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說丨秋分不養,一年白忙!“多事之秋”養生格外重要

秋分是陰陽交替的關鍵節氣之一,天地間陽氣日退,陰寒日生,對人體影響非常明顯,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有“多事之秋”之說,因此做好秋分養生也顯得格外重要。

中醫說丨秋分不養,一年白忙!“多事之秋”養生格外重要

指導專家:陸為民 江蘇省中醫院普內科主任、主任中醫師

秋分涼燥易傷人

我國古籍《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陽在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中醫說丨秋分不養,一年白忙!“多事之秋”養生格外重要

秋分的主要氣候特點是:涼與燥

涼: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聲不但是暑氣的終結,也是秋寒的開始。

燥:四季之中,與秋相應的主氣是“燥”,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說的“秋燥”,秋分開始,這種天氣乾燥的特點會越來越明顯,大家會明顯感覺到口唇、鼻腔、面板等乾燥,還會伴有口乾口渴、大便乾燥等。

長江中下游地區,如我們生活的南京,秋分以後,氣候涼、燥的特點逐漸明顯,若不注意保養,則易侵襲傷人,影響健康。

秋分時節的養生法則

中醫說丨秋分不養,一年白忙!“多事之秋”養生格外重要

秋分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因此養生要順應自然界“收”特點,要收斂陽氣,以防耗損陽氣。

1、秋涼當新增衣物

由於天氣轉涼,氣溫下降,應當適時新增衣物,注意保暖。然而,秋分時節雖涼風習習,卻不甚寒冷,秋高氣爽,景緻宜人,是秋凍的最佳時期,因此,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嚴,尤其是青壯年和身體健康者,這樣既順應了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守的需要,防止厚衣覆蓋而致身熱汗出過多,損陰傷陽,同時也有助於提高人體禦寒能力。體弱多病、怕冷易感冒的病人則不能過於勉強“秋凍”,而是要注意保暖,否則反而對身體有害。

2、秋燥多潤、酸食物

燥為秋季的主氣,秋分時節正是秋燥襲人之時,燥邪最易損傷人體津液,預防秋燥是秋季飲食不變的主題,因此,在飲食攝養上應掌握“燥者潤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則, 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

而秋分的“燥”與初秋之溫燥不同,此時寒涼之氣與燥相合,屬“涼燥”,因此,可適當多吃有溫潤、濡養功能的食物,如蜂蜜、芝麻、核桃、杏仁、熟梨、柿子、百合、銀耳、山藥、鴨肉等,另外酸甘化陰,還宜進食一些帶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蘋果、芒果等。另外,還要補充充足的水分,以溫開水為佳,堅持少量多次頻飲,莫等口渴才飲水。

3、秋景生悲舒胸懷

秋分過後,蕭瑟秋風、綿綿秋雨、萬物凋零常常令人頓生愁緒,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有些多愁善感之人往往會變得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悲憂傷感,容易引起“季節性情感障礙”的發作。中醫認為“百病皆生於氣”,不良的情緒是導致各種疾病的主要因素。

此時應調整精神狀態,保持心情愉快,胸懷豁達,寧神定志,收斂神氣。要多出戶外,經常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培養廣泛的業餘愛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以此減輕秋季對人心理上的不良反應,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4、陽氣收斂早臥、起

秋分時節,陽氣收斂,陽藏則生乏,中醫認為,陽氣具有養神、養筋的功效。秋季本為陽氣收斂的季節,加之秋分之後,陰氣漸盛,陽氣則進一步潛藏。因此會出現“秋乏”的生理現象。如果經常熬夜,容易傷及人體陽氣,故要調整作息時間,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做到起居有時,勞逸適度,保證充足的休息,以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適應人體陰陽消長的變化。需要注意的是,心臟病患者不宜“起早”。

5、適度運動“收”為主

秋高氣爽,碧空萬里,在這個時候很適合登高望遠,進行各種運動鍛鍊,從而有效地放鬆身心、掃除抑鬱心情。但對於運動方式及運動量,要掌握以“收”為主,可選擇登山、慢跑、散步、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健身操等,避免運動太過劇烈,出汗過多而耗損陽氣。在進行“動功”鍛鍊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做到動靜結合,動則強身,靜則養身。

6、秋分時節防宿疾

秋季是一個“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進入秋分節氣後, 常引起許多舊病,如消化性潰瘍、老慢支、哮喘等的復發,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範,則有加重的危險。

秋分進補忌盲目

中醫說丨秋分不養,一年白忙!“多事之秋”養生格外重要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分之後,可適當進補,但不可亂補,盲目進補,應注意以下禁忌。

首先,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其次,忌慕名進補。盲目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就越能補益身體,但事實上,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甚至引起鼻血等。此外,進補應分清虛實。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的病人不用補藥。而虛證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只有對症進補才能有益身體,否則將適得其反。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會有害,“重藥補、輕食補”是非常不科學的,因此平時要做到飲食均衡,營養全面。

推薦藥膳:

1、蓮子百合豬肉湯

材料:瘦豬肉片200克,蓮子肉15克,百合15克。

做法:先將蓮子、百合、瘦肉片分別洗淨。然後將砂鍋置火上,放入蓮子、百合、肉片,加適量清水、生薑、料酒。再用文火燉至蓮子、百合、肉片爛熟後,加入適量精鹽、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此湯具有滋陰潤燥,養心寧神。

2、雪梨銀耳紅棗蓮子湯

材料:雪梨1個、銀耳30g、紅棗5枚、蓮子20g。

做法:雪梨去皮切成塊,銀耳一朵、蓮子若干和紅棗10餘粒泡發洗淨。雪梨、銀耳、紅棗、蓮子和冰糖適量放入鍋中,加足量清水,大火燉開後轉小火1小時即可。

功效:有潤肺鎮咳、健脾滋陰的功效。

3、芝麻粥

材料:芝麻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芝麻炒熟,研成細末,待粳米煮熟後,拌入芝麻同食。

功效:養血潤燥通便。

防病保健秋分灸

中醫說丨秋分不養,一年白忙!“多事之秋”養生格外重要

秋分過後,天氣轉涼,艾灸可以扶助陽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反覆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咽炎、過敏性鼻炎、虛寒性胃腸病、虛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凍瘡等患者艾灸更為有效。普內科除開展常規的艾灸治療以外,還有雷火灸、督脈灸、艾灸床等可供選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也不是人人適合。熱象明顯者慎做秋分灸,如發熱、咳嗽痰黃、尿黃少、大便乾結者皆不宜做秋分灸。糖尿病者易留疤,應慎施灸。孕婦的腹部腧穴禁止施灸。老人的面板感覺遲鈍易燙傷,也要防止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