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氣”是因為孩子錯了,還是隻是我自己“心情不好”?

一個3歲的小孩,正和爸爸一起在遊樂場很開心地玩。因為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和爸爸在一起,孩子特別興奮,不停地跑來跑去、爬上爬下,大聲地叫著“爸爸、爸爸”,吸引爸爸的目光。爸爸也很開心,看到兒子靈活地攀爬跑跳,內心升起作為父親的喜悅與自豪。

“我生氣”是因為孩子錯了,還是隻是我自己“心情不好”?

玩得正開心時,爸爸接了一個電話,公司有一個臨時的會議要他去參加,於是爸爸招呼孩子快點兒過來跟他回去。爸爸剛轉身,迎面走來一個很久不見的熟人,於是兩個人寒暄起來。孩子看到爸爸沒有馬上離開,就又跑回遊樂場玩起了滑梯,滑了好幾個來回後,看到爸爸還在聊天,就爬到滑梯的頂端開心地喊著“爸爸、爸爸”。

爸爸和朋友聊完天,回頭沒看到孩子,順著孩子的叫聲看過去,發現他正站在滑梯的頂端衝自己招手呢。爸爸的火氣噌地就冒上來了,大聲吼道:“不是跟你說過了嗎?馬上回家。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孩子特別奇怪,剛才陪著我的那個開心的爸爸去哪裡了?他才不想跟兇兇的爸爸在一起呢,於是哧溜一下從滑梯頂端滑下來,往與爸爸相反的方向跑去,想離兇兇的爸爸遠一點兒。這個行為讓爸爸更加生氣了,於是爸爸幾個大踏步走過去,一把拎起孩子往家裡走去。

孩子嚇壞了,他小小的身體騰空,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爸爸的大手弄疼了他,爸爸的表情也變得很猙獰,說話也惡狠狠的。孩子開始大哭起來,並且拼命地反抗。爸爸好不容易把孩子弄回家,丟給媽媽,恨恨地說:“我以後再也不帶你出去玩了,真是太難搞了。”然後氣呼呼地去公司開會了。

“我生氣”是因為孩子錯了,還是隻是我自己“心情不好”?

我們來分析一下。本來是很開心的一次陪伴,最後兩個人都鬧得很不開心,為什麼呢?表面上看,爸爸生氣是因為兒子貪玩耽誤了時間。事實上,兒子的行為並沒有真正給爸爸造成影響,他只是利用爸爸和朋友聊天的時間多玩了幾次滑梯。爸爸忽然生氣是因為他發現開會要遲到了,可能他曾經有過開會遲到被領導在大庭廣眾之下訓斥的狼狽體驗,又或者他曾經因為開會遲到錯過了一次非常好的合作機會,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因此而產生的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的情緒並沒有消失,現在相似的情境激活了這些情緒,他感到恐慌和焦慮,因此對孩子大吼大叫。但是孩子並不明白爸爸為什麼忽然變得那麼兇,他覺得害怕,想遠遠地離開爸爸,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卻更加激怒了爸爸。爸爸被激怒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小時候曾為了迎合父母的情緒而放棄自己的需求,他有一個信念,孩子應該為了父母更重要的事情而放棄自己的需要。現在自己的孩子居然沒有為自己的重要會議而迎合自己,反而遠遠地逃開,這讓他更加怒不可遏,情緒失控,對孩子做出了一系列在理智狀態下不可能做出的行為。

“我生氣”是因為孩子錯了,還是隻是我自己“心情不好”?

未經處理的過去的經歷經常會影響我們與孩子的互動,對孩子造成傷害。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如果孩子的某些行為會經常喚起我們情緒上“難以忍受”的反應,而我們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又不能做出解釋和分析,我們以後與孩子的相處就會出現問題。我們應當反觀自身,看是什麼樣的“遺留事件”在影響著我們,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改善與孩子的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