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說“不”的孩子,人生更快樂

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家和培訓學家簡娜·柯普認為,學會說“不”是一門重要的藝術,是未來成功者的一項重要能力,用“不”的智慧可以保護自己,用“不”的力量可以說服別人,用“不”的方法可以正確決策,用“不”的秘訣可以改變人生。

所以,允許孩子說“不”,讓孩子學會說“不”,至關重要。

懂得說“不”的孩子,人生更快樂

一、不會說“不”的孩子,不懂得為自己劃定界限

Facebook上一個媽媽,寫了一篇文章講了自己兒子Carson在公園裡

拒絕了其他孩子伸手要玩具的經歷

,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轉發和討論。

這位媽媽在Facebook說:“

我家孩子沒有義務要跟你家孩子分享

。我們走進公園的時候,至少有六個孩子找上Carson,一開口就要他把變形金剛,玩具人偶和小卡車交出來一起玩。在那些男孩碰他的時候,他看起來特別不知所措,把玩具緊緊抓在胸口。他看向了我。”

“‘你可以和他們說不,Carson。’我說,‘就說不!你不用說別的了。’

當然在他說不以後,那些男孩子跑來向我打小報告,說

他不願意分享

我說,

他沒有義務和你分享

。他說了不要。如果他想分享的話,他會的。”

“為這,其他的家長特別

嫌棄

地看著我,

這件事其實是這樣

如果我,一個成年人,吃著三明治走進了公園,難道我會被要求和一個公園裡的陌生人分享我的三明治嗎?不會!

難道有任何一個懂禮貌的成年人,陌生人過來要吃我的三明治,因為我拿開了就氣哄哄的嗎?也不會!”

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孩子成為一個聽話的乖孩子,卻忘記了教會孩子擁有說“不”的能力。

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明白與他人相處的界限在哪裡。

比如自己的私密部位不能讓別人觸碰,不接受陌生人出去玩的邀請,自己的東西不能被隨意搶佔等等。

讓孩子明白,遇到讓自己不舒服的情況時,別人不合理的要求可以拒絕,可以大膽地表達出來。

二、不會說“不”的孩子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很難過得幸福。

心理學家薩提亞將人的人格特點分為五類: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裡一致型。

多數時候我們不拒絕,無非是因為放不開身份,放不下面子,覺得不好意思;或是,一向習慣了委曲求全,害怕得罪人,壓根就不懂得怎麼開口去拒絕。

然而,

正如生存一樣,拒絕也是一種權利。你總是不懂得拒絕,無非是在對別人善良,對自己殘忍。

長久下來,只能讓自己活得越來越累。

因此,我們必須教會孩子勇敢地大聲地學會說“不”!因為學會拒絕,不僅能彰顯出孩子獨特的個性,還能給孩子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

不會拒絕的孩子,可能是

潛在的討好型人格,因為害怕被人不喜歡,從而總是對人的要求說YES。

懂得說“不”的孩子,人生更快樂

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採取了討好的方式,迎合父母的喜好和需求,讓父母滿意和開心,

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透過委屈自己做個好孩子來得到父母的關注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人格面具——乖孩子

。只做父母喜歡和期望的事情,成為父母想要的那個好孩子。當這種模式固著之後,慢慢的就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了一種習慣,在權威面前,在上司面前,在領導面前,在自己的伴侶和朋友面前。

日本有部老電影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故事的主人公松子就是很明顯的“討好型人格”。

在她的原生家庭裡,父親更加的疼愛她的妹妹,所有噓寒問暖關心愛護都只留給妹妹,而松子一直在做的都是想讓父親能關注她,甚至不惜故意扮醜做鬼臉。

懂得說“不”的孩子,人生更快樂

最終她離開了原生家庭,可性格已定,之後無論是在工作還是愛情上,她始終都是在委屈自己,迎合討好著別人。

在工作中為了取悅別人,不惜為偷錢學生頂罪撒謊,導致自己被開除。在感情中更是一團糟,自身條件並不差的松子遇到的卻都是一群人渣。

潦倒的作家,貪慾的有婦之夫,為了錢的小白臉,黑社會混混。、理髮師。。。。。每愛上一個男人,她就會傾其所有的去愛,可是除了理髮師,每一個男人都對她家暴。松子總是鼻青臉腫的,可是卻因為從小而形成的討好型人格以及對愛的強烈需求一次次無底線的妥協。

