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個讀課文被自己讀哭的小男孩嗎?

今天早上,給孩子們上第三單元。這一單元全是童話故事,於是在上課前就想好了,給孩子們如講故事那般帶他們去領略童話故事的美。

記得那個讀課文被自己讀哭的小男孩嗎?

上課了,先帶著他們瞭解這一單元的主題。匯入後,就帶著他們瞭解安徒生,大致簡介一下,我就開始給他們讀故事,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們底子普遍差,要求他們手指著課本認字,而我則帶有感情的來給他們讀這個童話故事,這樣貌似有點失去聽故事的感覺,但也沒辦法。一切準備就緒,我開始了。“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開始,一切都好,孩子們靜靜的聽著,手指著生字。為了讀出感情,極個別地方語氣比較急,所以,那些真的認不了幾個字的後進生,已經指錯了行,甚至個別還指錯了段落。但這本來就是個童話故事,他需要的就是聽,投入的聽就可以了。當我讀到小女孩無法接受火柴光亮中的奶奶快要消失不見,因而又擦燃一把火柴時,我的內心開始泛起波瀾。我知道孩子那時候是有多麼的渴望奶奶的疼愛。那時她該有多麼無奈啊。“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牆角,兩腮通紅,帶著微笑。”

記得那個讀課文被自己讀哭的小男孩嗎?

……此時的我,聲音漸漸變的顫抖。“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新年的太陽昇起來了,照在了她小小的屍體上。”我讀著,聲音開始哽咽,“小小的屍體”這幾個字眼,讓我的情緒一下子激動了起來,想壓抑自己不要流淚,結果眼淚止不住的流,在課堂上我居然哽咽到出不了聲,努力平復心情,也沒辦法快速恢復,所有的孩子看著我擦眼淚,他們好奇的盯著這一切,有個別學生左右看看,與同桌耳語笑了,也有一些學生表情凝重,如我一般。沒辦法再繼續讀,我想我可能會哭暈在教室裡的,於是一邊擦著眼淚,一邊告訴孩子們,“我讀不下去了,太難過了,你們幫老師把剩下的讀完,再讀下去我會哭的停不下來”。然後學生們幫我讀了最後一段,我邊擦拭著淚水的痕跡,邊想:‘“自己的淚點怎麼這麼低,小時候看過無數遍的故事,如何讓我一個成年的人在課堂上哭成了淚人。”。後來,我告訴孩子們。

記得那個讀課文被自己讀哭的小男孩嗎?

“賣火柴的小女孩最終怎麼了。”他們回答到“凍死了”

我又問“為什麼會凍死呢?”回答各種各樣,接著又引導“為什麼你們身邊從來沒有人凍死,每年冬天,你們也從來沒有誰凍死過,而小女孩卻凍死了?”孩子們思考著,回答著。

“小女孩,她穿的什麼鞋在雪地裡賣火柴呢?”我問道。

孩子們回答到,“她穿的拖鞋,”

“對啊,而且還是媽媽的拖鞋,最後居然還被別人弄丟了。她真的太可憐了。”我告訴孩子們。

我又說:“因為當時小女孩所處的社會並沒有我們現在的社會好,所以冬天我們可以坐在家裡的熱炕上,可以圍著火爐取暖,而小女孩卻只能用火柴取暖,你們覺得火柴可以讓你暖和起來嗎?”孩子們回答:“不可以”“是啊,我們現在的生活比起小女孩幸福嗎?。”我補充著問。他們回答著。

最後,我又問“如果你是那個拿走他拖鞋的男孩子,你會怎麼做?如果你是櫥窗裡坐著的富商你又會怎麼做呢?”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回答著。

為什麼,三十幾歲後,卻因為一個小時候聽了無數遍的童話故事而在課堂上面對那麼多孩子流淚不止,後來我想,也許是因為現在的我也是一名母親吧。做了母親才感覺到孩子是怎樣的一種存在。還有可能是因為我在用心教孩子們用感情朗讀課文時,課文被我讀進了自己的感情,結果卻成功感動了我。即便孩子們沒明白怎麼回事,但我想當她們長大了,也會如我一般,會更明白文字表達的魅力。現在的他們還太小,無法理解。所以才會好奇的看著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在那裡哭。再有,就是昨天晚上舍友的事,多少讓我的情緒還沒有調整過來吧!(在前一篇文章裡有提到)。

記得那個讀課文被自己讀哭的小男孩嗎?

小時候,不懂語文課本里有些課文的美,只是在努力帶著感情讀,三十年後,卻覺得,原來小時候讀的課文原來這麼美,帶著感情居然會感動到自己。我想是因為現在的我們明白了每一個詞彙、每一句話語的真正含義,並且賦予了自己的理解。親愛的網友們,相信你們一定看過這樣一個影片。一個小男孩在班裡讀語文課本上的課文,讀到劉胡蘭犧牲的場景時居然哽咽的哭了起來。而全班同學卻鬨堂大笑,不明白他為什麼會哭,而現在的我才真正理解這個真正帶著感情朗讀的孩子,因為有了相同的經歷。

記得那個讀課文被自己讀哭的小男孩嗎?

本是個心細細膩的人,於是對於孩子們總會比別人多一分心思,希望這些孩子們可以喜歡上文字表達,可以共同探索課文,並可以與我達到共情,得以體會課文的美,發現生活的美,並賦予生活自己的意義。

送給那個被自己讀哭的小男孩,也送給今天“不爭氣”的自己。

原創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