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文 | 青葭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專欄作者

只要我們開啟新聞,我們會發現關於孩子沉迷手機、遊戲,以及隨之帶來的“氪金”的新聞一直層出不窮。

今年4月至5月期間,14歲女孩繫結母親賬戶玩手遊,充值了6萬多元,被發現後已經從自家陽臺跳樓自殺;

孩子將爺爺的10萬積蓄全部花於遊戲充值;

……

而針對這個問題,日本的香川縣政府出臺了一項防止未成年人沉溺於網路遊戲的規章,裡面規定,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不能超過1個小時,假期可以適當延長到1小時30分鐘;並且,青少年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最晚不能超過22點。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青少年當然不開心啦,立馬就開始抗議,甚至還有高中生在母親的支援下起訴政府的。

老實說,這個新聞很有爆點,因為很多家長會情不自禁地想:

“如果我是那個日本高中生的母親,我會支援我的孩子嗎?”

而很多孩子也會想:看看別人家的母親!

於是大家就會開始爭論起來,從手機該不該使用到未成年人應不應該被尊重,話題可以跑得越來越遠。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個新聞也很無趣。因為大家能夠提出來的觀點,早就已經在無數個類似的熱點出來之時提過很多次了。而這一次,也無非就是把從前曾經說過的那些話再重複一次。大家互相指責,互相宣洩,我覺得你不懂教育,你覺得我不懂尊重,最後雙方都氣鼓鼓,變得更加堅定自己的看法。

唉,很可能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有了這個新聞就變得更好一些,倒是有可能因為爭吵再次出現一些破裂的人際關係。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青少年過度沉迷手機

對每個人來說解決起來都挺難的

其實,作為一個老師我想說,青少年過度沉迷手機這個問題,對於大多數教育者來說,解決起來都挺難的。

如果你覺得不難,那麼恭喜你,你一定在一所生源極佳的學校工作;又或者在一個關係極為融洽的家庭生活著。

但大多數老師和父母不是這樣的,他們所面對的孩子自制力不夠,很容易在精彩的手機遊戲面前敗下陣來;他們自己的心性也不夠,沒有足夠的教育智慧去解決這個問題。只能訴諸於苦口婆心、斥責,甚至體罰。也就是說,

當他們嘗試解決手機問題的時候,往往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來。

你以為你在為孩子好,孩子卻覺得失去了自由,沒有了尊嚴。

就拿老師教育學生來說吧,比起老師們說話的內容,孩子們更容易注意到老師的說話時的語氣態度。當我們溫和地與孩子交流時,他也許會覺得我們在開玩笑;而當我們嚴肅起來時,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糟了,老師生氣了,他在批評我!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手機問題的本質

其實是親子關係問題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家長們說的每句話都佔理,孩子完全無法反駁,但又難以承受。那麼,你的孩子將要麼嘻嘻哈哈地附和你;要麼想辦法轉移話題來進行逃避。

然後總有一天,他會對你說的所有話都產生免疫力,但唯一無法免疫的,仍然是你的語氣和態度。所以你也許會發現,孩子越進入青春期,越難溝通。因為他已經不再聽得進去你的話了,但卻時時刻刻感受到你對他的“嫌棄”。這樣,親子關係怎麼會好得起來呢?

所以,就像很多的學校教育問題都和師生關係有關,你應該意識到,

手機問題的本質,其實是親子關係問題。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我不去提手機影響孩子的視力,手機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等,而特意提到親子關係。是因為親子關係是所有問題的根源,你要讓其他事情的處理方式被孩子認同,你就必須要處理好這個根源問題。

愛玩是人之天性,但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孩子們就在慢慢學著剋制自己了:不能大哭大鬧,要愛乾淨,要有禮貌,不要亂扔玩具……在最初,

他們這樣剋制自己並不是因為這麼做的對的,而是因為這麼做可以讓爸爸媽媽開心。

他們愛爸爸媽媽。

而在最初爸爸媽媽們並不會因為孩子亂扔了玩具或者大哭大鬧了就發脾氣、指責,正相反,他們雖然不停地告訴孩子:“不可以這麼做哦。”但每當孩子真的開始自己收拾玩具時,他們卻會表現得非常驚喜。這種驚喜是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所得到的第一份肯定,是成就感的來源。

但是,當孩子長大了,身高變得和父母差不多時,爸爸媽媽就很容易產生錯覺:“他已經不是一個孩子了,我們可以僅僅透過嚴肅地講道理就讓他們變得積極向上。

做一個理性的人是應該的,並不值得表揚,但是如果犯了錯,卻一定要批評。”

甚至,因為擔心孩子“將來”會犯錯,乾脆在孩子還沒犯錯時,就率先去打預防針。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我們對手機管制的程度

跟親子關係和諧程度是相關的

孩子感受到的肯定和期許慢慢少了起來,卻時時刻刻都感受到了家長對自己的不信任。在這種情況下,你對他講任何道理都將是徒勞,更何況面對手機這樣有吸引力的大玩具呢?

