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高度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高度

【棒熊專欄】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高度

原創作者|田語默

近日知乎網友提問:“為什麼孩子總是聽老師的話,不聽家長的話?”

一位網友的回答很中肯:面對不同的物件,人的潛意識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孩子面對父母時,意識告訴他:這是生我養我的人,無論如何,他們不會對我怎樣。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窩裡橫”。

當面對老師:老師是教我知識的人,形象高大,地位尊貴,我不敢得罪,要言聽計從。

小玉是實驗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因為成績好,班級活動積極主動,被同學們推舉為班長。

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好孩子,在家囂張跋扈,亂扔東西,甚至在兩歲妹妹動了她的東西時,動手打妹妹。

有一次奶奶說了她兩句,她居然用腳踢奶奶,嘴裡還嚷嚷著:“不用你管,煩死了。”

與小玉一樣的孩子還有很多。

“如果不是老師說她在學校的表現這麼好,我都不相信”,菲菲媽媽說。

這種普遍的想象,我思索良久,總結了兩個問題:

什麼事情是你堅決不讓孩子做的?

什麼事情是你鼓勵孩子去做的?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高度

“不能”和“可以”之間有明確的界限。

作為家長,我們心中有底線,對孩子來說,也是從小培養的規則意識。

01

易中天有云:

你問當下中國最缺什麼,我看最缺底線。

一個缺少底線教育的孩子,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沒有正確的認識,一旦越界,便不可收拾。

還記得兩年前大連13歲男孩蔡同學殺害同小區10歲女孩淇淇的事件嗎?

天真的淇淇被蔡同學騙到家中,試圖猥褻,遭到反抗後,連捅7刀將其殺害,隨後拋屍在離家不遠的綠化帶。

當警察趕到犯罪現場的時候,蔡同學的母親還在忙著擦地板,而地上仍有大量血跡。

案發後,警方沒有找到兇器,但在他施暴後,蔡同學的母親曾陪他賣過廢品。

在小區業主群裡,有業主留言稱,蔡同學對女生動手動腳,甚至有人爆料,蔡同學在家看黃色影片,他愛打遊戲,一打就是一通宵。

有被摟抱過的女童家長報警,蔡同學的父母非常不講理,認為女孩誣陷自己的寶貝兒子,他不是這樣的人。

一位小區的阿姨表示,她看見蔡同學在小區掀年輕姑娘的裙子,事後,蔡同學的父親還反過來把受害姑娘罵一頓。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高度

殺人男孩蔡同學成長至此,他的父母有著難辭其咎的責任。

如果不是如此放縱自家的孩子,而是在他第一次騷擾女性後,好好教育,正確引導,那麼悲劇就不會發生。

考慮到蔡同學的父母,沒有能力對他進行管教,相關部門對其進行收容教養。

而如果經查實,蔡同學的父母對殺人起了幫助或暗示作用,他們將承擔故意殺人的刑事責任。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高度

這個沒有底線的家庭,養育了13歲的殺人犯,不足為奇!

“我先借給你,一年後還我。”

一個12歲的小男孩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需要賠償12。5美元。孩子找父親拿錢賠償時,父親這麼告訴他。

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做錯事了可以安慰,但一定不能姑息,適度的懲罰才能讓他明白“獎罰分明”這一生存法則。

從此,這個男孩每逢週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足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

人們都認為“子債父償”天經地義,里根的父親為他賠償這12。5美元也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父親不但不包庇,還明確告訴他:這是你犯的錯誤,你必須自己承擔,即使是父親,也不能替你承擔。

孩子的責任心從一件小事中就培養起來了。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積小善成而大德,積小惡而成大患。

生活中,常常因為小毛病縱容孩子,殊不知,小惡習積累起來就是大災難。

而一個有底線的堅持往往能夠成就一個孩子。

02

生命是條單行線,人生不能重來,傷害和終結生命是愚蠢的。

只有守住生命底線,才能對生命進行更高階的探索。

近日,12歲女孩爬上32樓,欲跳樓輕生。

由於女孩情緒激動,救援人員無法靠近,危急時刻,女民警突然來了一句:“小妹妹別想不開,我請你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這句話打動並緩和了女孩的情緒,消防員偷偷穿上外賣小哥的衣服,以送奶茶為由,成功將女孩救下!

