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第三篇第二十六章

讀書筆記《媽媽的心靈課——孩子、家庭與外面世界》

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第三篇:外部世界與小孩/第二十六章:五歲以下幼兒的需求

讀書筆記 ||《媽媽的心靈課》—第三篇/第二十六章

這一章主要講的是

五歲以下的孩子最需要的其實就是愛——心靈的滋養。

老溫認為愛主要是體現在:

一方面滿足孩子對於身體接觸、肌膚之親的渴望和需求。

大量的嬰兒研究表明,嬰兒的健康心理發展是從接受到數量和種類足夠多的外界刺激開始的,而面板、肢體和器官是我們接觸外界刺激的媒介。如果母嬰之間缺乏足夠的肌膚接觸,母嬰之間是缺乏情感交流,嬰兒的心理發育會延遲,更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一方面是在於養育者對於孩子需求的適應。

我們經常會說,你要讓對方覺得你愛著對方,你就需要用對方期待方式愛著對方,而並非你以為的方式。所以要讓孩子覺得家長是愛著他的,家長需要從小時能夠為孩子的需求去調整自己去滿足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隨著孩子成長,再根據情況去合適調整孩子習得合適的規矩。

一方面是周圍環境,包括家庭關係當中,家裡應該是充滿穩定的照顧和關愛,父母之間是真正的相親相愛,而不是貌合神離。

孩子因為成長需要,對於周圍環境的變化,特別是關係的變化,特別敏感。如果夫妻之間不能很好地相愛相處,不管家長如何掩飾,孩子都能有所感覺當中的動盪不安。

一方面是父母能夠包容孩子對愛與恨的表達。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慢慢識別和整合自己的愛與恨,再慢慢能夠承受住自己對於同一件事或者同一個人有著不同感受。

在這一個過程,就需要父母能夠允許孩子的各種表達,孩子沒有經歷過各種感受,就不可能有所瞭解,同時孩子也是從父母對待自己情緒的態度上去習得如何對待自己的情緒。

當然父母不可能給到孩子百分百完美的滿足,這就意味著

父母需要能夠有足夠的覺察力和反思力去讓我們從一些失誤當中去覺察和調整自己。

父母在這麼幾次做不好的,不一定就會招致孩子的恨,給孩子留下很受傷的痕跡的永遠都是那些重複很多次的事情或者感受。

認真去對待孩子在五歲之前的需求都是幫助孩子去更好發展出健康的心理,為孩子日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All the very early details of care are psychological matters for the infant。

……

Also by expressing love in terms of physical management and in the giving of physical satisfactions she enables the infant psyche to begin to live in the infant body。

我們把孩子養大,並不是只是讓他在生理層面的長大,更多還有關係到了心理層面的成長和發育。

一切對於孩子生理層面的照料其實都會影射到心理層面的發展

,因為正是透過這些照料的互動,孩子的想法和思維在其中慢慢的培養出來。養育者對於孩子能否用心地去照料,能否把孩子當成一個人去照料,這都會影響到孩子如何去認識自己,去認識這個世界。

有研究表明,嬰兒從小剛開始就有了很準確的感知覺了,

但是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或者成熟,這取決於他如何去解讀和處理其所收集的資訊

。很多時候孩子是透過養育者如何去處理自己的需求,從而習得面對自己需求和感受的態度,然後明瞭如何去面對他人需求的態度。

特別是現在隨著物質生活的越來越豐富,心理層面的發展對於個人的發展和成就也越來越重要,這些無法在長大後靠物質,靠金錢所能購買到的。這是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長之初就要開始關心和努力的事情,這也是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的方法。

We sometimes say the infant needs love, but we mean that only someone who loves the infant can make the necessary adaptation to need, and only someone who loves the infant can graduate a failure of adaptation to follow the growth of the individual child‘s capacity and make positive use of failure。

什麼叫愛一個人,愛一個人並不是說按你自己所想的方式去給予對方。而是在獅子想吃肉的時候,你給他吃肉,在兔子想吃蘿蔔的時候你給他吃蘿蔔,這才能叫做真正地用心地愛與付出。按自己的想法去給予愛是很容易很簡單的事情,但是要

