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著《奶蜜鹽》讀後感(七):父母的愛不會給多,只會給錯

很多家長在讀到書中《給孩子的愛,永遠不怕多》這節時,可能會很困惑。中國曆來有“慣子如殺子”“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愛之深,責之切”等等主張對孩子嚴加管教的說法,太多的愛會不會讓孩子無所顧忌,最後導致失控呢?現實中因為父母老人無原則溺愛、造成教育悲劇的例子也不勝列舉。

教育專著《奶蜜鹽》讀後感(七):父母的愛不會給多,只會給錯

對此,張文質老師認為:

一個孩子容易犯錯,不是因為父母給的愛太多了,而是因為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過程中犯了一些錯誤。父母最常犯的錯有兩種,一種是父母在原則性問題上不能堅持原則;另一種是父母有時候對孩子的需求無條件地滿足,有時候則狂躁或粗暴地拒絕孩子。最常見的,父母在心情好的時候,孩子怎麼要求都可以,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則孩子提出什麼要求都不行。喜怒無常,隨便改變自己的原則,這是父母千萬要杜絕的。

這段話告訴我們,把握愛孩子的尺度其實是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高就高在要求父母的教育原則要一以貫之,同時情緒能夠保持穩定平和。

教育專著《奶蜜鹽》讀後感(七):父母的愛不會給多,只會給錯

每個孩子都喜歡吃糖,我的女兒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無節制地吃糖又會形成蛀牙。為了在滿足她吃糖的願望和保證牙齒健康之間尋求平衡,我允許女兒每天只吃一顆糖,不能多吃,並且每天按時刷牙。給她提出這個要求時,我照例說明了這麼做的原因,其實,給她吃糖是愛她,限制她不多吃也是愛她。女兒欣然同意了。她每天自己去放糖的罐子裡拿一顆糖,吃完就開心地玩別的去了。我從來不監督她,也不反覆訓誡她,只表示完全相信她會遵守承諾,不會趁我不備偷拿。事實證明,女兒的確每次只拿一顆。在她看來,每天都能吃到,沒必要挖空心思做偷雞摸狗的事。

教育專著《奶蜜鹽》讀後感(七):父母的愛不會給多,只會給錯

但是我愛人有時候就會犯張老師所說的第二種錯誤:有時候無條件滿足,有時候則狂躁或粗暴地拒絕孩子。

他在糖的問題上,主張女兒只能吃蔗糖和麥芽糖,拒絕一切人工合成的含糖精的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並不能始終堅持原則。他一方面,對我給孩子吃的糖不符合他的標準極為不滿,甚至說我在“毒害他的孩子”;另一方面,他自己帶女兒去超市時,又會買一些他鄙視的人工糖回來,理由是“女兒拿起來看了又看,他不忍心不給買”。

每當孩子爸爸前後矛盾的時候,我就揪住他批評一通,既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荒謬,又讓孩子認識到爸爸這種做法是沒有原則的表現,不具說服力。

教育專著《奶蜜鹽》讀後感(七):父母的愛不會給多,只會給錯

有觀念一致的隊友是難得的幸運。我一開始沒有這個幸運,在一次次和隊友的鬥爭辯論中,我始終掌握著教育女兒的主動權,儘量不給他拖我後腿的機會,同時也在努力不斷改造他。

教育專著《奶蜜鹽》讀後感(七):父母的愛不會給多,只會給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