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閱讀 | 兒童文學《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作者大大長期更新文章,願閱讀可以點亮每個人的生活。

★點選閱讀全文,獲取作者更多文章。

今天分享《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本書。

這是一個帶有強烈奇幻和冒險色彩的故事。一次意外的沉船事件把一個16歲的少年拋在了茫茫無際的太平洋海域上。這個落難少年,與一艘孤單小船,一隻孟加拉虎相伴,歷時七個月227天,在太平洋上掙扎、漂流、求生,缺衣少食,缺水少藥,秋去冬來,季節更替,小小少年在絕境中經歷了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困苦和磨難。帶著強烈的生存渴望,回到了大陸,最終得救。

2001年,揚·馬特爾因《少年Pi的奇幻漂流》榮獲加拿大魁北克作家聯盟“麥克倫小說獎”,2002年榮獲英國“布克獎”,2004年又獲得德國“圖書獎”。自此以後,揚·馬特爾的名字就開始被世界認知。

2012年,華人導演李安將這部小說搬上了銀幕。於是,一個少年和一隻孟加拉虎的故事成為了全球的熱門話題。這部電影也幫助李安拿到了當年的奧斯卡小金人。這本書的作者,他可是與少年派一樣有著傳奇經歷的人呢。揚·馬特爾出生於西班牙薩拉曼卡,父母是加拿大外交官,馬特爾從小就跟隨父母在阿拉斯加,法國,哥斯大黎加,加拿大等多個國家生活。成年後,馬特爾依然到處遊走,曾經到過伊朗,土耳其及印度等地。

在加大拿特倫特大學哲學系畢業後,馬特爾在印度度過13個月,並拜訪了很多清真寺,教堂,寺廟與動園,之後就定居在加拿大。豐富的閱歷給了馬特爾不同於同齡人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也為他的創作帶來了源源不絕的想象力。

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前,馬特爾已經出版了一些作品,1993年,馬特爾首次出版小說《七個故事》,同年出版短篇集《故事的真相》,這部短片集剖析了人類的多重生存經驗,細緻解讀戰爭、犯罪,為人們帶來的直觀感觸。

三年後,馬特爾出版小說《自我》,如解刨師一樣透視人的自我,帶領讀者認識愛、語言、慾望等人的屬性。之後,馬特爾又陸續發表了短篇小說《我們最終吃了孩子》,長篇小說《標本師的魔幻劇本》等作品。

馬特爾的創作視角非常獨特,特殊的多國遊學與成長曆程,的確讓馬特爾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凝聚者與傳遞者,他透過作品積極傳達全球化環境下文化碰撞的力量,並真切地表達出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之間的情感訴求,引導讀者在閱讀後產生深刻思考。

馬特爾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共性。起源於生活細節,又與真實生活產生巨大反差。作品往往透過一個創新而獨特的角度切入,最終回到人性的話題,引發讀者反思。這本《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延續了馬特爾的創作特點。透過描寫“少年與老虎”這個奇妙組合的漂流故事,來反思人性的幽微與深刻。

分享兩個品讀這篇奇幻小說的切入角度,希望在親子共讀閱讀的過程當中,幫助孩子在這個意蘊豐富的故事裡獲得勇敢的力量和成長的思考。

首先,這部小說試圖追問一個人類哲學思考的問題,什麼是真相。讀完這本小說,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歸納出故事的基本情節,少年派的奇幻成長經歷,這是一個有關勇敢的少年如何抵抗厄運,最終自我拯救的故事,但作者想表達的題旨真的是這麼簡單嗎?

未必啊,這也是一個時刻在反思“什麼是真相”的深刻寓言。例如,少年派在回憶起動物園裡的故事時提到,在他們這一行,狗常常被用來充當幼獅的乳母。儘管幼獅長大了,長得比養育它們的狗更大,也更危險,但是它們從來不找母親的麻煩,而狗的行為還是一直這麼平和,它也從未失去對小獅崽的權威感。但是,經營者依然不得不豎起牌子,向遊客解釋,狗並不是給獅子的活食,就像他們也不得不豎起牌子,指出犀牛和山羊被圈養在一起,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的夥伴,它們都懼怕孤獨,而且犀牛是食草動物,它們不吃山羊。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當中,狗一定是會被獅子吃掉,犀牛也一定不會放過山羊。我們選擇相信似乎更符合日常邏輯的事實,認為那就是事情的真相。可是真相真的就是我們以為的這樣嗎?看過電影的朋友肯定會知道,這本書有個特別讓人震撼的設計。

那就是故事有兩個版本,小說的結尾經過227天的漂流,奄奄一兮的派在墨西哥的海灣成功靠岸。當派成功獲救之後,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為了調查沉船的原因去採訪派。派給他們講了斑馬、鬣狗、猩猩是如何在廝殺中死去,最終只剩下他和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了227天。

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對於這個版本中少年和虎共存的事實始終不敢相信,反覆追問派真相是否如此,於是派講出了另一個版本的海上求生記,為整個故事增添了一個荒唐至極,但是卻符合邏輯的可能性過程。

救生艇上並沒有動物,只有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親。廚子先後殺害並吃掉了水手,然後又殺死了派的母親,最終派忍無可忍,殺害並吃掉了廚子,最終只有派活了下來。水手是斑馬,廚子是鬣狗,猩猩是母親,而派自己是老虎。

