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無法管教?運用“魚缸法則”,改正孩子的“不規則任性”

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每個兒童首先都必然處於一種精神的無序期,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

孩子在出現任性的情況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處於一種混亂和無序當中。

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3》當中,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倍受關注,因為他是節目當中最不給媽媽面子的孩子。

在節目一開始時,暖男嗯哼就開始忙著把媽媽打扮成為漂亮的小公主,而安迪卻挑了一件自己最不喜歡的衣服給媽媽穿。

在後來和媽媽進行相處的過程中,安迪對媽媽也充滿了嫌棄:

·不滿意媽媽做的早飯:“米飯那麼少,菜那麼少,水果那麼少。”

·不滿意媽媽準備的“扮演警察的遊戲”:扭身就走。

·不滿意媽媽為自己挑選的衣服:全程都在大喊“不要、不要”

……

而安迪在節目當中的一番表現,也讓很多網友紛紛吐槽“怎麼這麼任性”、“應該好好教育一下的”。

在心理學當中,心理學家教孩子毫無顧忌的任性狀態叫做“不規則任性”,意思就是說孩子的任性是毫無規律的,家長也很難找到規律。

孩子任性無法管教?運用“魚缸法則”,改正孩子的“不規則任性”

一、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規則任性”呢?

孩子出現不規則任性,主要有三個原因:

1.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認為:任性其實是孩子心理需求的一種表現,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

孩子變得任性不聽話,是正常的心理發展。《兒童發展心理學》當中提到孩子從兩歲左右開始,隨著運動能力、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開始認識到自己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且開始逐漸形成自我意識。

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注重自我的感受和表達,開始對獨立、自由產生了嚮往,這些都是孩子自主意識成長上心理的正常需求表達,也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孩子任性無法管教?運用“魚缸法則”,改正孩子的“不規則任性”

2.孩子無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萊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當中提到: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手裡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當孩子無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時,或者是孩子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意思時,孩子就會透過任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在電影《小淘氣尼古拉》當中,尼古拉誤會父母但生完弟弟之後就不要他了,於是開始討好父母打掃家裡面的衛生,結果卻將房子裡面弄得亂七八糟的;當父母帶他去郊遊的時候,他又誤會父母要將他扔到森林裡去,於是趁著父母下車的時候將車子反鎖,任憑父母怎樣講道理都不為所動,最後父母不得不推著車子回家。

尼古拉的父母覺得尼古拉特別的任性,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尼古拉的任性,只是不希望父母拋棄他,希望留在父母身邊而已。

心理學家武志紅表示:當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比如熱情和愛;當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見,就會變成黑色的,比如憤怒、攻擊,是破壞性。

孩子任性無法管教?運用“魚缸法則”,改正孩子的“不規則任性”

3.家長無條件的妥協,也是導致孩子任性的可能原因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當兒童還沒有發展起控制能力的時候,讓兒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是不可取的,建立在原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都會帶有一絲的試探心理,也是孩子任性的武器,孩子會利用哭鬧來對家長的容忍邊界做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當孩子發現家長妥協並且順從他們的時候,就會進一步的強化任性的行為。當家長拒絕的時候,孩子就會繼續透過任性來擴大家長的容忍邊界。

因此,家長有原則有規則十分的重要,如果過度的對孩子進行妥協或者束縛,都是對孩子任性的一種縱容。

面對孩子的任性,家長應該建立適當的原則,給孩子有界限的空間,讓孩子慢慢戒掉任性的行為。

孩子任性無法管教?運用“魚缸法則”,改正孩子的“不規則任性”

二、“魚缸法則”:面對孩子的任性,給予他們適度的自由空間很重要

在心理學當中有一個重要的法則,就是魚缸法則。它來源一個真實的故事。講的是在美國的一個工廠裡,有一個魚缸裡面有十幾條的熱帶魚,它們長約三寸,顏色十分的漂亮,這群魚在魚缸裡面生活了兩年了,但是“個頭”一直都沒有出現增長,突然有一次魚缸被意外打碎了,人們將十幾條的熱帶魚暫時安放在院子裡的噴泉裡,兩個月之後,人們在噴泉旁邊打撈小魚時,猛然發現,那些以為已經瘋狂的成長,在兩個月時間已經從三寸長到了一尺。

更大的生存空間給小魚帶來了更快的成長,後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魚缸法則”。

魚缸法則的核心就在於,給予對方適度的相對自由的空間。很多時候任性的孩子就像被魚缸困住的魚一樣,被限定了成長的空間,而任性的背後,也是他們對於自由空間的呼喚。

孩子任性無法管教?運用“魚缸法則”,改正孩子的“不規則任性”

三、運用“魚缸法則”,讓孩子變得不再任性

任性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同時也是家長給予孩子自由空間過於狹小導致的,魚缸法則,應該讓我們認識到面對孩子的教育,基於一定的空間和適當的邊界很重要。

1.家長應該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認為:父母真正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裡分離出去。

將孩子從父母的意識當中分離出去,也是父母對於孩子的一種尊重。

家長教育孩子不應該以讓孩子聽話為目標,更多的應該傾聽孩子內心的心聲,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選擇權利,才能更好的維繫親子關係。

孩子任性無法管教?運用“魚缸法則”,改正孩子的“不規則任性”

2.家長也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邊界

在一個電影當中,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臺詞:“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這裡的邊界就是魚缸法則當中的“魚缸壁”,它讓小魚能夠自由活動的同時,給予小魚一定的限制,也是在給小魚一種保護。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適當的為孩子設定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管理孩子。

在約束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可以事先和孩子進行約定,共同商討制定規則,讓孩子明確規則之後,才能夠保證在規則之內給予孩子相對的自由。

如果孩子違反規則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懲罰,及時的為孩子跑偏的行為進行規整。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適當的懲罰,不僅是教育者的權利,也是教育者的義務。”

給予孩子一定的規則,能夠讓孩子在心中有所忌憚,不再任性妄為。

孩子任性無法管教?運用“魚缸法則”,改正孩子的“不規則任性”

3.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讓孩子不再任性妄為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從無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過程。

在面對孩子的需求時,家長不僅需要予以孩子一定的尊重,為孩子設定邊界,更重要的應該是讓孩子形成自律的習慣,讓孩子自己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找到更加舒適的成長方式。

限值會給人帶來生長的扭曲,或者是停滯不前,只有在相對自由的環境當中,才能夠讓人獲得更好的成長。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的“魚缸範圍”,才能夠讓孩子更加有序快樂的成長。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