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打針就大哭大鬧的娃,用遊戲來搞定

一說要去醫院打針,寶寶就大哭大鬧,特別排斥,哪怕事後自己也覺得其實只是一點點痛,一說到去打針就不願意去。面對這樣的孩子,要如何用遊戲的方式來搞定他?

遊戲的力量

遊戲一:做“假”實驗

用水攪拌麵粉輕搓成鬆散的小疙瘩,再裝入密封袋中灌滿水,紮緊收口,顯得飽滿,但千萬不要搖晃它。再往針筒裡灌帶顏色的水(可用繪畫顏料兌點水)。

告訴寶寶,“我們人體就像密封袋,生病時,細菌、病菌就像水裡的白色小顆粒,把我們的身體搞得不舒服。來,我們用武器去消滅這些壞蛋。”

然後指導寶寶用針筒給密封袋打針,把顏色水全部打進去後,再拼命搖晃,把水中小疙瘩搖得儘可能小或者消失,“看,水變成墨藍色了,小顆粒也沒了,壞蛋被消滅了,身體健康啦!”

遊戲二:打針遊戲

讓寶寶玩角色扮演遊戲,寶寶當護士,給布娃娃打針,教寶寶安慰布娃娃,“娃娃不哭,打針只有一點點痛,不哭,乖,很快就好了。”

或者給媽媽打針。寶寶準備下手之前,媽媽故意大喊大叫地躲閃,“疼呀,疼呀!”假裝要哭,等“針”打進去時,媽媽又笑:“咦,不疼了,原來沒有想象的疼啊!打針能把壞蛋打跑,值得!”

遊戲三:轉移注意力

打針的瞬間,有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問他一些話,好讓寶寶回答,“今天媽媽好像把一個重要的東西放家裡了,你猜是什麼?”“猜不到啊,是我想帶出來給你吃的草莓呀!”此時寶寶的大腦被草莓的形象佔據了。

可能有的寶寶還是會哭,則用數數轉移注意力:“打針只是有一點點痛,但有媽媽在,什麼都不怕,很快就不痛了,不信我們數20下,1,2,3……越來越不疼了。是不是?”

專家微評

假實驗是讓寶寶形象理解為什麼要打針,觀察“病毒”“細菌”是怎樣被消滅的。雖然實驗並沒有任何科學性,但總比單純地講道理要更容易讓寶寶理解。

有些愛惡作劇的孩子,看到媽媽被打針時的誇張表情,會覺得很好玩,從而打得更起勁。把一場本該痛苦的局面變成玩鬧似的娛樂,孩子記得的只有快樂了。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轉移注意力是非常奏效的。但有時也不太好操作,所以不要忘記接納孩子任何的負面情緒。