如果不是這位女警姐姐的細心和耐心,將會是一個家庭的支離破碎。

人生不售來回票,一旦動身,決不能復返。

珍愛和敬畏生命,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尼克胡哲:人生不設限,把阻礙變成機會。

澳大利亞著名演講家,尼克胡哲,這樣形容他出生那天的情形:“護士哭了,助產士哭了,當然,我也哭了。”是的,尼克胡哲一出生沒有四肢,嚇壞了所有人。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高度

但是父母沒有放棄他,18個月時父親把他放到水裡,讓他學習游泳。

六歲時,父親教他用兩個腳指頭打字,後來父母想辦法把他送進普通小學讀書。

沒有父母陪伴,尼克胡哲,受盡同學欺凌。

“8歲時,我非常消沉”,他回憶說,“我衝媽媽大喊,告訴她,我想死”。

10歲時,他試圖把自己溺在水缸裡,但是沒能成功。

在這期間,父親一直鼓勵他戰勝困難。

直到13歲,尼克胡哲看到一篇介紹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文章,他受到啟發,決定立下人生目標。

慢慢地,在父母的幫助下,他學會了寫作,游泳,釣魚,打高爾夫球,衝浪等。

尼克胡哲憑藉著只有兩根腳趾的左腳,克服重重困難,走遍了大半個地球,這個沒有四肢的男人,甚至比正常人優秀。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高度

人們總是問他:你是怎麼撐過來的,而他通常給出的答案是:“把牆變成門”或者“把阻礙變成機會”。

尼克胡哲曾說:人生的遭遇難以控制,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可以阻止的。你能選擇的不是放棄,而是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生活。

他的成功,離不開父母的不懈堅持和努力。

西班牙哲學家薩瓦特爾曾說過:“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層出不窮。據一份五年級學生調查顯示,有一半學生對於“失去生命後,能否重新獲得”,表示“不確定”,或者“可以重新獲得”。

大部分的家長沒有跟孩子進行過生命的溝通,認為孩子大了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其實不然。

生命,是個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死而復生”是個美麗的童話。

慎重地跟孩子談一次生命,讓孩子學會珍愛生命,不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別人的生命。

03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要從小培養,孩子不守規矩,一定的懲罰是有必要的。

有這樣一個學生,從來不遵守規矩,不懂得尊重老師。一次午休不肯睡覺,老師叫他不動,便過去拉他去午休,他生氣地攥著拳頭,氣呼呼地對著老師,做出要打人的樣子。

透過跟家長溝通得知,這個家庭採取放養式教育,認為孩子應該自由發展,從來不會因為犯錯,懲罰孩子。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行事標準也不可少。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家有一條規定:如果子女犯錯,必須受到應有的懲罰。至於具體採取什麼方式,由子女自己提出來,經過母親同意後,就可以實行了。

有一日,陽光明媚,馬克吐溫決定帶孩子們去附近農場旅行,這可是孩子們期盼很久的事情。

可是大女兒蘇茜卻在臨行前欺負了妹妹克拉。克拉哭鬧不止,蘇茜也很快意識到自己太魯莽:居然動了手。

於是,她主動向母親承認錯誤,並請求原諒。然而按照家規,蘇茜必須接受懲罰,她猶豫了很久終於堅定地對母親說:“今天我留在家裡,不坐馬車一起去旅行了。”

馬克吐溫很不忍心,不由得說道:“你可以換一種方式。”沒想到蘇茜果斷地說:“我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的話能讓我永遠記住這次過失。”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高度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只有表揚沒有懲罰,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受不了打擊。

懲罰不是目的,而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認識錯誤的一種手段和方法,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

父母有原則,家庭有底線,孩子心中亦有尺度。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有一句名言:適當的懲罰,不僅是教育者的權力,也是教育者的義務。

釋放天性不可取,有溫度的懲戒必不可少。

家長手中有“戒尺”,心中有“尺度”,孩子未來可期。

04

教育家盧梭曾言: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教育的根基是家庭。

作為孩子生根發芽的第一站,家庭教育這種終身性和示範性的教育,是學校無法替代的。

為人父母,不僅要做合格的引導者,也要做原則的貫徹者和執行者。

蒙臺梭利博士說:建立在規則之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有規則的愛才是智慧的愛。

想要孩子飛得高,又不迷失方向,父母要牢牢把握自己手中的底線。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高度

願我們都能有所要求,有所期待。

願孩子們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成就。

作者簡介:

田語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願你在經歷過無數個披星戴月的夜晚後,找到出路。

父母的底線決定孩子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