃,夜色有點黑了,回家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幕:一個小男孩正依偎在一個婦女旁邊哭,邊哭邊嚷“不要走,不讓你走,不不要走……”,哭得那個傷心啊,讓人聽了都心疼。

父母向孩子撒嬌?小心,有些嬌不能亂撒|育兒心理

婦女大概五六十的樣子,坐在馬路牙子上,臉色有點嚴肅,不知是在跟誰慪氣還是啥,嘟囔著家鄉話,但是旁邊小男孩就一直摟著她的大腿,說“不讓你走”。小男孩才四五歲,旁邊沒有其他人,哭得這樣傷心也沒人勸這個小孩,婦女就任由孩子在她身邊哭、抽泣,不哄也不安慰。

別人的家事我們不便猜測,但是,我想,不管是哪個親生父母,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哭成這樣,起碼也會安慰安慰,不會讓一個才四五歲的孩子情緒這麼波動吧!

這一刻,我想到了大人對孩子的“撒嬌”。

有些父母經常愛說:“媽媽(爸爸)這麼好,你怎麼忍心看我這麼累呢?”或者說:“媽媽(爸爸)這麼不容易,你怎麼忍心看著我死呢?”小孩子聽了難免叫嚷:“媽媽(爸爸)不要死”,還會傷心地哭起來。

父母向孩子撒嬌?小心,有些嬌不能亂撒|育兒心理

這一幕,表面上看,是孩子在向父母撒嬌,其實,是不成熟的父母在向孩子撒嬌,讓孩子承受。他們就愛看著這一幕,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

經常有人說,“父母要多向孩子撒嬌,可以拉近親子距離、提升孩子的責任感”,其實這句話,並不全對,父母要注意了!

簡單來說,父母對孩子,有些“撒嬌”可以提倡,但有些“撒嬌”堅決不能碰,一旦碰了,很容易給孩子造成焦慮,讓他們失去安全感和幸福的能力。

可以提倡的“撒嬌”都有哪些?比如,在打掃衛生之類的小事上“裝裝傻”,讓孩子幫忙;再比如,把一些簡單的問題交給孩子,讓他幫忙思考;總之,要找那些孩子能做到的事來“撒嬌”,同時,還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向孩子撒嬌?小心,有些嬌不能亂撒|育兒心理

相比之下,父母的另一類“撒嬌”就很有害了,它既恐怖又隱秘。他們經常拿孩子做不到的事兒“撒嬌”,向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也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動不動就嚇唬呵斥孩子,給孩子造成終生難以修復的傷痛,關鍵是,這種傷痛還會遺傳給下一代,形成惡性迴圈。

1、這些“撒嬌”有害,父母最好不要向孩子撒

比如,孩子很小就開始照顧父母的感受、取悅他們:父母總是自吹自擂過往,孩子會捧場讚歎;當孩子誇獎父母之外的人,父母會受傷。

再比如,父母跟孩子撒嬌的時候,因為無法像小孩子似的那種直接撒嬌,就會以“管教”的名義、打著教育孩子的幌子,用管教將其合理化。他們經常威脅孩子說要“拋棄”他們,其實,是因為他們自己害怕被拋棄。

這種父母,用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加藤諦三的話來說,就是“長不大的父母”。這種父母,把他們對孩子的依賴誤認為是“愛”,但是這種有毒的、顛倒親子角色的“愛”,會使孩子痛苦一生。

父母向孩子撒嬌?小心,有些嬌不能亂撒|育兒心理

父母對孩子的不合適的“撒嬌”,除了前面說的那種比較溫和的情況,還有暴力的,比如,父母生氣時希望孩子來哄他,父母經常罵孩子等。

比如,當這樣的父母生氣時,很可能是在跟孩子撒嬌。母女之間,母親做好飯後,就進了自己房間。她之所以進房間,是因為想跟女兒撒嬌卻無法撒,她在鬧彆扭。她希望女兒進她房間,問她一句“媽,你怎麼了?”這時候,母親就是在向女兒撒嬌。

再比如,有些父母,總罵孩子“沒用,沒出息”,其實是他們自己幼稚,不敢直面現實,把幼小的孩子當發洩口,這是對孩子的一種精神暴力。

2、父母不合適的“撒嬌”,根源是小時候缺愛

這種父母之所以“長不大”,根源在於,小時候缺愛或沒有被愛過,長大後,這種求愛的慾望一直存在,但因為不能在成人社會獲得,轉而向孩子尋求。這種父母的內心存在衝突,自己無法解決,就把孩子牽扯進來。