按照對方想要的方式去給予,適應對方的需求,這才是真正的難

我們經常會說要培養孩子面對挫折時候的能力,我們不要將孩子培養成溫室裡的花朵等等,但卻忽略一個大前提,

只有父母與孩子之間是相愛的,親子關係是良好的,父母給孩子帶來的挫折對於孩子而言才是一種成長的養分,否則挫折對於孩子而言就是一種嚴重傷害。

這就好比一個平易近人、溫柔善良的護士拿著針筒要給我們打針和一個凶神惡煞、滿臉刀疤的男子拿針筒給我們打針一樣,前者會讓我們覺得這會是為了我們好,而後者更多地會讓我們覺得這是危險。

父母也只有對孩子真正地用心去愛與付出,才能夠讓孩子接受父母給他帶來的種種挫折練習。

Parents are willing to study the needs of their children, and this helps; it must be remembered, however, that if things go wrong between them, parents cannot love each other just because the children need them to be in stable relationship。

在一個家庭裡面,

父母除非是真心的相親相愛,否則父母覺得為了孩子的需要兩人勉強在一起或者夫妻關係會變得穩定和親近,這都只是父母滿足自己的需要,並不是孩子的需要。

父母不要因為自己覺得可以為孩子犧牲一切,就能夠給孩子提供到很好的成長需要了,因為孩子需要的並不是貌合貌合神離的家庭,而是真正的相親相愛。父母都無法做到內心和行為一致,不能好好學會愛還要為了孩子假裝在一起,那又如何能夠讓孩子去學會言行一致呢?

夫妻也不可能單純地靠孩子來將對方的心給挽回,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對方充其量只是在乎孩子罷了。如果沒有解決夫妻兩個人之間的問題,兩個人不可能真正的相愛,也不可能給到孩子一個真正充滿愛的成長環境。

What parents need all along is enlightenment about underlying causes, not advice, and not instruction as to procedure。 Parents must also be given room for experiment and for making mistakes, so that they can learn。

在戰後,很多心理學家在對孤兒院裡的嬰兒進行觀察研究發現,因為護士們無法給予所有嬰兒合適的情感交流和照顧,這些嬰兒的生病率和死亡率大為增加。這也就意味著照顧嬰兒並不是可單靠建議或者固定的程式模板就能養好孩子了,這是

需要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給到孩子照料,和孩子進行情感的互動。

當然,只要是人做的事情都肯定會犯錯誤,所以父母在照顧孩子當中肯定會有一些對於孩子不好的事情發生。畢竟父母自身都會受到自己的過去和種種其它因素的影響,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就無法去改變了,

父母也需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有足夠的覺察反思能力,這樣子才能夠讓父母思考如何去調整改善,而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才能幫助孩子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現代理論家透過大量嬰兒研究發現總結出來,

真正影響孩子的特定性格形成的因素或者事件都不同,在嬰兒在進行的某些行為正好觸及到養育者自身一直沒有解決的衝突或者問題,這些就會放大了某些問題或者事件對孩子的影響,從而影響到了孩子某些特定性格的形成

比如說,父母本身從小到大在面就對別人生氣發火會變得很害怕、手足無措,甚至會是討好對方,那面對孩子剛開始因為需求得不滿足而撒潑發怒,大喊大叫時,很有可能也是不知所措,甚至有可能會為了平息孩子的不滿和生氣而滿足孩子一切要求包括不合理要求來討好孩子。這就可能是塑造了孩子的目中無人或者自以為是的性格。

Parents can use the nursery to give themselves a break; to enlarge the range of the infant’s relationships both with adults and with other small children, and to enlarge the scope of playing。

孩子需要透過各種各樣的遊戲去認識自己、去了解這個世界、去思考、去創新,所以遊戲對於孩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其實孩子一開始並不是喜歡電子產品,可以的話,孩子其實還是希望和周圍的人特別是父母有所交流,進行遊戲互動。但是因為現在隨著社會發展,電子產品越來越豐富,網路越來越發達,而父母很多時候圖省事會把孩子交付給了電子產品,孩子缺少了和周圍人真正的交流和互動,這才導致了孩子越來越沉浸於各種電子產品當中,

只能透過這些電子產品來獲得和父母或者周圍人的連結和內心期待的滿足

。在這種情況慢慢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式之後,家長更加無法讓孩子一下就脫離電子產品而去面對現實世界,所以網癮的孩子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而是日積月累在家庭特殊環境當中慢慢地培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