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該怎麼辦?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該怎麼辦?

孩子的成長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生活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下,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學習,從潛意識裡父母的想法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把孩子的學習看得非常重要,別人的孩子在讀補習班,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別人的孩子在上培訓課程,於是也給自己的孩子報名參加。孩子的學習成了父母們談論最多的話題,也成了家長相互攀比的一大標準。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習固然非常重要,但不是孩子成長的唯一標準,孩子的成長更重要的是身心的健康。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真正能意識到孩子的健康成長除了學習以外,內心的感受和心理表徵更是至關重要。

前幾天,一個來訪者向我諮詢,來訪者是位孩子的媽媽,她告訴我已經連續兩次被老師叫到學校裡問話,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孩子打人。而且做為媽媽的她發現孩子心理方面出現了問題,但具體有什麼問題,她也說不上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該怎麼辦?

這樣的問題應該是普遍存在的,孩子在學校裡與同學之間瘋打、玩耍,相互之間爭搶、推搡這些是常有的事情,還有些孩子在家裡出現打人的行為。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年齡較小,並沒有重視這樣的問題,可是在這些行為背後我們看到的問題其實沒有想像的簡單,從小的方面來說只是孩子之間的爭鬥、打鬧,從大的方面來說,如果打人的行為不被重視,可能就會演變成校園霸凌和欺凌的事件。

在考慮應對前,先區分孩子打人的內在動機到底是什麼。根據觀察,內在動機有兩種:一是釋放型,二是試探型。

一、釋放型

有些孩子生活的環境中有一個強勢、權威的媽媽或者爸爸,在家裡都是父母說了算,父母也會在孩子面前肆無忌憚地發洩自己的情緒,或者孩子的父母經常透過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在這種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的自尊水平沒有建立起來,人格不被尊重,需求和感受被忽視和否定,長期堆積下來,內在會產生憤怒的情緒,情緒一旦積累起來,就會透過兩個渠道釋放,一個是對外攻擊他人,一個是對內攻擊自己。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該怎麼辦?

L是一個性格很強勢的媽媽,家裡的大小事情都是她說了算,老公性格脾氣很好,什麼事情都聽她的。因為性格上的原因,平日裡媽媽對孩子的要求也特別嚴格,有時脾氣不好時,會對著孩子吼叫,甚至有時候會動手打孩子。前不久,孩子在學校裡和同學打架,媽媽被老師請到學校裡被好好的教育了一番。當有一次我遇見她時,她不停的抱怨著自己的家庭,她說老公對家裡的事情不聞不問,孩子也不聽話,經常給自己惹麻煩,家裡的所有事情都要靠她操心和解決,她說自己真的太累了。

我當時對她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的言傳身教直接影響著孩子。”孩子在一個充滿爭吵、抱怨、焦慮、失控的環境中成長,他的內在會產生一種防禦機制,當環境中出現某些失衡的跡象時,孩子會從平時看到的事物中習得一些行為,當孩子長期看到父母因為某些事情發脾氣,爭吵,或者是因為自己的某些行為引發父母對自己的打罵時,孩子就會在潛意識裡習得這種行為模式。於是,在校園裡,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或者回到家裡這樣對待父母,甚至是自己。

二、試探型

另一種出現孩子打人的行為是孩子在試探邊界,當他打人的行為沒有得到制止的時候,他會去試探對方更多的邊界,反覆多次如果對方沒有反應後,他就會形成反重複打人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該怎麼辦?

一位媽媽抱怨著孩子打她的行為,她說不知為什麼,這段時間孩子老打她,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問她,當孩子打你時,你是怎樣反應的,她說孩子小打人也不痛,她打我時我只是笑笑,之後就沒當回事,不了了之了。

我說:“孩子其實是在試探你的邊界,如果打你時你沒有任何反應,下次她還會重複出現這樣的行為”。

這位媽媽回家後,運用情感表達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當孩子再次出現打她的行為時,她收起笑臉,坦誠地跟孩子表達:“你打媽媽時,媽媽會很痛,媽媽真的不喜歡,我會生氣。”當她這樣對孩子說時,孩子好象意識到媽媽痛的感受,這後來孩子不再打媽媽。

當你能理解孩子情緒的時候,孩子感覺到被共情,被理解,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理解你,當形成良性迴圈的相處的模式時,孩子所習得的行為自然是向光、向陽的。

父母遇到孩子打人的情況該怎麼辦?

遇到這樣的情況可分二個層面來處理:

第一個層面:當內在動機是釋放型

當孩子打人的動機是釋放型時,我們可以透過三個步驟來處理:

1。 共情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該怎麼辦?

當遇到孩子打人內在動機是釋放型時,父母不要忽視孩子的情緒,應該與孩子建立共情的聯結,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孩子的情緒。當看到孩子情緒很憤怒時,媽媽可以說:“寶寶這會兒不開心了?寶寶傷心了?寶寶生氣了?”

2。 反應情感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父母不能一笑置之,或者打回去,正確的方式是用語言反應自己的感受。“媽媽很痛,不喜歡這樣,媽媽會生氣。”讓孩子理解到媽媽也是有情緒的,媽媽也會感受到痛。當你真實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時,孩子自然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3。 釋放情緒

孩子的需求被否定或沒被滿足,出現了憤怒的情緒,當孩子情緒發生時,我們不能忽視,在共情孩子情緒的情況下也要找機會讓孩子表達出這一部份,不能讓情緒卡住。可以透過講故事、做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當孩子哭鬧時,我們不應該加以制止,而是讓他把情緒釋放出來,我們可以陪在他身邊,告訴他:“寶寶難過了?媽媽看到寶寶很難過,媽媽陪在你身邊,媽媽陪你哭會兒。”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該怎麼辦?

我和侄女萌萌透過另一種方式來釋放她的情緒。我給萌萌說,我們約定好遊戲規則,一天做遊戲,一天吵架,由萌萌自己來選擇。結果多數時候萌萌選擇的是做遊戲。

第二個層面:內在動機是試探型

當孩子打人的動機是試探型時,我們需要表達自己的感受,非責備並且內外一致的表達。

孩子想透過打人來試探邊界,父母要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感受,而不是責備。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給媽媽帶來怎樣的感受,把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透過表達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媽媽是不喜歡和不接受的,當這種行為塑造被孩子習得後,他也能明白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憤怒、焦慮、悲傷、挫敗等,這些不被接受、沒有表達的情緒,不會憑空消失,這些被壓抑的情緒會迂迴,以其他形式呈現出來。它們要麼讓我們穿上更厚的盔甲,有了更多的防備,要麼增加我們的攻擊性,攻擊他人,也攻擊自己。

一個處處防備的人,無法靠近別人,別人也無法靠近他,他的內在充滿恐懼,以至於無法跟他人有真正的聯結。而一個充滿攻擊性的人,推開別人的同時,也在遠離自己。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該怎麼辦?

防備、攻擊、攻擊、防備。嚴重的話,內在世界崩塌,所謂的抑鬱症應運而生。抑鬱症是情緒累積得太多,我們再也無法抑制住,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對,深陷其中,最後只能任由這些情緒主導自己。就像裝滿水的瓶子,再裝,就只能往外溢,最後變得無法收拾。

情緒滿滿的孩子會在情緒的驅動下打人,沒有情緒的孩子是不會打人的。所以想要孩子不打人,就要讓他把情緒表達出來,當情緒得以釋放,打人的事情就停止了。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END

作者:暖冬時光

喜歡記得關注、交流、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