而父母呢,一旦發現孩子根本不聽自己的,就更加容易焦慮,會想出更多嚴厲的措施去管制孩子。

所以,

我們對孩子手機管制的程度,其實和親子關係的和諧程度是相關的。

彼此之間交流越流暢,越信任,手機的管制也就越松;交流越少,越是疑慮重重,手機的管制也就越嚴格:手機問題的背後,其實是親子關係問題。

而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親子關係,

只看別人家的孩子或者別人家的父母是如何做的,並不一定就能解決你們家的問題。

那位日本母親,我們為她鼓掌,但鼓完掌以後,我們還得面對自己的生活。

我這麼說,並不是要所有家長都變得溫和平靜。因為人其實很難改變自己的性格,過分地寄希望於秉性的改變來緩和親子關係,其實很容易失望。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追究態度不如思考方法

追究態度不如思考方法,做正確的事情,我們就能變得快樂,我們的親子關係也將更加和諧。

首先,不必被種種網路輿論所綁架,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的管理方式。

你可以信任孩子,將手機交給他;也可以因為擔心孩子而選擇限制他使用的時間和次數。但是無論你選擇哪種方式,都要尊重他的感受,要告訴他你為什麼這麼做。你仍然愛他,你希望可以幫助他成長。

不要覺得這個道理孩子天然就知道,沒有什麼道理是人天生就應該知道的。人天生只知道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而不會知道什麼是道理。而幫助他們戰勝痛苦的,是父母的愛與關心,而不是苦口婆心。

其次,無論手機掌握在你的手裡還是孩子的手裡,你都應該記住,手機不是洪水猛獸。

你不是在幫助孩子“戒掉”手機,

你只是在幫助孩子找到與手機“和平共處”的方式。

當他成功地學會如何適度使用手機之前,你會一直陪伴他,關注他,為他加油鼓勁。

最後,這個社會不斷地在出現新的智慧工具,一個比一個方便,一個比一個吸引人。

我們不可能永遠做一個被動的防守者。因為伴隨著新工具的出現,新的社會生態也在逐步構造。比起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機,

不如再多想想:如何讓手機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我曾經在班上開展過一次主題班會,要求同學們分享自己手機裡與學習有關的app。當然,大多數同學能說出個搜題軟體或者網路百科就不錯了。但還是有一些同學展示了各種更加與時俱進的學習工具。比如說某些字典詞典或者學習資料庫。

而我則向他們分享了自己備課會用到的那些工具,並告訴他們,很多生僻冷門的知識和小故事我都是透過利用各種搜尋工具完成資料查詢的。

如果你足夠厲害,很多熱門的軟體我們都可以開發出不同的利用方法,幫助我們進步。

比如說,我們可以透過在微信讀書裡進行關鍵字查詢,找到很多古文的原始出處,而不是僅僅把它當作閱讀小說的工具。

那一節課,學生很開心,直呼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很多年前我們的長輩把電腦當作洪水猛獸,但最後電腦成為了我們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程式設計師則成為廣為人知的高薪行業。

如今我們面對手機的時候,其實也應該想一想:學生沉溺於手機,除了自制力不行之外,是不是也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引導他們形成手機使用的正確觀念?

又或者,我們自己對手機的瞭解,其實也就僅限於發發朋友圈或者玩玩遊戲呢?

當孩子問“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時你的回答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好壞

說到這裡,我似乎變成了一個手機的擁護者。其實並非如此。

我只是想說,

家長可以約束孩子對手機的使用,但心裡一定要有數,

這種約束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如果你發現孩子偷偷犯了規矩,雖然要嚴肅對待這個問題,但大可不必著急上火。手機會對孩子有很多影響,但不要讓它最大的影響變成了破壞你們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

每一個新的工具出現,我們都應該想辦法讓它為美好生活錦上添花,而不是讓本就焦慮的生活火上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