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為何“愛”會被矇蔽?

最近,同事小玲很煩惱,因為她的兒子老是說”媽媽不愛我了”這句話。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小玲的兒子這幾天一回到家,就把一箱子的玩具倒在地上玩,玩過之後卻不肯好好收拾。

小玲叫兒子自己收拾好玩具,兒子就是不肯收拾。一氣之下,小玲對兒子說:”你這條小懶蛇,不想收拾玩具,我就鎖起來,看你怎麼玩?”

之後,兒子想再玩玩具,小玲都說:”你是條懶蛇,不給你玩了。”於是,兒子就天天說媽媽不愛他了。

媽媽對兒子的愛是無處不在的,為什麼小玲的兒子體會不到媽媽對他的愛了呢?

在馬歇爾。盧森堡的著作《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作者告訴我們:“有些語言和表達方式有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叫異化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為何“愛”會被矇蔽?

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常常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產生負面的影響,導致自己體會不到自己心中的愛或別人的愛。

小玲與兒子的溝通方式,就陷入了異化的溝通方式,母子之間,已出現了負面的影響,孩子已無法從媽媽的說話與做法中,感受到心中的母愛。

什麼樣的溝通,才算異化的溝通呢?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告訴我們,異化的溝通模式有4種類型: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1.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

比如,“你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傢伙。” “他從來都是目中無人。” ”她和小張比起來,實在很差勁。”

可是,世間萬物不可能非黑即白,在黑和白之間,還有一箇中間地帶,也會有灰色和藍色的蹤影。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人分成好人或壞人,正常或不正常,負責任或不負責任,聰明或愚蠢等等。

對他人的評價,暗含著我們的價值觀及需要,負面評價往往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願望更難得到滿足。

如果我們學會使用愛的語言,直接說出自己的價值觀,而不評判或指責他人,這樣,語言暴力便會降低很多。

《非暴力溝通》:為何“愛”會被矇蔽?

比如小玲說兒子是“一條懶蛇”就是道德評判,讓兒子聽了很不舒服,不但沒起到激發兒子收拾玩具的興趣,而且引起了兒子對媽媽的誤解:媽媽不愛我了。

如果,小玲不用評判的語言,而是用愛的語言對兒子說:“寶貝,你喜歡玩玩具嗎?愛玩玩具的小朋友都是特別勤快的,懂得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你也會收拾玩具的,是嗎?”

相信,如果小玲的兒子聽到的是這麼柔和有愛的語言,就不會因為那句”你是條小懶蛇“而罷工了。

2.進行比較

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

我們常說:“人比人,氣死人。”

生活中,常常有父母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很少能對自己的孩子起到促進作用,甚至只會起到反作用。

小薇六年級了,已經進入叛逆期。小美和小薇是鄰居,大家是同班同學。

小美人如其名,她不僅人長得清秀甜美,學習成績也很優秀。

小薇其實也不錯,就是做事有點像男孩,大大咧咧的。媽媽總嫌小薇不夠淑女,愛拿她跟小美來做比較。

偶爾比較一兩次還能忍受,天天比來比去,讓小薇與媽媽產生了一場激烈的衝突。最後,小薇還離家出走了。

可見,父母老是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不僅起不到激勵的作用,還可能導致自己的孩子變得更自卑,更叛逆。

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就揭示了比較對我們個人發展的影響,他提出一條建議:如果你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如果總是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就會讓自己覺得沮喪、甚至絕望。這時,無論是對人對己,愛意都會在我們的心中蕩然無存。

《非暴力溝通》:為何“愛”會被矇蔽?

3.迴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為了迴避責任,我們常會使用“不得不”這個短語。例如:“為了養家餬口,我不得不拼命工作”。這種表達方式,就淡化了個人責任。

另外,為了迴避責任,人們還愛用“你讓我“這個短語。比如:”你讓我傷透了心。”這個表達方式,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內在情感,把自己的責任推給了對方。

在漢娜。阿倫特的著作《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書中講到,在審判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時,他便一直藉助“這是長官命令,我不得不去執行”來回避自己的責任。

人們愛使用“不得不” ”你讓我”作為藉口,只不過是迴避責任的小伎倆。

《非暴力溝通》:為何“愛”會被矇蔽?

4.強人所難

如果對別人的要求暗含著威脅,要是對方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這就是強人所難。

作為父母、師長或上級,總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讓他們循規蹈矩。

然而,我們無法強迫孩子或下級按自己期待去發展。盛氣凌人是無濟於事的。即使你用懲罰來教訓他們,他們也會想出辦法來對付。

在某間小學裡,一位管教育的領導,總愛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口氣,對老師們發號施令,要老師做一些毫無意義的工作,比如:讓老師把詳細的教學過程寫在書中;把書中練習的答案寫出來;把每次批改作業的情況詳細記錄……如果不按要求去做,職效工資就受到影響。

這樣的做法,連即將退休的老教師,也未能倖免。強人所難的結果,就是教師們寧願挨扣職效工資,也不願浪費時間做這種毫無意義又浪費時間的工作。比如書中的練習,一眼就知道答案了,還寫它幹嘛呢?

大多數人使用的語言都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讓愛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