她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但是相比較家暴來說,她更害怕別人離開她。

所以只好委屈自己去討好他們,讓他們能繼續“愛”她。

可最終,她的結局卻是在53歲那年孤獨的死去……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缺乏著安全感的,他們害怕拒絕,害怕當拒絕這一切後,沒人會再喜歡他了。

他們的內心是虛空的,為了獲取別人不斷的認同,關注,讚賞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不敢做自己,總是委屈自己,很難有幸福可言!

三、教孩子學會表達“不”

1、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拒絕別人的第一步往往是要教會孩子發現並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例如,有的孩子總是會被「借」東西,而孩子自己心裡介意卻不敢說出口,這時候家長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導孩子去正確表達。

嗯哼因為率真、善於表達情感,圈粉無數。在綜藝節目中,有次嗯哼假意離家出走,向媽媽表達自己的不滿。原來霍思燕照看其他小孩,卻忽略了自己。屢次想引起媽媽的注意無果,他獨自躲進雜物間。向隨後追來的媽媽說:“我要離家出走,到香港或馬爾地夫,因為媽媽只照顧別的小孩子,沒照看我。”

除了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外,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向孩子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愛。

心理學家有一項研究表明,大部分孤獨的成年人,回憶童年時期父母對他們冷淡,開口說愛更是稀罕。

對孩子表達愛,會讓他成長得更有溫情,他也懂得去創造有愛的環境。

知乎上一位網友說,她每天對孩子說:“我愛你”,一開始孩子沒有反應,堅持一兩個月後,有一天孩子主動的說:“媽媽,我愛你。”

生氣時,父母也要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你搶走了小朋友的玩具,還打哭了他,你這樣做讓媽媽很難過。。。。”

懂得說“不”的孩子,人生更快樂

2. 與其婉約不如直接

這是我最喜歡的玩具,不能借給你。

上次我借給你的東西都玩壞了,這次我不想再借給你了。

有時,有些孩子臉皮薄,不願意或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時,不如教孩子直接說出拒絕的理由。

當然,通常這種情景是雙方都能認可的原因,但要告訴寶寶,直接的回絕並不意味著可以肆無忌憚地說一些傷人的話。

3. 學會商量,能化解很多問題

我現在還沒有玩好,再過半個小時可以嗎?

教孩子學會商量著解決問題,用商量的口吻去拒絕。

4. 學會延遲答應別人的請求

我再考慮考慮。

再等我看看。

我能不能想想看後再告訴你?

現在還不可以,能不能改天呢?

別人的請求不一定要馬上答應。

實際上,寶寶從推遲答應別人要求的過程中,也能學會理解他人意圖,間接培養了寶寶的情商。

5. 讓孩子自己完成說「不」的動作

很多孩子其實已具備能夠獨立處理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所以父母沒有必要再幫助孩子包辦代替,替孩子去解決問題。

即便是孩子自己解決不了,向家長來尋求幫助,

家長也應該是以引導為主,幫助為輔,讓孩子獨立完成拒絕。

讓孩子知道“我的東西,我做主”,以及有勇氣、有能力說“不”,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有意識地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和“自我邊界感”。

讓孩子明白不能去搶別人的東西,同時當自己東西被搶,自己也應當第一時間說“不”,去守護自己的東西。

只有這樣,孩子長大後才會懂得如何尊重別人、維護自己。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將來面對欺凌和掠奪,只會逆來順受的人,那麼:

當你孩子的物品被小朋友看中,請一定不要急著“寬容大度”,去教孩子謙讓!

如果,你想讓孩子在未來無論遇到何種困難或挫折,都能坦然面對,不自棄自傷,那麼:

當孩子因守不住東西哭著求助,請一定要幫他拿回來,讓孩子明白,不要怕,爸爸/媽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