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新發現孩子多做點‘危險’的事,反而能更有利於成長?

傳統的觀點認為:家長和社會有利於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然而,近年來,一種相反的觀點正在悄然興起。他們認為,讓孩子適當的位於危險的環境中,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這種觀點認為,真實的世界都存在這危險,長時間的將孩子保護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不利於孩子安全意識的培養。

新近在英國走紅的“垃圾遊樂場”,沒有一般遊樂場中常見的保護措施,一些家長驚呼:“這樣的設計是不是有些瘋狂?”然而,英國教育家最新發現:讓孩子多做點“危險”的事,反而更能有利於成長!

教育家新發現孩子多做點‘危險’的事,反而能更有利於成長?

英國垃圾遊樂場

近些年來因為安全問題,中小學被迫取消長跑等刺激性運動、還把孩子們望眼欲穿的春遊、野炊活動列入到了安全活動的黑名單。說起來,學校也是無奈,現在的孩子都太嬌貴了,萬一出點事情,責任真是承擔不起。

要說,孩子在這社會生存,哪裡能夠做到沒有一點風險?可是,家長這邊吐槽我們就這一個孩子,傷不起啊!這邊是6個大人對1個孩子的全方位、360度無死角的保護。

教育家新發現孩子多做點‘危險’的事,反而能更有利於成長?

遊樂場?垃圾場?

另一邊新聞裡頻頻爆出孩子因為缺乏風險意識而受到傷害的事件:10歲大的孩子腳跨走廊護欄,不慎從樓上墜下身亡;中學生缺少風險意識,被壞人傷害……我們的家長更是戰戰兢兢地恨不得孩子拴在自己的身邊。

這種過度的保護,對孩子真的好嗎?其實,我們生存的世界裡,每時每刻都充滿著風險,誰也不能保證可以將孩子置身於一點風險都沒有的真空環境當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

過度保護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並不小。

一、過度保護會使孩子喪失風險意識,不能夠清楚地辨別生活中的潛在風險,從而受到傷害。

因為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完全沒有風險的環境當中,在孩子的認知裡,世界是安全的。沒有危險,或者我的身邊就是安全的,危險不可能存在我的身邊。

教育家新發現孩子多做點‘危險’的事,反而能更有利於成長?

頻發的意外傷害讓家長緊張

我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安全的,可觸碰的;我周圍的人都是善良的;當有一天,這樣的孩子走上社會,或者家長不能夠保護他時,他可能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那個人。

二、過度的保護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現在的孩子,所有的事情家長都已經給做好,稍微有點危險的事情絕對不允許他們做,時間長了,孩子會變得很自卑,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造成孩子沒主見,遇到問題就退縮、逃避。

有孩子在野炊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做,甚至十幾歲了還不會劃火柴。他說,他們家對他有三不準,不準動刀、不準玩火、不準碰電。如果家裡面沒有水喝了,他只能出去買瓶裝水。

教育家新發現孩子多做點‘危險’的事,反而能更有利於成長?

傳統遊樂園

三、過度的保護阻礙孩子獨立性的發展,也壓制了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的積極性。

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有了強烈探索世界的慾望。如果家長害怕孩子遇到危險,這不讓他摸,那不讓他碰,往往會阻礙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打擊他的求知慾望,更嚴重的情況可能造成孩子不敢與陌生人溝通,性格軟弱,造成人際交往的困難。

大家知道,自然界裡,小鷹出生沒多久,它的媽媽就會對它進行殘酷的訓練,把它帶到高處,一次一次地往下摔,它的翅膀被不斷的折斷,再生,這才有了它日後翱翔天空的機會。相反,那些被人們帶回家養的小鷹,長大後卻頂多只能飛2米高,喪失了生存的能力。

教育家新發現孩子多做點‘危險’的事,反而能更有利於成長?

過度保護沒有必要

無論是動物,還是人,對孩子的感情是一樣的。

英國的心理學家,西爾維婭.克萊爾博士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既然父母對孩子的愛註定是以分離為結局的,那麼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們趁著還年輕,能夠暴露在有限的風險中, 這樣的經歷會幫助他們學會生存。

教育家新發現孩子多做點‘危險’的事,反而能更有利於成長?

過去,無論是家長、學校、還是社會,大家都想方設法地減少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風險因素。

最近,更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孩子多做點“危險”的事,反而更能有利於成長。

這個觀點正是英國教育學家的新發現,最近日漸走紅的幼兒園,不再是操場平整、無雜物堆放,器械下要有草地、塑膠。相反,他們正在考慮如何給孩子們增添一些危險。

在一些小學和遊樂場所,孩子們喜歡的沙子、木頭又出現了,如何給孩子們的生活增添一些危險令專家開始發愁。

因為這些危險必須是可控制的,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接觸一些可控制的風險,有利於幫助兒童建立毅力。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消除風險,而是學會識別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

如何給孩子設定一個可控制的危險,讓孩子既能釋放天性,又有利於身心成長呢?

一、家長和社會應該轉變觀念,保護過度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不要因為有學生長跑猝死,就取消長跑;春遊出了事故,就反對學校組織出遊活動。這樣的孩子無法長出強健有力的翅膀,一旦走上社會,反而會遭受更大的傷害。所以,作為家長和社會,要轉變觀念,從小建立和培養他們的風險意識,獨立生存的能力。

教育家新發現孩子多做點‘危險’的事,反而能更有利於成長?

二、家長和社會應該有意識地為孩子的成長增加一些“危險”因素,有目的的鍛鍊孩子的風險意識,培養其戰勝困難的信心。

和過度保護不同的是,增加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風險因素,並不意味著家長和社會對其放任自流,而是指無論是家長,還是社會都應該正確的評估風險,確保孩子們既能受到教育,又不會造成較大的傷害。

三、家長要扮演好輔助師的角色。

既不能為孩子包辦一切,把風險因素為孩子排除在外,同時,又要做好溝通,當孩子遇到困難,想要躲避的時候,家長要鼓勵孩子,增強信心,戰勝困難;當孩子任意妄為時,不忘提醒孩子風險的存在,以及這樣做的後果,幫助孩子將風險降低到最低。

四、社會各機構、各部門應該聯動起來,做好風險賠償制度保障。

學校和遊樂場等組織機構之所以對孩子過度保護,因為他們也擔心發生意外後的鉅額賠償問題。因此,不少學校寧願不組織孩子們去春遊,也要杜絕這種風險的存在。其實,學校可以請風險評估師評估一下組織活動的風險,指定一個安全的應對方案,保障活動順利的組織進行。同時,也可聯合保險公司和相關部門,一旦意外發生,積極組織搶救、由保險公司做好相應的賠償。

五、做好安全知識的宣傳。

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學生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中、小學階段,其中80%的安全事故發生在農村,絕大多數的安全事故發生在校外,以溺水和交通事故所佔的比例最大。背後的原因,就是孩子們缺乏安全知識。加強對中小學生安全知識的宣傳和教育,讓他們建立起風險的意識,學會對風險的預判,從而降低風險對孩子們的傷害。

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父母對子女的愛應該是理智的,長遠的。失敗和風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比不可少的障礙,做父母的,不要親子上陣,替他們掃除障礙;而是要做好教練員,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讓他們在安全的界限內,去擁抱危險,自己面對失敗與危險,品嚐人生的箇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