工作人員聽後驚呆了,派以為他們可能會選擇相信更符合邏輯的第二個版本的故事。但事實上,工作人員在檔案上記錄的是少年和這隻動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後。連續的反轉是不是也讓你們大吃一驚呢。

其實這正是本書作者馬特爾和電影導演李安都更為關注的問題。

究竟什麼是真相,其實真相無非就是我們的選擇,你選擇相信什麼,接受什麼,那就成了我們所處世界的真相。

只不過習慣了成人世界弱肉強食法則的成年人,會下意識的認為第二個版本的故事更具有邏輯性和真實性。可這種下意識的選擇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為什麼一個人用生命經歷的真事,在他人眼中是那麼地夢幻。為什麼我們寧願相信一個殘忍的、血腥的、反人性的結局,也不願相信一個在海上漂流了227天,隨時有可能失去生命,但卻勇敢堅定的少年。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西格夫裡·薩松那句名言“我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著薔薇”。也行,故事的真相到底是哪個版本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或許都有一個細嗅薔薇的猛虎。我們需要做的是堅持真善美的信仰,讓這隻猛虎與自己和諧共處。

另外,這本書也蘊含著“人與自然該如何共處”這樣一個主題,小說裡的派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因為父親的工作,派從小生活在動物園當中,小說中這樣寫道,

“在動物園長大的經歷給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我生活得像一位王子。我數不清自己花了多少個小時,靜靜地觀看這些給我們增光的,非常別具一格的多種多樣的生命形式”。

和動物之間溫順柔和的相處經歷,讓派對動物和自然的初始印象是和諧的。派從小就感知人與自然間可以達到和諧的生態關係。孩童時期,派不僅僅是在動物園裡嬉玩的常客,還自覺承擔起管理保護動物們的責任。他單純地認為人與動物能夠成為最親密的夥伴。動物園是他們相處最美好的樂園。同時派也在成人的世界中耳濡目染,意識到“動物園裡最危險的動物就是人”。人類過多的“掠奪性”會使整個世界籠罩在“被狩獵的恐懼”中。

也就是說,

只要人處於和善的狀態,人與動物之間就不會產生劇烈的衝突與矛盾,也就能保證自然的平衡。

於是,懵懂時期的派堅持吃素,不殺生,在見證父親有序地管理動物園的同時,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好。

後來,父親給了派一次“動物就是動物”的教訓。他親眼目睹老虎殘忍的獸性,這樣的場面對年幼的派而言,是一次強烈的情感衝擊,派開始認識到動物缺乏理智的思想,它們的獸性無法受到完全的壓抑或控制。一旦爆發便覆水難收,人與自然是否能夠和諧相處呢?人與動物誰強誰弱呢。

這些問題的困惑伴隨著少年派的成長,直到遭遇太平洋海難時,他的生態觀才慢慢地清晰起來,派與家人一同乘坐“齊姆楚姆”號,在深夜沉沒了。風雨沒有給他們喘息的機會,整艘輪船的乘客和船員,只剩下派和一隻孟加拉虎存活下來。派不僅失去了家人,還要面對自身生存的絕境,面對跟一隻猛獸單獨相處的巨大危險,在海洋上漂浮了227天中,派發現自己只有盡力將理查德·帕克這隻兇猛的孟加拉虎馴服,才能確保不受對方的傷害。

而有意思的是,在馴化的過程中,派逐漸成了老虎的保姆,他為老虎提供食物、清掃糞便,和他對話,聽它低吼,漸漸將它當作海上漂流的精神支柱。而正是有了猛獸的陪伴,少年派才沒有因為孤獨恐懼喪失希望。

因此,派和老虎其實超越了馴服與被馴服的關係,而是成為了彼此的夥伴,當他們抵達墨西哥海岸時,老虎頭也不回地消失了,派像失去一位摯友般痛心,但派又明白,老虎迴歸森林的行為正是它找到自我,迴歸自然的方式,跟自己被人解救是一樣符合自然規律的。

人與動物都重新在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便是最和諧穩定的自然模式了。

更讓人驚喜的是,回到人類社會後,派又選擇學習動物學專業,他結合童年在動物園的生活經驗和海上的漂流經歷,仔細思考了動物園存在的意義。儘管動物能在野生環境下相對自由地生活,但它們常常面臨食物的缺失,底盤的爭奪,只能勉強存活。而動物園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是“動物的牢籠”,反而能為失去家園的動物提供一片空間。

派認為,

只要保持善意的目的,人類對動物的保護活動,就能讓動物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並讓它們不感到缺失自由,而我們要做的是反思人類的行為,不要站在萬物靈長的高度,隨意破壞自然,征服動物,而應胸懷博愛,傾聽自然,這樣人才能夠同自然獲得平衡和諧的關係。

我們透過派的豐富經歷,要引導孩子認清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不僅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更要時刻反思自我與大自然的關係,虔誠地相信人類應該在平等的立場上,愛護大自然,而不要站在大自然的對立面,這樣才能夠與大自然真正和諧地相處。

總之,這是一部有很大解讀空間的作品,希望大小朋友一起閱讀,一起思考,去探索書中更多的奧秘。

- End -

歡迎分享朋友圈 轉載請獲取授權

-作者-

趙梓君,每天一篇文章,記錄工作生活、讀書學習的點滴。做一顆傳播愛的種子。

公眾號:趙君。寫作不只是在記錄,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著的美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