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最有爭議謀士是誰?劉備知人善任,諸葛亮北伐卻因他失敗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個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楚辭·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中的詞語用在馬謖仕途生涯上可謂是實事求是。有才氣又誇誇其談的馬謖只能被頗有識人之名的劉備控制使用,且要多加打磨,方可大用。劉備死後,馬謖卻被謹慎用人的諸葛亮提拔使用,並引為軍事知音,破格重用。

蜀漢最有爭議謀士是誰?劉備知人善任,諸葛亮北伐卻因他失敗

劉備主政益州後,馬謖的官職先由“綿竹令”轉任“成都令”,再拔擢為“越雋太守”。縣令,一縣的最高行政長官,職掌一縣政務,即掌治民,顯善勸義,禁奸罰惡,理訟平賊,恤民時務,秋冬集課,上計於所屬郡國。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職掌一郡政務,即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及自行任免所屬掾史。不管是縣令,還是太守,都是離老百姓最近,都要有“清晨之問、靜夜之思,案無積卷、事不過夜”的實幹。劉備駕崩後,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總理軍國重事,以“才器過人,好論軍計”除馬謖為丞相參軍。參軍,“參軍事”的省稱,為王府、公府、軍府、州府的佐吏。東漢將軍等統兵出征時,則置參軍事,掌佐主帥參謀軍事。曹操為丞相時,總攬軍政,其僚屬常有參丞相軍事,職任頗重。

蜀漢最有爭議謀士是誰?劉備知人善任,諸葛亮北伐卻因他失敗

諸葛亮初出茅廬,先是劉備的幕僚;平定荊南四郡後,被劉備“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後攻佔益州後,被劉備“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劉備稱帝后,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劉備逝世前,所謂蜀漢丞相的諸葛亮卻未開府建牙。直至建興元年(223年),諸葛亮被劉禪“封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在《辭海》中,“開府建牙”是兩個分開的詞,即“開府”、“建牙”。開府,古代指高階官員(如三公﹑大將軍﹑將軍等)成立府署,選置僚屬。建牙,古指軍旗,又稱牙旗,然後引申為開府大臣的權力象徵詞。建牙即指開府了,有了自己的標杆和地位。從《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記載可知,從劉備稱帝到劉禪繼位這段時間裡,諸葛亮雖被劉備封為丞相,卻未開府建牙,就沒有自己的班子成員的,就沒有長史、丞、參軍這些都是開府之後才能有的官職。因此,諸葛亮開府建牙後,馬謖也才由從事政務的“越雋太守”轉為參謀軍事的“丞相參軍”,成為諸葛亮重點培養的物件。對馬謖而言,當縣令,做太守,要實幹擔當;而任參軍,轉為紙上空談。

蜀漢最有爭議謀士是誰?劉備知人善任,諸葛亮北伐卻因他失敗

參軍的功能和職責在西周姜尚《六韜·龍韜·王翼》中有系統地描述,包含腹心(謀主)、謀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糧、奮威、伏旗鼓、股肱、通材、權士、耳目、爪牙、羽翼、遊士、術士、方士、法算十八類。不管參軍中的哪一類,都是引經據典,出謀劃策,賣賣知識,動動嘴皮。所以,在劉備的心中,馬謖是人才,擅於政務;在諸葛亮的心中,馬謖是高才,長於軍事。最為重要,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之後馬上開府治事而大權獨攬,要組建自己獨立的人馬班子,以實現“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為此,被劉備雪藏的馬謖就被諸葛亮重新發現,放在身邊可時時從白天到黑夜地談論軍事謀略。

蜀漢最有爭議謀士是誰?劉備知人善任,諸葛亮北伐卻因他失敗

馬謖,從越雋太守變成丞相參軍,從專注於實幹變為賣弄於空談,從而導致其誇誇其談的老毛病又犯了,才導致五年後街亭慘敗,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毀於一旦。

筆者按:錯位,一般指離開原來的或應有的位置。馬謖,本是一個在劉備時期專攻政務,並在治國理政方面有所建樹的行政管理人才,卻因“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而被諸葛亮看重,轉任參謀軍事的參軍,從而被錯位重用而造成後來街亭失利,第一次北伐失敗。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