父母向孩子撒嬌?小心,有些嬌不能亂撒|育兒心理

正常情況下,小孩子渴望與父母親密,卻經常被疏遠或拒絕;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讚賞,卻經常被冷漠或無視。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愛得不到滿足,就會一直飢渴,一直尋求。他們無法認同自己,覺得自己不好,沒有安全感。最糟糕的是,這種感覺會伴隨一生。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

其實,這部電影,不同人有不同解讀,你可以說松子不懂得獨立,總是從不同的男人那裡求愛,導致最後總是求而不得,悲慘潦倒而死;你也可以說,松子運氣不好,又有嚴重的討好型人格,總是遇人不淑,不是遇到已婚渣男,就是遇到小混混,等等。

但其實,根本原因還是要從松子的原生家庭、生長環境裡去尋找。表面看,松子出生在不錯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跟正常的人沒什麼兩樣,但實際上,很多事情,外人是看不出來的,尤其是在一個家庭裡發生的事。

父母向孩子撒嬌?小心,有些嬌不能亂撒|育兒心理

松子小時候極度缺愛。松子有個體弱多病的妹妹,父親把愛幾乎都給了妹妹,給她買禮物、講故事、微笑陪伴等等,相反,對松子卻全然不理,松子只得靠做鬼臉來贏得爸爸的一點關注、一個微笑。

這樣環境中長大的松子,內心是焦慮的,她把這種求愛投射到她遇到的每個男人身上,企圖從他們身上找到那種被愛、被關注的感覺,以致於喪失了自我,甚至成了殺人犯。

松子不明白,為什麼她遇到的每個男人都要離開她?就像她不明白,為什麼小時候總是得不到爸爸的愛?她越想抓住,就越會失去,終究造成悽慘一生。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

只有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長,如果孩子從小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不停地要,就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

。這些心理問題,比如,自卑感、焦慮、戀母(父)情結、無法自立、失去幸福的能力,等等。

小時候對於愛的基本需求沒滿足,長大後,他們會用各種方式尋求補償性滿足。比如,追求名望、金錢或權力、成功,但是很多時候即使成功了,也依然會有“明明衣食無憂,卻還是焦慮,還是內心空虛”的感覺。

父母向孩子撒嬌?小心,有些嬌不能亂撒|育兒心理

還有的人,如果金錢名望成功都追求不到,就會嘗試從身邊人尋求補償性滿足,但如果愛情也讓他無望,那麼,最後就只剩下孩子了。他們希望藉助孩子解決自己內心所有的矛盾,他們不願意自己面對問題,總是習慣性推卸責任,總是不甘心。

3、走出童年創傷,學會做成熟的父母

如果我們將來打算為人父母,或者已為人父母,但不巧的是,我們童年時就被這樣傷害過,那麼,我先給你個大大的擁抱,你能讀到這裡,說明你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在思想上也會把它重視起來。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傷害在我們這裡停止。

首先,我們自己要意識到,意識到我們潛意識中的那些從小就沒被滿足的基本需求;然後,不再追根究底,不再顧影自憐,而是向前看,透過不斷學習,用成熟的方式讓自己走出童年的創傷,最後,跟孩子一起健康成長。

父母向孩子撒嬌?小心,有些嬌不能亂撒|育兒心理

你可以跟孩子說:“孩子,這件事媽媽(爸爸)也是第一次,我們一起來克服,好嗎?”

我們還可以做一些有價值的事,來完成自我實現。

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學會解決我們自身的內心衝突,重新認識自己的性格、關係和生活,學會更加成熟地做父母,不再把傷害傳遞下去。

請記住,我們無需繼承原生家庭的傷,更不會再把它傳遞下去,我們完全有能力尋求改變,最終過好我們作為自己、作為父母的一生。

————

我是【妖妖的微笑】

新聞學碩士,自由撰稿人。

不定期分享心理育兒、個人成長、讀書寫作乾貨,歡迎關注。

參考書目:

1、《長不大的父母》加藤諦三

2、《被嫌棄的松子》山田宗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